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的暴雨和暴曬中,終於迎來了開學。小侄女早就過了幼兒園第一天哭著叫媽媽的階段,成為一名二年級的小學生。不過開學第一天回家,小姑娘就氣哭了,原來是作業太多了啊。新學的生字抄寫2遍,練字兩張,閱讀10頁書,都要父母檢查籤字。這還僅僅是語文作業,數學也有一二三條……開學第一天就滿滿的絕望,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怎麼勸都勸不住。
據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在上學日,平均每個兒童的校外生活時間分配中,花費時間做多的類別是做作業,包括學校的作業、課外班作業、家長布置的作業和其他作業,佔時87.85分鐘,除了作業,兒童周末參與課外補習的時間累積為3.2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做一個半小時的作業,每周末還要補3個小時的課程。孩子是真的累,日均作業90分鐘,6成的兒童上課外班。
孩子的累和應試教育的競爭不無關係,如果別的孩子補課我的孩子不補,不是很明顯落後了。教育的壓力如此之大,我們已經忘記孩子需要什麼了。其實,孩子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不同的時期,孩子除了學習,要發展的能力素質都不同。
0-3歲:母嬰依戀,安全感
這一階段的孩子,剛剛出生,自己沒有力量,完全依賴母親和家人。所以,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如果得到足夠的愛的澆灌,孩子的一生人格的發展都是非常穩定的。
0到3歲的孩子,沒有溺愛之說,對孩子的愛怎麼都不過分。但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穩定的養育者,如果媽媽可以親手撫養孩子,是最好不過的,因為媽媽天然對孩子的需求敏感,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有經驗的媽媽會從孩子哭了,鬧了,從孩子的情緒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和媽媽在一起,也會培養安全的母嬰依戀。
如果母親無法撫養,請家裡的長輩或者保姆來撫養孩子,也一定要注意撫養的穩定性,不要保姆換來換去,孩子從媽媽家換到婆婆家,或者再帶到其他撫養者家裡。孩子對外界的認知來自於撫養者的穩定和安全,如果經常更換撫養者,孩子就無法形成對外界的安全感。孩子會膽小,粘人,無法自己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無法對周圍的環境安心,更不要說大腦發展了。0-3歲,最需要穩定的撫養環境。
4-6歲,遊戲和大腦發展
幼兒期的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了,這一階段孩子大腦發展和學習都是通過遊戲實現的,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是遊戲。而父母開始著急讓孩子學習認字和數學,想讓孩子在幼小銜接的考試中贏得先機,其實這些都是用錯了力氣。
4-6歲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去觀察大自然,喜歡專注的玩遊戲,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觀察的細節和在探索中思考。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這種好奇和專注,因為這些都是以後學習力的萌芽。孩子在搭積木,媽媽過去說:「寶貝,你應該這樣搭,不能這樣搭。」孩子一會就沒興趣了,他在玩中探索,如果不用所謂的正確答案和大人的瑣事去打擾孩子,他們可以專注很長時間。並且這種專注可以沿習到以後的學習中來,在學習題目中思考自己的解決方法。而一貫被父母打斷的孩子,漸漸失去了本身良好的專注力。
7歲以後,閱讀和學習
小學階段的孩子,逐漸開始探索知識的海洋了。這一階段孩子學習語言、算術……從表象的符號到抽象的公示,你會發現,在一年級的時候他們還需要掰著指頭算算術,隨著長大,數字就變成了頭腦中的符號,可以在頭腦中運算了。
學語言也是這樣,剛開始只能學習現實中存在的名詞,後面漸漸能列舉,歸類,學習抽象的形容詞,副詞等等。小學階段是學習的適應時期,學習使用語言符號,並熟練運用,閱讀和寫作等等,是小學階段的任務。
在往後,進入中學階段,開始學習邏輯思維,再往後,學習辯證思維。
孩子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規律,每個階段有孩子的核心任務。如果他能發展好這些核心任務,學習成績一定不錯。所以,家長不能太糾結於孩子的分數,而犧牲了其他能力的發展。成才是全方位的,每個孩子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