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到底有沒有真的紫砂壺,來聽聽丁蜀鎮上的「百壺夫妻」怎麼說
2018-07-03 19:53宜興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句古話說的是人間的那些珠寶玉器沒有必要去索取,還不如陽羨溪頭的紫砂泥土珍貴呢,古之陽羨就是現在的江蘇宜興丁蜀鎮,那裡的制陶業歷經五千多年的發展,已經成了「瓦缶勝金玉」的點土成金之勢。
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的,泡茶成了一門藝術,品茶玩壺就成了更有品味的休閒時尚,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宜興紫砂壺自然就成了愛茶人的首選,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收藏珍品。
現在的古陽羨丁蜀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壺,據說在整個丁蜀鎮有四萬人靠做壺為生,買泥、做壺、燒壺基本上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丁蜀鎮所在的黃龍山幾乎都被挖空了,泥料在哪裡,現在到底還有沒有真的紫砂壺呢?
帶著這個疑問,六月中旬時我又再一次來到了宜興丁蜀鎮,跟著朋友來到黃龍山,朋友說現在的紫砂泥礦井早就停止開採了,但好的泥料現在還有,而且都在私人的手裡屯著,就在山上撿了一塊紫砂的原礦石拍照留念,儘管含量極低,也算是到此一遊吧!
上次的宜興之行認識了堅持只做手工壺的」百壺夫妻」許益民和範逸群夫婦,面對市場的巨大誘惑他倆還是堅持做他們的精品手工壺,堅持他們「用心做壺、做良心壺」的宗旨,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夫妻倆每天早晨就來到他們的店裡,範逸群做壺,許益民就在旁邊泡泡茶、打打下手、接待接待上門的客人,他們每隔半個月換一個品種做一批紫砂壺,每批就只做三把,這幾天範逸群做的是傳統器型的三腳石瓢,看起來壺身已經快做好了.......
旁邊放著這個石瓢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都還沒接到壺身上去,她告訴我她在店裡一般都是做那些簡單的工序,那些最後的精雕細琢都是在家裡完成的......
範逸群在裡面的工作間做壺,就和老許在外面邊喝茶邊聊天了,老許說丁蜀鎮現在有許多做機器壺的作坊,一個人一天就能做六七十把壺,價格便宜掙錢也快,但他們始終堅持做手工壺,無論是工還是料他們都是本著對用戶負責的態度認真在做,他們的東西絕對是信得過的。
老許每天早上來到店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養壺,他告訴我養壺可不是單純地用茶水洗茶壺,養壺也是一件特別修身養性的事情,老許說每一把壺都是有靈性的,你必須發自內心的愛它,用心地呵護它,才能把壺養好。
說著老許拿了幾把養過的和沒養的紫砂壺對比著給我看,同樣的泥料,基本上同樣的器型,養過的有了包漿的紫砂壺,看起來壺身的色澤就顯得光亮照人、氣韻古雅,真可謂是「玉不琢不成器,壺不養不出神」啊!
紫砂壺能裹住香氣不奪香,散發熱氣不熟湯,還能吸收茶香,久用後愈加油潤光澤,老許說現在宜興的紫砂礦儘管都封了,但還有不少好泥料在民間的私人手裡,他自己就存了不少好泥料呢,放在家裡足夠妻子做壺做到八十歲了......
老許指著茶盤上正養著的幾把壺,告訴我說現在的紫砂壺來講,第一要看的是料,第二是工,第三是形,第四才是名,是啊,現在市面上的紫砂壺真假難辨,我們要用紫砂壺來泡茶,還真要找對人啊,只有像「百壺夫妻」這樣「用心做壺、做良心壺」的做壺人,才是宜興紫砂文化傳承的脊梁啊!
做壺如做人,在宜興做壺人「百壺夫妻」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他們是非常認真且執著地在做著一件事,他們的行為值得得到他人的尊重與同道人的欣賞,他們的做壺之路必定會越走越寬,越來越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