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已經6歲了,還是隔三差五地尿床。媽媽經常批評小明說:「這麼大了還尿床,太不聽話了,如果你今天晚上還尿床,我就不要你了!」被嚇壞的小明,整晚都戰戰兢兢的,一直不敢睡著,生怕自己再次尿床,直到眼皮越來越重,小明才沉沉地睡去……可是,小明還是尿床了!
尷尬的尿床,家長如何應對?
尿床是個很尷尬的問題,但其實在孩子們身上很常見。自家孩子尿了床,很多家長都不以為然,「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嘛!」確實每年有15%的遺尿症患兒可以自然痊癒,但如果不進行治療,仍有約2%~3%的患兒遺尿症狀可持續至成年期,並且小時候尿床越嚴重,越有可能持續到成年。
兒童3歲時就可以自己控制排尿了。如果3~4歲還偶爾尿床,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超過5歲,孩子仍在夜間睡眠時頻繁發生無意識的尿床行為,這在醫學上就認為存在遺尿症了。
尿床雖不會對孩子造成急性傷害,但長期尿床可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讓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孤僻等心理行為異常。
一項對8~16歲尿床兒童的調查顯示,尿床對兒童來說是僅次於父母離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嚴重事件,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常常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較大的疾病負擔和心理壓力。
因此,兒童遺尿症一經確診需儘早進行治療,家長切勿採取「觀望」的態度。
孩子尿床,也許和家長有關?
為什麼孩子會尿床,醫學專家通過對兒童遺尿症的臨床觀察後發現,其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夜間產尿過多
人體會分泌一種特殊的激素叫抗利尿激素,顧名思義,這種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尿液的產生,正常情況下,抗利尿激素在夜間分泌會增多,使夜間尿量減少一半以上,遺尿症患兒抗利尿激素晝夜分泌節律紊亂,夜間分泌不足,使夜間產尿量過多,容易出現尿床。
2、膀胱功能障礙
正常兒童的膀胱是可以容納一晚上產生的尿液的,但如果膀胱功能障礙,膀胱功能性容量小,產生尿量超過膀胱的容量,就會出現尿床;如果孩子是敏感性膀胱,也就是說膀胱長期處於收縮狀態,一有尿就需要馬上尿,不能憋尿,白天也有尿頻、尿急的表現,也就難免出現尿床的情況。
3、睡眠過深不易喚醒
尿床患兒常常睡眠很深,入睡後膀胱膨脹的刺激又較弱,不足以將其喚醒,一些影響兒童睡眠的情況,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也可能加重尿床的問題,所以孩子如果尿床同時合併有打鼾等睡眠問題,一定要及時就診。
4、遺傳
尿床與遺傳密切相關,沒有遺尿家族史的孩子出現尿床的風險是15%,如果父母中一方兒時有過尿床,孩子出現尿床的風險達44%,如果父母雙方兒時都有過尿床,孩子出現尿床的風險更是高達77%。所以,當孩子出現尿床時,家長不要責罵和體罰孩子,因為他可能是遺傳了你的「尿床基因」。
兒童遺尿症診療複雜,家長配合很重要
遺尿症的診斷
兒童遺尿症診療較複雜,涉及各個系統、多重內分泌的機制參與其中,需要到專科就診,醫生會詢問家長孩子開始尿床的時間、尿床頻率、是否有一段不尿床的時期、晚上容不容易喚醒、睡眠情況、白天排尿情況、排便情況、飲食習慣、學習情況、是否有心理行為異常表現、既往治療情況、家族史等,還會進行體格檢查並完善一些相關檢查(如尿常規、泌尿系統彩超、心理行為評估量表等檢查)。家長可以記錄孩子的排尿日記,來幫助醫生判斷潛在的病因,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遺尿症的治療
遺尿症的治療包括基礎治療、藥物治療、遺尿報警器、行為治療、中醫藥治療等,醫生在評估後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基礎治療貫穿遺尿症的整個治療過程,包括正確的認知、飲食作息調節等,要重視基礎治療。
家長要認識到夜間尿床不是孩子的錯,不要責罰孩子,要鼓勵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孩子樹立治療的信心,減輕心理負擔,積極參與治療。
飲食作息調節主要是要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白天正常喝水、規律排尿;不要吃含茶或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晚飯要清淡,少鹽少油,飯後不要劇烈活動或過度興奮;睡前2~3個小時不要喝水或進食。
遺尿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響,治療前需要進行相關專科檢查,治療過程需要醫師、家長及患兒積極主動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兒保專家給家長們的提醒:一定要正視和重視有遺尿症的孩子。若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尿床現象,應該儘早諮詢醫生,及時採取醫療幹預以減少尿床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營造一個好夢童年。
(文/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廖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