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我們正見證人類歷史大轉折,世界快速向中國傾斜

2020-12-14 觀察者網

十一國慶,共慶華誕。

年初一場疫情,也讓今年的國慶有點與眾不同:經歷了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我們看到了一線人員的辛苦,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也更懂得了「國家」的含義。「家國情懷」的自豪感,激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在這個特殊的國慶日裡,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請他回顧這不平凡的一年,也對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做出展望。

遊客們在天安門廣場觀賞「祝福祖國」大花籃。 新華社記者陳鍾昊攝

【採訪/觀察者網 小婷】

觀察者網:我想您一定還記得去年國慶70周年坐彩車在天安門廣場經過時的情景,今天回想起來是什麼感受?

張維為:一年前的國慶慶典十分難忘。那天我是作為思想理論界的代表,登上彩車參加了這場盛典,它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人們洶湧澎湃的愛國熱情。

那天上午9點,我們就抵達了北京建國門外彩車集合區,緊挨著我們「凝心鑄魂」彩車是「中華文藝」彩車。我們候場的時候,歌唱家廖昌永帶領大家一起唱《我和我的祖國》。我們後來又與等候在建國門內的十萬群眾遊行隊伍匯合,隨後就是一路踏歌聲,長安街上十萬人的齊唱《歌唱祖國》,這種感人的經歷是語言難於形容的。

我們這個方陣又叫「北大方陣」,由2000多名北京大學的師生組成,絕大部分是95後的青年學子。他們揮動「火炬」組成一個長方形的隊伍,把我們這輛彩車圍在中間,伴隨著我們彩車一起湧向天安門。

國慶70周年慶典,張維為教授乘坐花車從天安門前經過

觀察者網:從國慶70周年激發的愛國熱情一直延續到了今年抗擊新冠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為什麼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張維為:我想是的,美國前年開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外交戰、科技戰、對華為公司的圍剿,對「臺獨」的縱容等,都激發了中國人的義憤和愛國之情,這是第一波。

接著又有去年「港獨」分子挑戰一個中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大課」,這可以說是第二波。

隨後我們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和盛大遊行,這可以說是第三波。

今天我們又在經歷第四波愛國主義熱潮,也就是這場偉大的抗疫,我們都是參與者,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的公開課。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很多人說今年是中國公知集體崩塌元年。

觀察者網:時隔一年,因為新冠疫情、中美關係的影響,整個世界發生了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有中西攻守易局的態勢。您怎麼評價年初一場新冠疫情對全球發展的影響?

張維為:人類歷史上的大疫情經常會改變歷史進程,比如歐洲的黑死病肆虐了十多年,造成歐洲人口近三分之一死亡。這場瘟疫對後來歐洲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重創了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天主教會的統治,使很多人不再相信宗教虛構出來的天堂,這為歐洲走出漫長的中世紀做了精神上的鋪墊。

和歷史上許多大疫情一樣,我想這次新冠疫情也將改變人類歷史。我們正在見證人類歷史大轉折。從大勢來看,雖然還會有溝溝坎坎,甚至驚濤駭浪,但我的預測是世界會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傾斜,向中國傾斜,向社會主義傾斜,這次「疫情世界大戰」可以說是這種傾斜的催化劑。

觀察者網: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您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反覆傳遞一個觀念:西方抗疫失敗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對中國的偏見和傲慢,以及自身制度的缺陷。從您的觀察來看,這次新冠疫情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暴露出的制度短板有哪些?

張維為:這場新冠疫情本是人類社會遭遇的共同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才是人間正道,但一些西方人士和媒體卻幸災樂禍,落井下石,認為這場疫情是中國的「車諾比時刻」,期待中國體制走向崩潰。然而,疫情不久就出現驚天逆轉,中國戰疫穩步走向勝利,西方國家卻一個接一個陷入災難,西方的偏執狂正面臨自己的「車諾比時刻」。

西方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很多,首先是理念危機,我們戰疫的理念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西方是把經濟和商業利益放在第一位,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實踐證明西方是短視的,他們的重災區都是他們經濟最發達的板塊,如美國的紐約和加州,現在更是完全失控,東西南北中,全面爆發。

西方最推崇的價值是自由,而且使之絕對化了,但中國人一直認為自由和自律之間要有平衡,現在看來中國人的理念更能應對現代社會的許多挑戰,西方要反思自己的許多理念,否則西方社會將無法適應21世紀的挑戰。

至於西方制度層面的問題,這次暴露出來非常之多,我不久前在觀網和頭條都發了文章,談美國的制度問題,其中「十問美國」那篇在網上的點擊量很快就有數百萬,我是這樣寫的:

據說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更好地問責,但沒想到,中國湖北一個省就處理了三千多個幹部,美國死了這麼多人,到8月10日,美國疫情死亡人數已是中國的35倍,而美國人口才中國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半年時間過去了,美國哪有什麼問責制可言?

據說多黨競爭更能產生為民服務的領導人,但怎麼就是選出那麼一些不上心的領導人,處理疫情更像任性的熊孩子,跟著感覺走,而非跟著科學走,死多少人都不當一回事,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據說言論自由可以讓吹哨人提前發出警報,但美國的情況表明你有10個20個吹哨人也沒有用,只要你敢違背資本的力量,它叫你噤聲你就要噤聲,不管你是科學家,大夫還是航空母艦艦長。美國疫情防控的首席專家福奇驚呼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麥卡錫主義在美國再次襲來,多少美國學者現在噤若寒蟬,客觀介紹中國都成為禁忌。

總之,這場疫情一仗把美國打回原形。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皇帝新裝的美國,對多數國人來說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心勝」,它帶來的將是國人思想的去美國化,我想這場思想解放對中國崛起的深遠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中央美院李卓老師繪製的 《抗疫豐碑》

觀察者網:中國亮眼的抗疫成就,讓一直忌憚中國崛起的西方這次也不遺餘力抹黑中國,「中國威脅論」再次抬頭。但我們一直堅持不稱霸和平發展路線,也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次疫情是否加深了各國對這個概念的認識?

張維為:這次疫情確實加深了更多國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視角來看這種認識:美國這次抗疫荒腔走板,損失慘重,回頭看美國,它哪怕能部分地接受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那麼它疫情防控的狀況就應該比現在好得多,比方說,如果它不是選擇嫁禍中國,而是尋求中國幫助,不是選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而是聽從世衛組織的防控建議的話,它的疫情防控會比現在好很多。

中國智慧是做事情講究「道」與「術」的關係,講究「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們總是先把時代大潮搞清楚,在把握這個「道」的基礎上來推動「術」,今天的時代大潮是人民要和平,要發展,要團結抗疫,指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但美國信奉冷戰、唯我獨尊、我贏你輸,拒絕國際合作,結果自己成了世界疫情的震中,很多美國人都感嘆美國在抗疫中成了國際社會的棄兒。最近有好幾個民調,如皮尤中心9月剛發表的民調,世界各國對美國的好感處於歷史新低,對於川普的好感,只有16%。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失道寡助」。

觀察者網:國慶後的10月26日將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這次會議將研究對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您對下一個五年發展有哪些期待?

張維為:鑑於中美科技戰,我比較關注「十四五」規劃中對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部署。另外,從明年開始,我們要開啟一個新階段,從全面小康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進程的開局五年如何部署,會有很多看點。

在這方面,我比較關注中國「新基建」,關注它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體現。你知道,「新基建」的門檻很高,涉及5G、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世界上大概只有中美兩家達到這個門檻,而中國所處的起跑線並不落後,甚至還領先。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數字經濟,而且中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例如在世界範圍內,網際網路技術和製造業都發達的只有中國。

而且,中國還有「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制度優勢,有世界最強的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和改革能力,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還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自信愛國的年輕一代,我一如既往地看好中國。不是說我們中國模式完美無缺,我們的模式有自己的不足,還在完善之中,但其它模式確實競爭不過中國模式,讓我就以這個結論與大家共慶人民共和國71周年的生日吧。

相關焦點

  • 張維為《中國戰疫!》2020上海書展籤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一次影響範圍最廣的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更是對全世界所有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在這場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大考下,中國交出的答卷讓世界矚目。 8月17日上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新作《中國戰疫!》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2集:RCEP:世界向東方傾斜
    「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艱苦談判,最終15個亞太國家把手緊緊地握在一起,RCEP將永遠改變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格局!」 「RCEP是今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成就,對中國,對我們地區也是利大於弊。」 「RCEP和CPTPP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 張維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為此,中國教育大講堂與學習強國面向全國高校師生,聯合推出「開學第一講: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解讀歷史、剖析時事,助力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張維為:世界將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向中國、向社會主義傾斜
    張維為:大家好,今天我們這麼多人在這裡歡聚一堂,參加觀傳媒的年終秀,在這個新冠疫情肆虐的的世界上,坦率地講,這是一種奢侈呀。14億人的中國是這個世界為數不多的一塊淨土,經濟社會生活已經滿血復活。美國現在危機重重,還打什麼貿易戰,趕緊補貼中國企業向美國出口吧,否則我們賣給其他國家了。美國資本也在加速流向中國,現在甚至有學者判斷說,華爾街都想搬到中國來,華爾街知道哪裡的財富增長最快,當然我們對華爾街要心中有數,大家懂的。四是對疫情後世界格局演變的大判斷。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完成「中國三部曲」
    近期,他的新作《中國超越》出版,這也是繼《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之後,張維為「中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有評論說,這部作品平視西方模式與話語,展現中國崛起之邏輯。如《中國超越》之副書名所表述的,這部書在講述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鄧小平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近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一套播放完畢。
  • 報名|聽張維為分享《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70年彈指一揮間。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裡,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之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面對如此成就,如何用中國智慧建構一套有解釋力的話語?這是張維為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題目,並且成果斐然。以四十年親歷百國的豐富閱歷,張維為建構出了一套政治領域的「中國標準」。
  • 張維為:中國式抗疫是偉大的人道主義
    「這場疫情將改變歷史進程。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正在見證世界歷史的大轉折。」 2020年3月10日,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建造的武漢方艙醫院全部休艙。但就在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我們也注意到,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進入大流行狀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二期:「歷史終結論」的終結
    在6月17日的第二十二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批判「歷史終結論」,呼籲中國學者做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 觀察者網整理節目演講與對答部分,以饗讀者。】 張維為: 大家一定記得,2011年前後爆發了所謂「阿拉伯之春」,它迅速從突尼西亞蔓延到埃及、敘利亞、葉門等許多阿拉伯國家。
  • 張維為:十九大報告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天下情懷
    直播結束後,觀察者網第一時間連線張維為教授,解讀十九大報告。張維為教授做客CGTN,直播解讀十九大報告觀察者網:您在央視解讀十九大開幕式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能否簡單談談這次報告有哪些亮點,特別是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理論概念?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實事求是 破除「西方模式迷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正以奇蹟般的速度迅速崛起。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浸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養分,承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當前,中國正以建設性的姿態與世界對話,而世界也希望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 張維為:你們的舞臺將是整個世界
    1935年他率領中央紅軍抵達陝北,他講了一番驚天動地的話: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不知大家是否知道,毛澤東主席講這番話的時候,他手下連8千人都不到,但歷史的發展迅速證明了他的眼光、擔當和勇氣:14年間,日本投降了,蔣介石逃到臺灣去了。毛澤東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受惠者,張維為憑藉獨特的學術見解和人生經歷,向世界各國講述中國崛起的光榮與夢想,傳達他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自信與樂觀。用腳底板走出來的學問2011年,一本名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的讀物,引發了震動。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構建話語體系詮釋中國之崛起
    作為「中國話語叢書」的開山之作,張維為在書中提出「文明型國家」八大特徵,概括「中國模式」八大特點,並梳理了中國可能影響世界的八大理念,從而構成了一個自成體系、有機聯繫、層層推進的邏輯系統,為我們分析中國和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文明型國家》亦藉此入選2017年97種重點出版物,同時入選22種重中之重。為何要創造中國話語,怎樣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9期:全球抗疫中的中國擔當
    【縱觀人類歷史,大規模傳染病對人類生存和文明帶來嚴峻挑戰,也讓人類付出慘痛代價。今天這場疫情也將改變歷史進程。我們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見證世界歷史的大轉折。 抗疫也反映出不同國家的價值觀。西方國家覺得2%到3%的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今天中國是不能接受的。是不是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從這些所謂的政治家、政客的言行舉止中,能判斷出來的。
  • 《中國超越》即將登陸上海書展 張維為中國三部曲總結篇引學者熱議
    他總結自己走訪百國的經歷,歸納出中國模式的特點與理念,並提出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 中國的崛起可能給世界帶來新一輪「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本書出版後大為暢銷,也帶來了不少爭議。近期,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超越》又開啟了新一輪關於「中國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探討。
  • 張維為:中國崛起大勢不可阻擋 中國青年要自信
    27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所所長張維為在 「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中對大學生們如是說。  張維為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在日內瓦大學研修國際關係碩士、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
  • 北大教授: ​我們正親眼目睹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 文化縱橫
    如果從大歷史視野出發,可以發現,當下人類正處在「世界帝國」演變的重要歷史時刻。20世紀末以來,歐美學界興起新「帝國研究」,試圖將討論重心從民族國家轉向新的超大型政治共同體,並以此奠定新的跨區域、多元性治理與國際秩序新格局的理論基礎。本文作者接續這一研究轉向,但更強調超越主權國家視野的限制,思考超大型政治共同體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張維為: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來自西方的反思
    在這三個方面,中國的抗疫模式證明能夠更有效地治理國家;中國正在向世界各國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口罩、呼吸機、各種醫療物品;中國正在派出醫療隊,事實上在引領各國應對危機。他們認為「美國更應當擔心的是,儘管其歐洲盟國並沒有公開批評川普政府,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美國的盟友已經不是和美國站在同一戰線上了」,比方說是否採用華為的技術,對伊朗的制裁問題。
  • 張維為「良句」:我國傳統文化難道不好麼?中國教育排名世界頂端
    基礎教育非常優秀說明我們很多中國孩子的衝勁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很多到了大學就顯得平平無奇了,多數的同學認為上了大學,上了一所優秀的大學那麼也算是學業完美了。但是實際呢?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採取快樂教育的方法進行學習,同時還伴隨著一定明確的目標。我們中國孩子從小樹立的目標就是考大學,考上了大學一切都變得非常美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 張維為、金一南罕見同臺,講了這件事!這是一個奇蹟,一座豐碑,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我們今天講的絕不是一個陳年老故事,喚起大家感動記憶,掉幾滴眼淚就完事了,而是看了過去,我們怎麼應對當下,也就是法國歷史學家費弗爾講的,當今世界唯有歷史才能使我們面對現實而不感到膽戰心驚。當你感覺到勝似閒庭信步的時候,那就是你勝利的基礎。」新冠疫情重壓下的今天,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國防大學的金一南教授為大家解讀長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