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腎臟科醫生繆千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針對家長普遍存在的「孩子尿床等等就會好」的誤區進行糾正。繆千帆說,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尿床很正常,長大自然就會好了,但實際情況是,如果5歲以上的孩子仍然出現尿床的情況,那很有可能得了遺尿症,應當及時就醫。
根據復旦兒科腎臟科研究團隊在2017年進行的全國範圍5~18歲的遺尿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5~6歲的兒童中,遺尿症的患病率為12.1%。隨著年齡增長,到了7~12歲,患病率為5.1%。「有一定的自發緩解率,但是在13~15歲及16~18歲的青少年中,仍分別有1.1%和1.4%的患病率。」繆千帆說,孩子在2-3歲的時候,會慢慢開始有自主排尿的意識,並逐漸學著自己控制排尿;3~4歲,一般能夠良好的控制排尿,「如果小朋友到了五六歲以後,還不能夜間控制排尿,尤其是睡著以後還發生不自主地排尿,那就應該認為是一種疾病了」。
繆千帆介紹,偶爾有一次尿床並不能診斷夜遺尿,但如果超過5歲的小朋友持續尿床超過3個月以上,每周超過2次,那麼,就可以診斷為遺尿症。其中,根據是否合併白天的膀胱症狀,如尿急、尿失禁、排尿次數增加/減少、排尿延遲、憋尿表現、排尿不暢等,分類為單一症狀夜遺尿症與非單一症狀夜遺尿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遺尿兒童會逐漸好轉,但未好轉的那部分兒童,其嚴重程度也可能增加,還可能伴隨著其他的日間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遺尿症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健康和生長發育,還會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和心理健康。夜間尿床的小朋友往往對自己的評價低,社會交往能力有所欠缺,影響小朋友的自尊心和注意力。同時,家長對孩子的責備同樣影響著孩子的心理。一項對8-16歲尿床兒童的調查顯示:尿床對兒童來說是僅此於父母離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嚴重事件。
繆千帆指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現實——尿床患兒的就診率很低。復旦兒科腎臟科的調查發現,被調查的10-14歲兒童尿床的就診率僅為25%,15-18歲青少年尿床患兒就診率僅為37%,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就診水平。
據悉,儘早就醫,在接受藥物、遺尿報警器、膀胱功能訓練、規律生活等各類治療後,兒童青少年遺尿患兒的尿床症狀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