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9日電 (見習記者 蘇賀)「我很羨慕今天的年輕人,機會太多了。一流的學者、一流的政治家、一流的企業家、一流的作家,都要從在座的年輕人當中湧現出來。天高任鳥飛,中國青年,你要自信!」27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所所長張維為在 「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中對大學生們如是說。
張維為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在日內瓦大學研修國際關係碩士、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他撰寫了《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中國三部曲」(包括《中國震撼》、《中國觸動》、《中國超越》)等多部中英文著作。在他看來,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成就超過所有轉型國家,中國崛起所取得的成績,超過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人要從國際視野中找到中國自信。
張維為在「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上做了《中國青年 你要自信》的演講。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蘇賀 攝
要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發展
「當你沒有自信的時候,當你沒有擔當的時候,正能量不夠,謠言就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回顧2011年8月,張維為在上海圖書館演講時,回應溫州高鐵7·23事故的爭議,張維為解釋了自信的重要性,也打開了大家理性看中國的視野。
張維為表示,應該汲取教訓,建立中國自信。他認為,相比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中國鐵路的安全係數是最高的,時速250公裡的動車在中國安全運行了五年,一個春運所運載發送的臨客超過德國十年運輸水平。7·23事故中,鐵道部有責任,要追究,但是,謠言四起,以此否認鐵路人對中國現代化做出的貢獻是愚蠢的,是沒自信的表現。
他還表示,相比偶然的事故,糾纏中國最大的挑戰就是貧困,隨著扶貧開發的深入推進,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有數據顯示,按照我國扶貧標準,1978-2010年累計減少了2.5億貧困人口,參考國際扶貧標準,我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全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成就93.3%來自中國。
「印度夏天熱到40度都沒有空調,電力不夠,一個小時的講座要停電一次,不是遠郊,基本上就是貧民窟,我去過的中國三十多個縣城都比它好,要實事求是。」與其他國際貧困國家相比,中國的貧困人口有房子、有地,吃飯還是三菜一湯,張維為希望青年人能夠對中國的發展,做到心裡有數。
中國有些東西沒必要跟西方接軌
通過在西方生活的24年經驗,以及走訪多個西方國家的實際情況,張維為得出結論,中國的發達板塊已經形成,發達板塊的硬體已經全面超過西方。中國無論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還是道路的安全性都高於發達國家,無論是地鐵、火車、機場、商業設施,都是世界一流的。
在西方話語體系的影響下,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模式」提出了諸多懷疑和猜忌。對此,張維為曾做過一個研究,他的結論是,「70%的中國人一出國,就愛國,效果比黨的教育還要好」。
張維為表示,美國的政治制度改革的迫切性,比中國還要強,中國制度的執行和成果是對懷疑最大的回擊。計劃經濟讓我們如今僅外匯儲備一項就將近4萬億美金,這比整個俄羅斯的GDP加上東歐、中歐,以及東亞國家的GDP的總和還要高,中國的進步是人類歷史上沒有見過的,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維為認為,作為超大型現代國家的我們應該平視美國,平視西方,這樣才能保證人民自信,不被美國忽悠。很多人渴盼中國能夠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我們所做的不需要西方認可,沒有必要,有些東西,要接軌,有一些東西不需要接軌。」張維為說。
該如何平視美國,平視西方呢?張維為根據自己的研究指出,實現中國夢,超越美國需要有具體的目標,如經濟總量的超越,民主制度等幾個方面的超越。鄧小平曾說,人民共和國是中國人民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代價,沒有獨立怎麼可能做出獨立的決策,沒有群眾基礎,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情的。
張維為借用福山「歷史終結論」的邏輯表示,世界上存在各種不同的模式,發展、演化、競爭,互相借鑑、互相學習,最後比較好的模式勝出。十八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今天反超西方,趕超成功,這是中國模式的成功。
最後,張維為勸告想留學的年輕人:去美國留學,繼續做中國夢,到美國學習以後,到中國來發揮特長。「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三年,創造一個英國,很快就兩個英國,經濟規模不一樣了。中國人自己自信,一定會超越的,天高任鳥飛,方方面面的人才都會從在座的年輕當中湧現出來。中國青年,你要自信!」張維為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