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震撼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張維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在《中國震撼》一書中,作者基於置身歐洲的教學研究心得,並把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獲得的事實與中國比較,所做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令人信服,引人思考——
■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自己文化的復興
理論周刊:張教授,您好!最近您的《中國震撼》一書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作出了深刻的理論總結,特別是您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您為什麼特別強調中國崛起的這種文化內涵?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中國「文明型國家」具有超大型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超深厚的文化積澱。另外,我也想提供一個比較中性的、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發生的一切,讓更多公眾,包括中國和外國的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今天發生的一切。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絕大多數內容全部吸收過來豐富自己,但絕不放棄自己。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從歷史發展大勢來看是中國與世界在開放競爭的基礎上出現的。中華文明只要對外開放,就會推陳出新,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自己文化的復興。
理論周刊:您在書中還強調,「一個國家的政治話語非常重要,而政治話語的核心是理念」。為什麼這麼說呢?
張維為: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雖然引人注目,但中國崛起背後的理念似乎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國並沒有產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認為,中國還處在過渡階段,最終還是要全盤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而我認為,中國這種「文明型大國」的崛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生理念的過程。
■支撐中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八大理念
理論周刊:那麼,中國這種「文明型國家」崛起的背後包含了哪些理念?
張維為:我主要梳理出以下八個理念。
一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理念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指一種做學問的誠實態度,後來的明清時代又形成了「實學」,強調通過對事物本身的探索來發現規則。毛澤東把這個理念定為中國革命成功的思想精髓。1978年,鄧小平再次提出這個理念,並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理念使中國擺脫了東、西方教條主義的束縛,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這個理念與歐洲啟蒙運動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處,雙方都因此而擺脫了僵化意識形態的束縛,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並都推動了各自劃時代的工業革命。但兩者也有差異:「實事求是」是中國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互動的產物,避免了過去西方理性主義所包含的種族主義和唯我獨尊等歷史局限,強調了一切理性活動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而檢驗的標準是這些活動是否有利於人民的整體利益。正因如此,在「實事求是」指導下的中國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沒有像歐洲崛起那樣給世界帶來戰爭,而是帶來了和平與發展的大量機遇。這個理念使中國成了世界上意識形態偏見最少的國家之一,使中國能大膽地借鑑別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切經驗,從而大大推動了中國方方面面的進步。
「實事求是」對於世界的意義在於:它提醒世人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相信教條,而是要理性地、客觀地、準確地看待並探索一切問題。信奉「實事求是」的人,頭腦是清醒的,他們知道西方制度的長處和短處,也知道自己制度的長處和短處,也知道一旦有人把西方民主模式推到了極端,就會變成民主原教旨主義,其結果只會是失敗,甚至災難。
二是民生為大。中國人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而民生問題解決得好壞,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定要全力消除貧困,努力改善民生,這是一個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正因如此,中國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方面,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中國「民生為大」的理念糾正了西方人權觀念長期存在的一個偏差,即只重視公民政治權,不重視民生權。 「民生為大」意味著在所有人權中,應該優先推動與民生有關的權利。美國從不認為消除貧困是人權問題。歐洲最多把消除貧困看作是消除享受人權的障礙。而對於中國,這不僅是一個人權問題,而且是一個核心人權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實踐中已經這樣做了,而且還將繼續這樣做。中國模式在消除貧困方面的成績大大好於西方主導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在認知上的這種巨大差別。
三是整體思維。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強,所以中國人做事情比較有戰略眼光,能分清輕重緩急。中國人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主張統籌思考,辯證認知,標本兼治。整體思維的出發點是整體包含了部分,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由於這種整體思維觀,中國早在1980年代初,就制定了七十年分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並一步一步地實現著這個戰略。中國人的整體觀也涉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安全、幸福、自由、尊嚴這些價值。這些價值在西方幾乎完全屬於個人價值範疇,但是在中國文化中,這些價值往往與國家安康的信念緊密相連。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太多的戰亂,人民把確保「天下太平」和「國泰民安」看作是任何一個稱職的政府都不可推卸的天職。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家庭倫理又衍生出了「舍己為家」和「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使得今天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把自己國家的強盛和尊嚴看得很重,並認為這與個人安全、幸福、自由、尊嚴密不可分。
四是政府是「必要的善」。很多西方人都把政府看作是一種「必要的惡」。中國情況則不同,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往往都和強勢開明的政府聯繫在一起,中國傳統中人們往往把政府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善」。歷史上,由於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發,需要一個比較強勢的政府來協調和治理;幅員遼闊還意味著中國各種地方和部門利益比一般國家複雜百倍,這也需要一個比較中性的中央政府來協調。中國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就實行了郡縣制,各級官員由政府任命。中國強勢政府有其內在的動力,有數千年歷史的傳承,也有數千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是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一個傳統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強勢政府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弱點是容易導致專斷。中國的做法雖有不足,但總體上是一種利大於弊的選擇,中國是在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強勢政府領導下迅速崛起的。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連美國這樣一個一貫懷疑政府作用的國家,也開始實行大規模的政府干預,難怪有人戲稱:美國開始走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了。
五是良政善治。中國講的「以人為本」、「勵精圖治」,其實就是中國人理解的「良政」,每一個中國老百姓都懂得這個概念,外國人理解也不困難,其基本含義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作出一切努力,為了人民的利益把國家治理好。我認為,不是「專制」比「民主」更有效率,而是「良政」比「劣政」更有效率。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表明:不管什麼政治制度,最後一定要落實到「良政」才行,落實到中國人講的「以人為本」、「勵精圖治」才行。「良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瑞士,也可以是非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新加坡,中國在這方面雖有不足,但遠比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做得好;「劣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海地、伊拉克、菲律賓,也可以是非西方政治制度,如緬甸。中國人認為無論是什麼制度,最終都必須體現在是否能夠實現良政上,體現在自己人民的滿意和認同之上,並認為這才是民主的實質。我的觀點是:「以人為本」、「勵精圖治」的「良政」,應是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要爭取達到的目標。
六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與選賢任能。中國「文明型國家」的政權合法性的論述也是獨特的:中國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於「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並不等同於「民意」。中國人講「民意如流水」,也講「民心大於天」、「民心向背」就是這個意思。「民心」指的不是一時一刻的「民意」,而是指實現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這種跨長度的歷史眼光和整體思維能力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產物。正因為有這麼一種不同於西方的合法性論述,絕大多數中國人很難接受每四五年換一次中央政權這種從西方發源的所謂多黨民主政治。中國人把國家長治久安、國運昌盛放在一個更為顯著突出的地位,而這種政治文化傳統的一個主要源泉就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實行的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從政傳統。期待國家長治久安、漸進改良總是民意的主流,這與我們「文明型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緊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傳承有關,這也為我們今天全面超越西方模式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礎。我們還有「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種警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者惟有勤政敬德才能保持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這種警示統治者的政治傳統也是中華文明中的寶貴政治資源。中國今天的執政黨是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執政集團。中國共產黨不是美國的共和黨或者民主黨,也不是英國的保守黨或者工黨,中國執政黨繼承的還是中國古代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儒家政治傳統,而不是代表某一部分民眾利益的西方意義上的政黨。
中國數千年形成的「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和「民心向背」的治國理念是今天中國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在政治改革的探索中已經把「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這是個好思路。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已經在整個體制內推行了以政績合法性為基礎的「選賢任能」制度,大致形成了能夠致力於民族長遠和整體利益的精英團隊和梯隊。雖然從全國範圍來看,在落實政績合法性上仍有諸多偏差和不足,需要不斷改進,但從總體上看,中國把扶貧、環保等指標列為官員晉升的重要考核標準,這是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長遠來看,一個只了解「民意」的政治制度將競爭不過一個既了解「民意」又懂得「民心」的政治制度;一個只知道「選舉」的國家也將競爭不過一個能夠把「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的家。這也正是中國「民心」理念和「選賢任能」理念的國際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