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虎的媽媽很焦慮,因為小虎今年5歲了還在尿床。奶奶卻覺得媽媽多慮了,「小孩子尿個床不是事兒,小虎爸爸小時候也這樣,再長大點就好了,不用急。」
不過,有些擔心的媽媽還是帶著小虎來到了重醫兒童醫院檢查,醫生卻告訴她:5歲以上的孩子還頻繁尿床,可不是件小事,這可能是一種病,得引起重視!
有1%~2%兒童遺尿症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據重醫兒童醫院泌尿外科吳盛德副主任醫師介紹,尿床,學名遺尿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尿失禁,根據國際疾病分類,5歲及以上兒童平均每月至少發生2次夜間睡眠中不自主漏尿,並持續3個月以上,沒有明顯精神和神經異常,就叫做遺尿症。
對於奶奶的「長大一點,尿床就好了」的說法,吳盛德醫生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遺尿症患兒的確可能自愈,但仍有1%~2%兒童遺尿症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且嚴重程度還會逐漸增加。
「引發尿床的罪魁禍首主要有三個:覺醒功能異常、夜間多尿以及膀胱尿道功能異常。」吳盛德醫生說。
簡單講,如果把膀胱比作一個裝水的容器,由於睡前飲水過多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尿量增多,加速膀胱充盈,而此時正好遇上中樞神經對膀胱充盈信號不敏感,或孩子白天玩得太過疲累,使得夜間睡眠過深不易從睡眠中醒來,從而發生尿床。
除此之外,尿床的發生還與遺傳因素、精神緊張等有關。據調查顯示如果父母一方有遺尿病史,孩子遺尿發生率為40%,若雙方都有遺尿病史,則孩子發生率高達70%。
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是最基礎的治療
「如發現孩子尿床,千萬不要責備孩子,孩子心裡比家長還難受。」吳盛德醫生提醒說。遺尿症不僅對身體造成影響,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影響著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易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動與孤僻等心理異常。
遺尿症患兒若儘早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得到正確的診療,尿床症狀可以得到改善。
目前警鈴和藥物療法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飲水、睡眠、排便習慣,是最基礎的治療,始終貫穿於治療的全過程。
例如:記錄排尿日記,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將飲水時間集中在白天;睡前不劇烈活動,過度興奮,不大量飲水,養成日間規律排尿,睡前排尿的習慣;由於便秘和尿床也有聯繫,建議多食粗糧、豆類、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而警鈴治療即通過遺尿報警器,在患兒熟睡發生遺尿時,感應器報警從而喚醒患兒,反覆訓練以期最終能使其感受到尿意而醒來排尿的一種裝置,是國際推薦的一線治療方法。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簡單的獎勵機制可起到激勵作用,家長可以對孩子正確控制夜間尿床的行為予以獎勵。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