般若流支曾在魏都鄴地翻譯佛經(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8月2日,農曆七月七日,《毗耶娑問經》始譯紀念日。
《毗耶娑問經》,二卷,瞿曇般若流支譯,與《大寶積經•廣博仙人會》屬於同本異譯。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毗耶娑仙即菩薩之化身。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諮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東魏興和四年(即梁武帝大同八年,公元542年)七月七日,在魏尚書令儀同高公第開始翻譯此經,三十日後譯成,沙門曇林筆受。
般若流支,梵文音譯,意譯智希,又稱般若留支、瞿曇般若流(留)支、瞿曇流(留)支。南印度波羅㮈城人,姓瞿曇,婆羅門種。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來中國,在魏都鄴地,於五三八至五四三年間,與曇曜、菩提流支共譯出《正法念處經》《順中論》等十四部八十五卷(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所譯經論共十八部九十二卷),其後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