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說:
有朋友經常問我:凱叔,我家孩子現在長大了,不聽話也不願意溝通,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點共性: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同頻共振」,意為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同樣性質的東西會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
溝通,不用權威,要平等;不要輕視,要尊重,放下「我以為」,少說「正確的廢話」。
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一起對話成長。
前陣子,「陳奕迅聊女兒追星」上了熱搜。
在直播間裡,當被粉絲問「沒有新人紅」是否有危機感時,陳奕迅輕鬆回答:
「有關注新生代偶像」;
「他們也是我女兒喜歡的偶像」。
比如,像《街舞》中的王一博,《少年的你》裡面的易烊千璽,還有蔡徐坤、範丞丞,佟麗婭等,陳奕迅尤其欣賞易烊千璽,說他很酷。
而寶貝女兒經常會找爸爸討論愛豆們的日常,父女倆彼此分享,一起追星。
陳奕迅跟女兒開玩笑說,你這些偶像,見到我都會叫我「Eason哥」。
也許他們比我紅,但我地位卻比他們高。
陳奕迅誇張地學著女兒聽完後驚訝的表情,調侃在女兒面前「裝」了一回。
真讓人羨慕,父女倆相處能如此輕鬆,還能如此合拍。
記得心理學有個詞叫「調頻」,指收音機需調到對應的頻率,才能收聽節目。也指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愛好、生活步調等保持一致。
親子相處,父母若把行事節奏調整與孩子一致,是對他的尊重和認同。
雙方保持同頻,能消除彼此差距,建立孩子的自信,獲得更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讓心靈更豐滿。
陳奕迅一貫鬼馬搞怪,和女兒的相處方式也很「特別」。
他曾分享跟女兒爭床位的事。
女兒睡在妻子身邊,陳奕迅也想跟妻子睡,就躺在另一邊死活不肯走。女兒急得大哭,陳奕迅也學小朋友樣子,扯著嗓子「哭鬧」起來。
見爸爸突如其來的舉動,女兒停止了哭泣,陳奕迅就裝著孩子賭氣的樣子,走開了。
一會兒他又回來,以為女兒睡著了,抓住她手說對不起,怕剛剛聲音太大嚇到她,女兒轉過來緊緊地抱著自己。
以孩子的方式與他相處,既親和好玩,又給她立一面鏡子,比起說教,讓孩子更容易看清自己。
合拍的父母,以「夥伴」的身份與孩子相處。
不用權威,有平等;沒有輕視,但尊重,孩子感覺被愛,生出自信。
另一位爸爸孫藝洲,也很懂孩子。
做爸爸後,孫藝洲努力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甚至樹洞,期待她永遠願意跟自己傾訴。
孫藝洲看重與女兒的交流,每次都會把溝通方式調為「孩子模式」,做到平等交流。
不止溝通,在其他方面,孫藝洲依然努力找到「孩子模式」。
在為女兒準備一份特別禮物當中,孫藝洲決定,選取女兒最愛的動漫《冰雪奇緣》中的情節,為她表演一段舞臺劇。
編導意向讓孫藝洲展現一段高級的舞蹈,但孫藝洲卻在意,如何為孩子呈現一段,能讓她開心、看得明白的表演。
他刪掉其中專業的部分,以蠢萌、簡單的動作,為女兒做了一段逗趣、好玩又有愛的視頻。
看到視頻,女兒笑得停不下來。
《為何家會傷人》書中說:「自信,是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內在的另一部分,即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充滿信心。」
父母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與他地位平等,認同尊重他的特性,孩子體會到自己在父母心中很重要,從而對父母的愛充滿信心。
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的,無論何事,這份愛都在,他才有了面對世界的自信。
愛養育自信,它來自父母的尊重和認同。
父母有些期許,孩子很難達到。
有時,父母會堅持自我節奏,拉著孩子往前趕,但他內心卻嚮往另一片風景。
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中,小女孩甜心剛6歲,但在這個本該快樂的年齡,她卻並不快樂。
因為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周末上課,母女倆要從早趕到晚。
晚上,為鍛鍊甜心專注力,爸爸還布置了拼樂高任務。樂高還沒完,媽媽又催她完成學校作業。
整個周末,甜心忙得像只陀螺,小小身軀,疲憊不堪。
甜心媽媽認為,這都是為孩子的將來考慮,可她並不知道甜心的真實感受。
面對樹洞,甜心說出了心中的秘密。
她不喜歡媽媽報的唱歌、跳舞、主持人和模特等興趣班,她只喜歡畫畫,但沒得到媽媽的認可。
甜心對著樹洞大喊媽媽為「假媽媽」,抱怨父母經常打自己,表示不喜歡他們。
女兒這番話如當頭棒喝,媽媽痛心的同時,開始反思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埃米爾·庫埃說,價值觀相似的人,能成為最好的朋友。他們相互交融、相互吸納、相處共生的感覺,讓人更欣賞自己,起到正面強化的作用。在這樣的關係中,能獲得更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而兩個價值觀相左的人,就算一起生活,也會覺得孤獨。
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近四成的孩子,會經常覺得孤獨,這直接影響孩子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
很多時候,孩子孤獨不是少了陪伴,而是不被理解。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堅持讓他跟上別人的步調,孩子被動接受父母的意願,或許能獲得某項技能,但內心常有重負,易丟失自我。孩子需求不受重視,活得越來越孤獨。
孩子難以滿足父母過高的期許,但父母卻可轉來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
與孩子同頻共步,讓意念相通,愛好相投,這樣相處共生關係,讓孩子可以欣賞自己,獲得更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內心成長更豐滿。
父母與孩子同頻,不單是外在行為的認同,要緊的是讓情感和意願達成一致,在正面引導下,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1.支持孩子所愛
日本心理學家松原達哉提出「無氣力症」,患者有三個典型的特徵:沒有活力、沒有熱情、沒有關心,在成人和孩子身上都會出現。
他發現,導致問題的原因,是內心「興趣」環節出了問題。
興趣,幫孩子找到人生方向,激活內在動力,有它,生命才有活力。
在一檔親子綜藝節目裡,有個叫小香芋的女孩,她有表演天賦,也非常喜歡表演。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是抱著玩一玩的態度帶她到橫店嘗試演戲。慢慢發現,女兒有著較強與角色共情的能力,也被大家認可。
小香芋演戲機會增多了,過程也很辛苦,但她卻很享受。
問到小香芋在橫店拍戲的感覺,她說:「很爽。」
看到孩子的熱愛,媽媽放下工作,帶著幾歲大的妹妹,在橫店附近租到房子,陪伴她拍戲。
雖然,媽媽也遭受過他人非議,但女兒的熱愛,讓她堅持了下來。哪怕擠出時間學習到深夜,女兒也不喊累。
孩子所愛的,若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他就能獲得成就感,和自我掌控的能力,對未來充滿希望。
無論將來如何,但這份從小積蓄的能量,成為他向前奔跑的底氣。
2.保持與孩子的感受一致
我們太容易看重結果,忽略孩子的情感感受,但它恰恰是孩子最重要的內核。
情感認知的缺失,會影響孩子性格形成。如果父母能始終保持與孩子感受一致,他身心就能健康整全。
看過一個視頻,生氣的孩子坐地大哭,不住地拳打腳踢,爸爸在旁邊默默地看著他,保護孩子不傷到自己。
孩子鬧夠了,撲到爸爸懷裡撒氣,爸爸摟著他,任由他糾纏、蹬踢。直到孩子不再抗掙,爸爸才吻著他額頭,抱他貼在胸口,用心感受孩子的情緒,沒有語言,但所有的動作,都傳達出對孩子當下感受的理解。
終於,他安靜了,只剩下抽泣。
用心體恤孩子的感受,以正面回應,不以對錯衡量孩子情緒,高興時與他同樂,傷心時陪他一起哭。這能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強化正面情緒,學會與情緒友好相處。
孩子的人生才更為整全,心智才能更成熟。
3.踩著孩子的節奏陪他同行。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新加坡教育短片中,一家四口坐在飯桌旁準備吃飯,媽媽問兩個孩子的中考成績。哥哥考得不錯,報成績一臉驕傲。但弟弟低著頭,手拿剛過及格線的成績單,放在桌下。
哥哥搶過成績單,嘲笑弟弟分數太低。媽媽看完成績單剛要責備,見弟弟低落不語,腦海浮現出孩子到深夜還在學習的情景,明白他其實已經盡了全力。
媽媽夾了菜,放在弟弟碗裡,微笑著說:「你做得很棒」,弟弟抬頭看著媽媽,如釋重負。
孩子成長的節奏,用成人的眼光衡量,總是慢的。孩子剛會爬時,無法起來跑,剛會說話,就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
慢下來,踩著孩子的節奏,陪伴與他同行。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不受攔阻,就有力量在擅長的領域發展自己。
赫•斯賓塞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個性。」
孩子的個性,有賴於父母的同頻。
同頻不是附和孩子,是尊重和理解,也不是凡事任由他,是愛和規矩並行。
不以自我理想塑造孩子,順應孩子特性,感知他成長的頻率,調整自我與他共振,心與心相吸,能生出更多愛的能力,而孩子才能成為特別的自己。
作者:嬌雲,書寫漫漫人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