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十九大報告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天下情懷

2021-02-13 觀察者網

文/張維為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這是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關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表述。彼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正在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演播室裡直播解讀十九大,聽到這段話時,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模式」的張教授尤為感慨:中國真的越來越自信了。

直播結束後,觀察者網第一時間連線張維為教授,解讀十九大報告。

張維為教授做客CGTN,直播解讀十九大報告

觀察者網:您在央視解讀十九大開幕式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能否簡單談談這次報告有哪些亮點,特別是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理論概念?

張維為:這次報告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包括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其中有幾個概念特別重要。例如,習總書記在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他的分析是基於中國已經崛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關於社會主要矛盾,我們的表述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現在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國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發展確實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官方的表述也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過去的「落後的社會生產」現在變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種表述上的變化,既肯定了我們已取得的巨大成績,同時也指出了我們面臨的問題,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對於國內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有指導意義。再比方說,報告用相當的篇幅談「美麗中國」建設,十分令人鼓舞,呼應了今天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出發,報告推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提法,它把過去五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系列論述進行了概括。在中國政治話語中,「思想」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說「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以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對中國的未來會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報告還把第二個百年目標分為兩個階段,2020到2035為第一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然後是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要把中國真正建成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種適時提出新的發展願景是中國模式的一個特點。

今天7月我曾在一個場合與法國前總理薩科齊先生探討過中國模式,他說中國模式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每隔一段時間,都為人民提出一種遠景,而且總是能夠實現這種遠景。他說,在整個世界充滿不確定的時候,中國給世界提供了難得的確定性。雖然薩科齊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在法國和世界上有很大爭議,但我認為他的這番話還是實事求是的。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習總書記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天下情懷。他說,中國道路的成功,開拓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我們道路自信的很好展示,也是中國道路世界意義的展示。報告還有很多精彩內容,值得大家去細讀和體會。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觀察者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的第一部分就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做了回顧。在您看來,過去這五年,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張維為:七年前我寫《中國震撼》的時候,最擔心的問題是不少國人被西方話語忽悠,非常不自信。我考察過前蘇聯和前南斯拉夫,他們解體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就是被西方話語忽悠,先是知識界主流被忽悠,然後是黨的高級幹部被忽悠,然後就是經濟崩潰,國家解體。我認為中國一定要防止這種情況出現。

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的五年,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人們對遏制腐敗普遍信心不足,但現在硬是把腐敗遏制住了;過去普遍認為中國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只能粗放型發展,但現在硬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中國新經濟已開始引領整個世界;過去在東海、南海等問題上,或多或少比較被動,現在確立了全面的戰略部署和清晰的戰略底線,決不允許他人越過。這五年的成績確實超過了多數人的預期,所以中國人的自信心高漲。

如果你一定要我選出這五年最大的變化,我認為就是中國人自信心迅速回升,西方和親西方的大V要想忽悠中國人越來越難了,背後是中國迅速崛起的事實。

我常說,不管我們自己還存有多少問題,我們還是取得了世界上最大的成績,我們的成績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可以與採用西方模式的多數國家競爭。比方說,我們40年前和印度的起點差不多,但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等於五個印度。25年前蘇聯解體的時候,俄羅斯經濟規模比中國還大,但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等於七個俄羅斯。中國絕大多數人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和幅度,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

觀察者網:儘管這五年中國進步巨大,但西方主流媒體對十九大的報導還是充滿了偏見,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張維為:在我看來,西方主流媒體缺少起碼的實事求是。意識形態偏見、懶漢寫的文章、陳詞濫調,幾十年都沒有長進,對中國的政治預測幾乎從未對過,也不知道反省一下自己。不過我到覺得這倒也挺好,我們繼續走自己的路,let’s leave them in darkness(讓他們在黑暗中、在對中國的無知中繼續徘徊吧)。我們不必理會他們。過去我們不在乎他們,現在更不必在乎,最終形勢比人強,西方越來越多的人已看到這一點,歷史也將越來越證明這一點。

觀察者網:您一直強調中國人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中國人已經越來越自信,那麼建立中國話語體系還那麼重要嗎?

張維為:西方走衰的速度比我們預計得還要快,中國走強的勢頭也比多數人預測得更為迅猛,這是事實,這使國人的自信心不斷增強。然而,我們還是要努力建構中國話語。沒有自己的話語,這種自信心是難於持久的;沒有自己的話語,就不會有足夠的定力,你做對的事也會被認為是做錯了,或只是過渡性質的,最終還是要轉型到那個正在全面走下坡的西方模式。

所以中國的崛起一定要伴隨自己話語的崛起。我們話語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創新,這樣效果才會好。我們還要在文化上把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確立起來,在哲學社會科學上把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確立起來。西方對中國的政治忽悠越來越難,但西方對中國的文化忽悠和哲學社會科學忽悠還廣泛存在。這些領域內,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國的長治久安需要人民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需要中國學人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信。

觀察者網:西方主流媒體總是認為隨著中國中產階層不斷壯大,人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界的信息越來越了解,中國社會必然越多元化,中國的政治制度能夠應對這一切嗎?

張維為:今天看來這種敘述恐怕對西方國家更適用,西方民眾越了解真相,特別是中國崛起的真相,他們就越會看到自己制度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中國人今天對西方的了解遠遠超過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中國每年出境的人次已經上億,這些人絕大部分都屬於您所說的中產階層,但他們99.999%都回來了,而且往往是「一出國,就愛國」或者是「一出國,更愛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社會正在走向成熟,大家見多識廣,不害怕國際比較了,就像上海不害怕和紐約比較一樣。

我們一位研究員這兩天在美國考察,他抵達美國第一時間的感嘆就是:哎呀,我來到了一個「五沒有」的國家,沒有高鐵、沒有支付寶、沒有微信、沒有共享單車、沒有安全感的國家。這些東西,在中國都是「標配」了,真不知道美國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背後就是我說的中國模式在國際比較中勝出。

其實中國模式的最大長處,就是不害怕國際比較。政治制度也是一樣,中國制度的最大長處就是比西方更適應多元化,更適應科技革命和大數據時代,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的文化基因比西方更加包容,中國的制度安排也比西方的安排更具活力和彈性。這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中國發展遠景的規劃和描述,都體現了這些特點。在國家層面能夠如此推動對應、適應,最終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我們的制度可以為下一代進行戰略規劃,西方制度下怎麼可能呢?

觀察者網:您覺得中國模式對西方國家也有啟發?

張維為:當然有,剛才講的規劃能力就是一個例子。我可以再給你舉一個例子。2016年底,我到英國參加一個會議,我對英國朋友說,為什麼在「脫歐」問題上你們採用如此簡單乃至簡陋的公投,把決定一個關係整個英國命運的非常複雜的大事,交給普通民眾來決定。我建議他們借鑑一下中國的協商民主模式,因為英國很多民調早已證明,支持與反對脫歐的民眾比例相差不大,也就是2%到5%左右,這種情況下,採用協商民主肯定比公投民主效果更好,雙方可以協商協商,各做一些讓步,然後重新達成共識。

2014年我有個演講,叫「中國人,你要自信」。那個演講結束時,我提到了和英國學者進行的一個討論。他們不停地批評中國模式,我說我們可以競爭,你堅持你的模式,我堅持我的模式,我更看好中國模式。才過去不到三年的時間,英國走衰的速度比我當初預計得還要快。我對英國朋友說,我敢預測中國未來的十年,你敢預言英國未來的十年嗎?按照英國模式做下去,大不列顛十年後是否存在都會是個問題。蘇格蘭在要求獨立,北愛爾蘭也要獨立,大不列顛會不會變成小不列顛呢?西方的民主模式要好好地改革了,否則西方走衰的速度還要加快。

觀察者網:你是否認為西方模式已經競爭不過中國模式?

張維為:中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但它一直在與時俱進,在不斷完善之中,而西方模式則越來越僵化。我認為今天世界的模式競爭主要看三個條件,一是一個國家是否具有能夠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政治力量。坦率地說,中國有,美國沒有;二是政府的改革能力和整合能力是強還是弱;三是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有機結合的狀況。從國際比較來看,應該說中國模式,或者叫中國社會主義模式,在這三個方面都明顯勝出,所以我看好中國模式。

雖然我們的模式還不完善,但就現在這個水平可以和西方模式競爭。當然,我們還面臨很多挑戰。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中可以看到,他對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和面臨的諸多挑戰都有清晰的認識和深入的分析,並提出了許多新思路,這將促使中國在方方面面都更上一層樓。我們有理由、有信心為十九大點讚,為中國的美好前途點讚!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城環學院邀請十九大代表鄧紅蒂解讀十九大報告
    2017年11月13日下午,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鄧紅蒂研究員受邀前來北大,以「直掛雲帆濟滄海 中華復興正當時」為題,為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師生深入解讀十九大報告。
  • 十九大報告的政治特色、思想特色和語言特色
    報告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對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針對關係全局的根本問題,構築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理論豐碑。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等重大政治論斷,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大理論成果。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喜慶十九大 | 學工戰線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我們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認真學習、準確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政治定力,落實立德樹人,肩負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立足新時代,武裝新思想,向著新目標,邁上新徵程!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強調了「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儘管已經年過八旬,但是卻能敏捷地思考,而且思考的往往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後的事情,把中國發展的大戰略、大步驟都設計好了,這是很了不起的。」張維為回憶道。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是張維為人生中一段重要經歷。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關於中國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成為張維為日後思想的靈感來源。
  • 【十九大 理論新視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都表明,建設繁榮昌盛、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為根本的就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性和優勢體現,是相對於西方愈益低效的代議選舉制度而言的。
  • 【中外媒體看十九大】海內外熱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日,《人民日報》通過新聞報導、代表團發言、專家評論多角度聚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章指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總是以新思想、新理論為標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是過去5年最具深遠意義的成就,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最大亮點。
  •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收看十九大報告的學習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的十九大報告,緊緊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宏偉目標,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嚮往,發出了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一是明確宣示了我們黨「舉什麼旗」的問題。報告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 張維為: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加法、減法、乘法」
    在這一背景下,李克強總理的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蘊含了哪些信息?對我國現行憲法作出21條修改的憲法修正案(草案),又該如何解讀?張維為教授在中國國際電視臺擔任兩會點評嘉賓後,接受了觀察者網的採訪。  觀察者網:今年的憲法修正案(草案)提議,憲法第一條第二款中增寫一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您如何看待這一修改?
  • 張維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為此,中國教育大講堂與學習強國面向全國高校師生,聯合推出「開學第一講: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解讀歷史、剖析時事,助力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如何誕生的?這篇文章告訴你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黨內外、海內外產生強烈反響。從起草過程和反響可以看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全黨智慧的產物,是反映全黨意志、體現人民意願的報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引領億萬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10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
  • 十九大報告測試100題
    17、( )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C.愛國主義教育 D.實現中國民族復興夢參考答案:A。18、黨的十九代報告強調,必須始終把( )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報名|聽張維為分享《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裡,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之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面對如此成就,如何用中國智慧建構一套有解釋力的話語?這是張維為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題目,並且成果斐然。以四十年親歷百國的豐富閱歷,張維為建構出了一套政治領域的「中國標準」。
  • 常萬全、何立峰、苗圩等部長談學習十九大報告體會
    報告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對歷史的厚重情懷和使命擔當,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令人備受鼓舞,催人激昂奮進。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陳寶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
  • 圖解:數讀十九大報告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引發強烈反響。今天,人民網帶您從不同的角度看十九大報告,透過數字學習報告精神。   新時代 新思想 新徵程   「新」字是十九大報告的「字眼」,一個「新」字貫穿整個報告。報告第二、三、四章節分別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為題,近7000字。
  • 【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是一條主線,這一思想的基本框架、豐富內涵、實踐要求等,都是圍繞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來展開的。
  • 對話黨代表|陳必昌:十九大報告有許多接地氣、冒熱氣的表達
    齊魯網北京10月22日訊 這兩天,山東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開始分組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會所作的報告代表們認為,總書記的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學論述了新時代發展的新思想、新方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為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指明了發展方向。十九大代表、山東省團委書記陳必昌表示,報告體現了一種情懷,這一情懷就是始終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人民立場。
  • 十九大報告,學!學!學!
    10月20日在806會議室,五名黨員圍坐一角,認真學習了十九大報告,暢談了學習體會。趙總用四個關鍵詞:「歷史性變革」、「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偉大」,條分縷析、綱舉目張,講述了十九大報告的新判斷、新概念、新目標、新任務,對每個關鍵詞,趙總都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讓在座黨員對十九大報告的理解更為深入。
  • 張維為:我們正見證人類歷史大轉折,世界快速向中國傾斜
    年初一場疫情,也讓今年的國慶有點與眾不同:經歷了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一線人員的辛苦,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也更懂得了「國家」的含義。「家國情懷」的自豪感,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請他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
  • 【學習十九大】中國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他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 公安學習十九大報告心得體會【六篇】
    公安學習十九大報告心得體會第二篇近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大是全國人民的盛會,我在工作之餘,收看了習總書記作了報告,仔細學習了報告全文。 大會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