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中國崛起大勢不可阻擋 中國青年要自信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9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我很羨慕今天的年輕人,機會太多了。一流的學者、一流的政治家、一流的企業家、一流的作家,都要從在座的年輕人當中湧現出來。天高任鳥飛,中國青年,你要自信!」27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所所長張維為在 「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中對大學生們如是說。

  張維為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在日內瓦大學研修國際關係碩士、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他撰寫了《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中國三部曲」(包括《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等多部中英文著作。在他看來,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成就超過所有轉型國家,中國崛起所取得的成績,超過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人要從國際視野中找到中國自信。

  張維為在「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上做了《中國青年 你要自信》的演講。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蘇賀 攝

  要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發展

  「當你沒有自信的時候,當你沒有擔當的時候,正能量不夠,謠言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回顧2011年8月,張維為在上海圖書館演講時,回應溫州高鐵7·23事故的爭議,張維為解釋了自信的重要性,也打開了大家理性看中國的視野。

  張維為表示,應該汲取教訓,建立中國自信。他認為,相比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中國鐵路的安全係數是最高的,時速250公裡的動車在中國安全運行了五年,一個春運所運載發送的臨客超過德國十年運輸水平。7·23事故中,鐵道部有責任,要追究,但是,謠言四起,以此否認鐵路人對中國現代化做出的貢獻是愚蠢的,是沒自信的表現。

  他還表示,相比偶然的事故,糾纏中國最大的挑戰就是貧困,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有數據顯示,按照我國扶貧標準,1978-2010年累計減少了2.5億貧困人口,參考國際扶貧標準,我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印度夏天熱到40度都沒有空調,電力不夠,一個小時的講座要停電一次,不是遠郊,基本上就是貧民窟,我去過的中國三十多個縣城都比它好,要實事求是。」與其他國際貧困國家相比,中國的貧困人口有房子、有地,吃飯還是三菜一湯,張維為希望青年人能夠對中國的發展,做到心裡有數。

  中國有些東西沒必要跟西方接軌

  通過在西方生活的24年經驗,以及走訪多個西方國家的實際情況,張維為得出結論,中國的發達板塊已經形成,發達板塊的硬體已經全面超過西方。中國無論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還是道路的安全性都高於發達國家,無論是地鐵、火車、機場、商業設施,都是世界一流的。

  在西方話語體系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模式」提出了諸多懷疑和猜忌。對此,張維為曾做過一個研究,他的結論是,「70%的中國人一出國,就愛國,效果比黨的教育還要好」。

  張維為表示,美國的政治制度改革的迫切性,比中國還要強,中國制度的執行和成果是對懷疑最大的回擊。計劃經濟讓我們如今僅外匯儲備一項就將近4萬億美金,這比整個俄羅斯的GDP加上東歐、中歐,以及東亞國家的GDP的總和還要高,中國的進步是人類歷史上沒有見過的,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維為認為,作為超大型現代國家的我們應該平視美國,平視西方,這樣才能保證人民自信,不被美國忽悠。很多人渴盼中國能夠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我們所做的不需要西方認可,沒有必要,有些東西,要接軌,有一些東西不需要接軌。」張維為說。

  該如何平視美國,平視西方呢?張維為根據自己的研究指出,實現中國夢,超越美國需要有具體的目標,如經濟總量的超越,民主制度等幾個方面的超越。鄧小平曾說,人民共和國是中國人民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代價,沒有獨立怎麼可能做出獨立的決策,沒有群眾基礎,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情的。

  張維為借用福山「歷史終結論」的邏輯表示,世界上存在各種不同的模式,發展、演化、競爭,互相借鑑、互相學習,最後比較好的模式勝出。十八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今天反超西方,趕超成功,這是中國模式的成功。

  最後,張維為勸告想留學的年輕人:去美國留學,繼續做中國夢,到美國學習以後,到中國來發揮特長。「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三年,創造一個英國,很快就兩個英國,經濟規模不一樣了。中國人自己自信,一定會超越的,天高任鳥飛,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會從在座的年輕當中湧現出來。中國青年,你要自信!」張維為最後說。

相關焦點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過去三十多年,對中國的預測,一種是樂觀的,一種是悲觀的。但很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過去,我們回頭一看,樂觀的幾乎都是對了,悲觀的幾乎都錯了。」2015年,一段名為《中國人,你要自信》演講視頻,火遍網絡。視頻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翔實的數據、鮮活的案例,告訴國人:中國正在崛起,中國人,你要自信。
  • 《這就是中國》開播 張維為談中國「四十而不惑」
    該節目創新性地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從當下國內外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作為主講人的張維為教授,則以自己深刻的政治觀和獨到的視角,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解惑,並在現場與年輕人們展開熱烈討論甚至辯論,最終把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傳達出「民族自信」的相關核心精神。節目自1月7日起,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詮釋中國崛起的文化理念
    《中國震撼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張維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最近您的《中國震撼》一書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作出了深刻的理論總結,特別是您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您為什麼特別強調中國崛起的這種文化內涵?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
  • 埃及媒體:中國崛起為世界強國不可阻擋
    原標題:埃媒文章:中國崛起為世界強國不可阻擋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埃及《金字塔報》網站10月11日刊登題為《中國世紀》的文章,作者是埃及前外交部長助理海珊·哈裡迪。文章稱,儘管中國面臨挑戰,但其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似乎不可阻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四期:中國崛起最大的特點是和平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除演講外,還會回答現場觀眾即興提出的問題,一問一答中,產生了大量的思想火花。 《這就是中國》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在1月28日的節目中,張維為教授詳細闡述了中國模式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及原理。他指出,有別於西方崛起的「血與火」式殖民掠奪,中國崛起的最大特點是和平,也因此更為不易。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構建話語體系詮釋中國之崛起
    [摘要]繼《重塑兩岸關係的思考》以及「中國三部曲」系列(《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之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於今年5月出版新書《文明型國家》。幾十年間,中國的迅速崛起有目共睹。但是要讀懂中國不易,因為中國太大,情況太複雜,盲人摸象的解讀很多,每個人都只看到中國的一部分。如何真正讀懂中國?8月10日,由復旦大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話語叢書」全面啟動暨《文明型國家》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市社聯召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副院長範勇鵬,研究員寒竹、文揚、白果、各級專家領導與會共論「文明型國家」概念的提出之於中國崛起的重要內涵。
  • 《這就是中國》開播,張維為談中國從三十而立到四十而不惑
    該節目創新性地採用「演講+真人秀」的模式,從當下國內外老百姓關心的一個個熱點、難點時政問題切入討論,作為主講人的張維為教授,則以自己深刻的政治觀和獨到的視角,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解惑,並在現場與年輕人們展開熱烈討論甚至辯論,最終把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傳達出「民族自信」的相關核心精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近日,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持續熱播。每周一21:30,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都會在節目中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的優勢和先進性。 在上一期節目中,張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談中國崛起的四大「超級因素」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作者:張維為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日,張維為教授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出版。張維為教授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後就職於外交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長期擔任中國領導人尤其是鄧小平的翻譯。上世紀90年代,他到海外求學,現任日內瓦外交與國際管理學院教授。他是「中國模式最堅定的支持者和理論研究者」,其獨到之處在於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的問題、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模式。我們摘錄了本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實事求是 破除「西方模式迷戀」
    中國故事怎麼講?在大型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釋惑,解讀中國崛起,破除「西方模式迷戀」,展現中國自信。本期欄目將與讀者一起進入張維為的「攻辯現場」,體驗一場別開生面的觀點交鋒。
  • 鄧小平英文翻譯張維為:中國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中國的事情,一定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實際上美國的問題不比中國少,美國的監獄人口比中國還多。  我們的文化比較平和  新京報:那是不是因為美國是法治國家?  張維為:不,實際上它這個法治,被歐洲國家批評得很厲害。怎麼會有這麼高的監獄人數?一定有不正常的地方。我感覺他們的法治已經或多或少地變味。
  • 報名|聽張維為分享《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100多年裡,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之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面對如此成就,如何用中國智慧建構一套有解釋力的話語?這是張維為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題目,並且成果斐然。以四十年親歷百國的豐富閱歷,張維為建構出了一套政治領域的「中國標準」。
  • 張維為:十九大報告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天下情懷
    這是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關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表述。彼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正在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演播室裡直播解讀十九大,聽到這段話時,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模式」的張教授尤為感慨:中國真的越來越自信了。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39期:文化自信
    這不僅使中國能以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速度和規模崛起,而且使中國社會保持了比西方社會更多的溫馨和更強的凝聚力。世界上多少民族的文化中就是缺少了那麼一些基本信念,結果發展毫無起色,甚至一個接一個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11月2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39期節目中,節目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談文化自信。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美國高調地聲稱要「重返亞洲」,但它今天有能力再承擔一場戰爭嗎?如果它連小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擺不平的話。所以戰略上我們可以藐視對手,但戰術上要重視。  很多人在談「中國崛起」  新報:您這些年生活在西方,在您看來,這些年來西方對中國看法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 《中國超越》即將登陸上海書展 張維為中國三部曲總結篇引學者熱議
    繼力作《中國震撼》和《中國觸動》在全國受到熱捧之後,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筆耕不輟,近期又推出新作《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該書為「中國三部曲」的總結篇,即將登陸8月13日至19日的上海書展。8月6日下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集團大廈為張維為教授舉行了《中國超越》新書發布會,暨「平視西方模式與話語,展現中國崛起之邏輯」座談會。
  • 張維為:我們正見證人類歷史大轉折,世界快速向中國傾斜
    今天我們又在經歷第四波愛國主義熱潮,也就是這場偉大的抗疫,我們都是參與者,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的公開課。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很多人說今年是中國公知集體崩塌元年。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七期:中國突破依附體系的意義
    【在「中心-外圍-中國」這一「三元互動格局」中,中國處於一個極為特殊的重要位置,這個最能實質性促進世界各國利益匯合的國家,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具備重塑國際秩序的可能性。 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每周一晚21:30持續熱播。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比較中西文化,建構中國話語。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完成「中國三部曲」
    《中國超越》比較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 張維為《中國超越》書封張維為有很多頭銜,比如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他最引人關注的卻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
  • 張維為《中國戰疫!》2020上海書展籤售
    在這場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大考下,中國交出的答卷讓世界矚目。 8月17日上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新作《中國戰疫!》亮相2020上海書展,本書是作者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切入口進行中西制度比較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