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牙醫廣告是什麼樣的?
華西壩的牙症醫院牆壁上曾有一幅令人捧腹的「護齒廣告」:一個面黃肌瘦的四川老財,手捧飯碗,開口大笑,露出口中唯一的一顆蛀牙。這幅「無齒之圖」,讓圍觀者感受到自己牙齒鬆動的恐懼。
1907年的成都,人口已逾十萬人口,惟有一個牙醫。這位叫艾西理·渥華德·林則的加拿大人,埋頭苦幹於狹小的牙症醫院,身兼醫師、教師、助手、護士、技師,使盡渾身解數,成為紅極一時的名醫。民國名流于右任曾評價道:「林則博士推廣牙醫教育之宏績,敝國人士每飯不忘。」
艾西理·渥華德·林則
林則在中國行醫40年,被譽為「中國現代牙醫學之父」,當年創辦了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即今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1999年,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在華西口腔科教大樓前特別為林則鑄造了一銅像,以紀念他對中國現代口腔醫院創立與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
當時的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
名聲大噪
治好王大嫂牙病被廣泛傳播
1907年春,湍急的長江三峽。
一隻老舊的木船以十分遲緩的速度,被縴夫拉著逆流前進。加拿大人林則和他的新婚夫人林鐵心被加拿大英美會派遣到成都工作。經過一月的木船蕩漾和半月的滑竿晃悠,他們於1907年5月10日抵達成都。
5月18日,林則便雄心勃勃地在華西壩開了間牙科診療室。但在當時的成都,最受歡迎的並非像林則這樣的專門醫生,而是全科醫生,也就是通俗所稱的「萬金油醫生」。
所以,林則的第一個病人是個老外。因為在漂洋過海到成都的途中,林則為幾個旅行中出現牙科急症的患者提供過幫助,人未到聲已遠,這個被牙疼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清晨就找上門了。林則在回憶中說:「在簡短自我介紹後,那人很快向我表達了對我們一行人,尤其是對我的到來非常喜悅。」
幾分鐘交談後,病人急不可耐地展示他斷成兩半的上頜義齒,看來他是真正喜悅林則的到來。「他的義齒急需修復。」林則回憶,那時候他手上沒有任何牙科設備、材料,而且預計一年內都無法運到。怎麼辦?經過一番搜尋,林則發現了硬化劑、牙科橡膠,同時也發現本地可以買到石膏。「於是我買了石膏,焙燒後配製成可用的『巴黎石膏』。在一兩天內把它修好,完整地交給了那位患者。」
從那以後,這位患者成為了林則的一位積極支持者,並將自己治癒的經歷廣而告之。
通過越來越多的外國病人,林則被渴望治療的中國人發現了。他的第一個中國病人,一個被牙槽膿腫困擾長達10年的婦女王大嫂來了,「她的牙有大量的骨缺失並不斷排膿。她看起來很沒信心,過去一直服用大量藥品但沒什麼療效。」
林則拔除了她的幾顆牙齒,並採取其他徹底治療後,她很快恢復健康。這件事情很快在華西壩傳開,整個成都皆知,林則名聲大噪。「電話越來越多,病人也越來越執著。」一邊學習中文一邊看病的林則忙得不可開交。
當時牙醫學院師生合影
拒絕出診
總督侄女帶幾十僕人上門求診
由於工作量太大,林則因此拒絕出診。這種工作方式,一開始在成都權貴中引起了極大不滿,「在當時的社會裡,她們不允許離開丈夫外出。」而起初的牙科診所條件太差,也是權貴家庭的女性所不能忍受的。
在成都四聖祠仁濟醫院,林則借用舊大樓裡的一個小房間,設立了牙科診所,房屋破敗不堪,不及加拿大三流的柴房。
林則這樣描繪:「地板是泥濘的,雨後更甚,房子的椽被長年開放式火爐產生的油煙燻成了黑色。房頂雜亂地鋪著燒制的陶瓷瓦片,其上已經有不少的漏縫了。前屋的窗子是中國古式的帶格子的紙窗戶,後屋是潮溼破舊的泥土牆,這牆未達到屋頂,只是把這屋和那個吵鬧的中式出租複合房分隔開來,租房的人像是一直在大聲的家庭爭吵中生活。小屋的一頭堆放著家用的煤、木頭和木榍,另一頭堆放著已經損壞不能使用的中式家具。」
當時正值清朝末年,按照傳統禮俗,男女授受不清,林則把診所布置成兩件診療室,一間男士用,一間女士用。而醫院一開始認為中國的婦女不會找牙科醫生看病,就把上下樓不方便的四樓給了他。
儘管遭到權貴女性不滿,林則依然我行我素,哪怕是時任四川總督趙爾豐的侄女要看病。當時,趙爾豐的侄女患下頜壞死,想找林則醫治,因為林則不出診,這位女子不得不自己到診所。來時,她的僕人和警衛幾十人,簇擁著到,林則的牙科診所根本擠不下這麼多人,多數人都在外面等候著。
總督的侄女多次到診所來,每次都是前呼後擁一大批人,引起街頭巷尾的關注,後來還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從這以後,再也沒有達官貴人或社會名流指責林則不出診了,「既然總督家的女子可以這樣做,那麼其他人也同樣可以遵守。」
林則給病人治療牙病
開創牙醫學
黃天啟成為首位中國畢業生
林則對中國口腔醫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開創牙醫學培育了眾多中國牙醫人才。與此同時,他吸引、組織到華西壩的國外牙醫骨幹隊伍,都是國際上有名的專家,使得中國口腔醫學一開始就建立在國際高水準的基礎上。
在創建牙醫學的過程中,林則有一套非常清晰的教育理念,「選英才、高標準、嚴要求、淘汰制」,他強調,「保證學術質量,而不是數量,造就合格畢業生,要求學生真正實用於社會。」他要求學無機化學要與化學系的學生一起,學內科學要與醫學專業的一樣,課時一樣,考試也一樣。由此,20多個人的班級,畢業時只剩下不到10個人,是常有的事情。
學生王翰章對林則的嚴格記憶深刻,他在《我所知道的林則博士》一書中講述,他是從齊魯大學的醫學預科轉到華西協合大學的牙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的院長、病理學泰鬥侯寶璋用英文給林則寫了一封推薦信」。
1943年春天,王翰章見到了林則,「他身著典雅的西服,與其他加拿大身材魁梧的人比較起來身材中等,看上去已近60歲,略微發胖。眼鏡後的目光敏捷犀利,穩重而充滿活力。他欠起身來招呼我在對面的椅子上坐下。」接著,林則開始用英語面試王翰章,「問了很多問題,有的很難回答,要想一陣子才能說。」問完以後,林則突然用中文說,「我和你說啊,一個船在大海裡航行,羅盤定了,就要按照羅盤指定的方向一往直前,不能在海裡打轉轉。要是那樣,就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你懂我的意思嗎?」
在林則嚴格的要求下,1921年,黃天啟成為第一個從高等口腔學專業畢業的中國人。1919年,黃天啟本在醫科讀三年級,林則數次找到他說服其轉到牙科專業。林則唯才是用,對學生的培養沒有半點吝嗇,1926年和1937年,他先後兩次讓黃天啟赴加拿大進修。
林則背後的女人林鐵心,是個不得不提的人,她為青年牙醫的英語水平提高做了不少努力。一般每周有三個清晨,她都把青年醫生請到她家,圍坐在餐桌旁聽她講課,像個「英語角」,氣氛緊張而不嚴肅。
青年醫生出的洋相也能被幽默風趣的林鐵心巧妙化解,一次,大家在她家吃西式正餐,她正在講餐具的用法時,突然一位同學在切割豬排時用力過猛,連肉帶盤子飛落在地板上。那個同學很尷尬,大家也感到緊張。林鐵心卻笑著說:「這是由於用力支點不對。使用餐具有時也和臨床醫療操作一樣,如果在口腔內操作時,手和器械的支點不當,用力失控,會傷及病人。」
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
人物簡介
艾西理·渥華德·林則,加拿大魁北克人,多倫多大學牙科學學士、牙科理學碩士,皇家牙外科學院博士和口腔外科教授,醫學教育家,中國口腔醫學創始人,被譽為「中國現代牙醫學之父」。
1906年秋天,對教會工作非常感興趣的林則向加拿大有關委員會提出了到中國開展牙醫事業的申請。1907年,林則得到批准,成為第一名前往中國的牙科醫學傳教士。1907年,林則在中國成都首創牙科診所,1911年擴建為牙症醫院。1917年,創辦華西協和大學牙醫學科,後擴充為牙醫學院,為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源地。1928年,建立華西協和大學口腔醫(病)院。歷任華西協和大學校務長、牙醫學院院長、教授。1950年,林則離開四川成都,回到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