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文明型國家」詮釋中國崛起的文化理念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國震撼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張維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在《中國震撼》一書中,作者基於置身歐洲的教學研究心得,並把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家獲得的事實與中國比較,所做的觀察,得出的結論,令人信服,引人思考——

  ■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自己文化的復興

  理論周刊:張教授,您好!最近您的《中國震撼》一書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作出了深刻的理論總結,特別是您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您為什麼特別強調中國崛起的這種文化內涵?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中國「文明型國家」具有超大型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超深厚的文化積澱。另外,我也想提供一個比較中性的、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發生的一切,讓更多公眾,包括中國和外國的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今天發生的一切。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絕大多數內容全部吸收過來豐富自己,但絕不放棄自己。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從歷史發展大勢來看是中國與世界在開放競爭的基礎上出現的。中華文明只要對外開放,就會推陳出新,真正的大國崛起一定是自己文化的復興。

  理論周刊:您在書中還強調,「一個國家的政治話語非常重要,而政治話語的核心是理念」。為什麼這麼說呢?

  張維為:近年來,中國迅速崛起雖然引人注目,但中國崛起背後的理念似乎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國並沒有產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認為,中國還處在過渡階段,最終還是要全盤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而我認為,中國這種「文明型大國」的崛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生理念的過程。

  ■支撐中國「文明型國家」崛起的八大理念

  理論周刊:那麼,中國這種「文明型國家」崛起的背後包含了哪些理念?

  張維為:我主要梳理出以下八個理念。

  一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理念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指一種做學問的誠實態度,後來的明清時代又形成了「實學」,強調通過對事物本身的探索來發現規則。毛澤東把這個理念定為中國革命成功的思想精髓。1978年,鄧小平再次提出這個理念,並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理念使中國擺脫了東、西方教條主義的束縛,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這個理念與歐洲啟蒙運動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處,雙方都因此而擺脫了僵化意識形態的束縛,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並都推動了各自劃時代的工業革命。但兩者也有差異:「實事求是」是中國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互動的產物,避免了過去西方理性主義所包含的種族主義和唯我獨尊等歷史局限,強調了一切理性活動都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而檢驗的標準是這些活動是否有利於人民的整體利益。正因如此,在「實事求是」指導下的中國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沒有像歐洲崛起那樣給世界帶來戰爭,而是帶來了和平與發展的大量機遇。這個理念使中國成了世界上意識形態偏見最少的國家之一,使中國能大膽地借鑑別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切經驗,從而大大推動了中國方方面面的進步。

  「實事求是」對於世界的意義在於:它提醒世人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相信教條,而是要理性地、客觀地、準確地看待並探索一切問題。信奉「實事求是」的人,頭腦是清醒的,他們知道西方制度的長處和短處,也知道自己制度的長處和短處,也知道一旦有人把西方民主模式推到了極端,就會變成民主原教旨主義,其結果只會是失敗,甚至災難。

  二是民生為大。中國人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也就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而民生問題解決得好壞,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定要全力消除貧困,努力改善民生,這是一個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正因如此,中國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方面,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中國「民生為大」的理念糾正了西方人權觀念長期存在的一個偏差,即只重視公民政治權,不重視民生權。 「民生為大」意味著在所有人權中,應該優先推動與民生有關的權利。美國從不認為消除貧困是人權問題。歐洲最多把消除貧困看作是消除享受人權的障礙。而對於中國,這不僅是一個人權問題,而且是一個核心人權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實踐中已經這樣做了,而且還將繼續這樣做。中國模式在消除貧困方面的成績大大好於西方主導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在認知上的這種巨大差別。

  三是整體思維。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強,所以中國人做事情比較有戰略眼光,能分清輕重緩急。中國人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主張統籌思考,辯證認知,標本兼治。整體思維的出發點是整體包含了部分,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由於這種整體思維觀,中國早在1980年代初,就制定了七十年分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並一步一步地實現著這個戰略。中國人的整體觀也涉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安全、幸福、自由、尊嚴這些價值。這些價值在西方幾乎完全屬於個人價值範疇,但是在中國文化中,這些價值往往與國家安康的信念緊密相連。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太多的戰亂,人民把確保「天下太平」和「國泰民安」看作是任何一個稱職的政府都不可推卸的天職。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家庭倫理又衍生出了「舍己為家」和「保家衛國」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使得今天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把自己國家的強盛和尊嚴看得很重,並認為這與個人安全、幸福、自由、尊嚴密不可分。

  四是政府是「必要的善」。很多西方人都把政府看作是一種「必要的惡」。中國情況則不同,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往往都和強勢開明的政府聯繫在一起,中國傳統中人們往往把政府看作是不可缺少的「善」。歷史上,由於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發,需要一個比較強勢的政府來協調和治理;幅員遼闊還意味著中國各種地方和部門利益比一般國家複雜百倍,這也需要一個比較中性的中央政府來協調。中國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就實行了郡縣制,各級官員由政府任命。中國強勢政府有其內在的動力,有數千年歷史的傳承,也有數千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是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一個傳統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強勢政府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弱點是容易導致專斷。中國的做法雖有不足,但總體上是一種利大於弊的選擇,中國是在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強勢政府領導下迅速崛起的。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連美國這樣一個一貫懷疑政府作用的國家,也開始實行大規模的政府干預,難怪有人戲稱:美國開始走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了。

  五是良政善治。中國講的「以人為本」、「勵精圖治」,其實就是中國人理解的「良政」,每一個中國老百姓都懂得這個概念,外國人理解也不困難,其基本含義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作出一切努力,為了人民的利益把國家治理好。我認為,不是「專制」比「民主」更有效率,而是「良政」比「劣政」更有效率。中國模式的相對成功表明:不管什麼政治制度,最後一定要落實到「良政」才行,落實到中國人講的「以人為本」、「勵精圖治」才行。「良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瑞士,也可以是非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新加坡,中國在這方面雖有不足,但遠比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做得好;「劣政」可以是西方政治制度,如海地、伊拉克、菲律賓,也可以是非西方政治制度,如緬甸。中國人認為無論是什麼制度,最終都必須體現在是否能夠實現良政上,體現在自己人民的滿意和認同之上,並認為這才是民主的實質。我的觀點是:「以人為本」、「勵精圖治」的「良政」,應是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要爭取達到的目標。

  六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與選賢任能。中國「文明型國家」的政權合法性的論述也是獨特的:中國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於「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並不等同於「民意」。中國人講「民意如流水」,也講「民心大於天」、「民心向背」就是這個意思。「民心」指的不是一時一刻的「民意」,而是指實現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這種跨長度的歷史眼光和整體思維能力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產物。正因為有這麼一種不同於西方的合法性論述,絕大多數中國人很難接受每四五年換一次中央政權這種從西方發源的所謂多黨民主政治。中國人把國家長治久安、國運昌盛放在一個更為顯著突出的地位,而這種政治文化傳統的一個主要源泉就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實行的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從政傳統。期待國家長治久安、漸進改良總是民意的主流,這與我們「文明型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緊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傳承有關,這也為我們今天全面超越西方模式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礎。我們還有「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種警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者惟有勤政敬德才能保持自己統治的合法性,這種警示統治者的政治傳統也是中華文明中的寶貴政治資源。中國今天的執政黨是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執政集團。中國共產黨不是美國的共和黨或者民主黨,也不是英國的保守黨或者工黨,中國執政黨繼承的還是中國古代代表人民整體利益的儒家政治傳統,而不是代表某一部分民眾利益的西方意義上的政黨。

  中國數千年形成的「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和「民心向背」的治國理念是今天中國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在政治改革的探索中已經把「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這是個好思路。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已經在整個體制內推行了以政績合法性為基礎的「選賢任能」制度,大致形成了能夠致力於民族長遠和整體利益的精英團隊和梯隊。雖然從全國範圍來看,在落實政績合法性上仍有諸多偏差和不足,需要不斷改進,但從總體上看,中國把扶貧、環保等指標列為官員晉升的重要考核標準,這是中國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長遠來看,一個只了解「民意」的政治制度將競爭不過一個既了解「民意」又懂得「民心」的政治制度;一個只知道「選舉」的國家也將競爭不過一個能夠把「選拔」和「選舉」結合起來的家。這也正是中國「民心」理念和「選賢任能」理念的國際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構建話語體系詮釋中國之崛起
    但是要讀懂中國不易,因為中國太大,情況太複雜,盲人摸象的解讀很多,每個人都只看到中國的一部分。如何真正讀懂中國?8月10日,由復旦大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話語叢書」全面啟動暨《文明型國家》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市社聯召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副院長範勇鵬,研究員寒竹、文揚、白果、各級專家領導與會共論「文明型國家」概念的提出之於中國崛起的重要內涵。
  • 張維為:中國崛起的故事很精彩
    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受惠者,張維為憑藉獨特的學術見解和人生經歷,向世界各國講述中國崛起的光榮與夢想,傳達他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自信與樂觀。用腳底板走出來的學問2011年,一本名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的讀物,引發了震動。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談中國崛起的四大「超級因素」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作者:張維為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近日,張維為教授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出版。張維為教授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後就職於外交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長期擔任中國領導人尤其是鄧小平的翻譯。上世紀90年代,他到海外求學,現任日內瓦外交與國際管理學院教授。他是「中國模式最堅定的支持者和理論研究者」,其獨到之處在於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的問題、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模式。我們摘錄了本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報名|聽張維為分享《這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中國力量》
    這些閃耀著中國智慧的理念,正在走向世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引航向。 作者介紹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2016年《光明日報》中國智庫十大人物。20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和中國其他領導人的英文翻譯。歷時40年,走訪過100多個國家。
  • 鄧小平英文翻譯張維為:中國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的文化比較平和  新京報:那是不是因為美國是法治國家?  張維為:不,實際上它這個法治,被歐洲國家批評得很厲害。怎麼會有這麼高的監獄人數?一定有不正常的地方。我感覺他們的法治已經或多或少地變味。你仔細看美國的民意測驗,大家最不喜歡的就是律師。  在西方只有美國一個國家,靠打官司是可以發大財的。
  • 《中國超越》即將登陸上海書展 張維為中國三部曲總結篇引學者熱議
    繼力作《中國震撼》和《中國觸動》在全國受到熱捧之後,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筆耕不輟,近期又推出新作《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該書為「中國三部曲」的總結篇,即將登陸8月13日至19日的上海書展。8月6日下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集團大廈為張維為教授舉行了《中國超越》新書發布會,暨「平視西方模式與話語,展現中國崛起之邏輯」座談會。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七期:中國表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西方簡陋...
    在上一期節目中,張教授系統論述了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建構歷程,並提出,有別於線性發展的西方政治邏輯與歷史經驗,獨特的中華文明締造了現代中國這一「文明型國家」。 這一期節目作為上一期的延續,張維為教授從四個方面來論述,中國和西方比起來的優勢在哪裡。以下為演講全文及現場討論和問答。】
  •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實事求是 破除「西方模式迷戀」
    中國故事怎麼講?在大型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釋惑,解讀中國崛起,破除「西方模式迷戀」,展現中國自信。本期欄目將與讀者一起進入張維為的「攻辯現場」,體驗一場別開生面的觀點交鋒。
  • 鄧小平翻譯張維為完成「中國三部曲」
    《中國超越》比較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 張維為《中國超越》書封張維為有很多頭銜,比如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他最引人關注的卻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鄧小平的英文翻譯
  • 張維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解世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新興國家在經濟領域迅速崛起,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為此,中國教育大講堂與學習強國面向全國高校師生,聯合推出「開學第一講: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解讀歷史、剖析時事,助力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文明型國家"是理解當代中國的整體性概念
    2015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為了讓讀者對張維為關於中國發展道路的論述有一個全面理解,把這三部著作以「中國三部曲」的形式整套出版。在此之後,張教授仍筆耕不輟,近日再度推出新著《文明型國家》。  如果說「中國三部曲」是從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震撼、觸動和超越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中國的崛起過程,那麼這本《文明型國家》則是從「文明型國家」這個整體性概念入手,對當代中國何以成功進行詮釋。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四期:中國崛起最大的特點是和平
    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除演講外,還會回答現場觀眾即興提出的問題,一問一答中,產生了大量的思想火花。 《這就是中國》每周一21:30在東方衛視播出,在1月28日的節目中,張維為教授詳細闡述了中國模式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及原理。他指出,有別於西方崛起的「血與火」式殖民掠奪,中國崛起的最大特點是和平,也因此更為不易。
  • 張維為: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原標題: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主持人:這些年來,「中國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國模式」也成為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3年前,張維為教授的專著《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帶給中外讀者全新的思考,被稱為「中國模式」最強有力的理論總結。
  • 張維為:政治制度優勢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原標題:張維為:政治制度優勢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作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 張維為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的模式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嗎?」「面對多樣化的經濟與日趨壯大的社會,中國的一黨執政能夠應對嗎?」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39期:文化自信
    這不僅使中國能以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速度和規模崛起,而且使中國社會保持了比西方社會更多的溫馨和更強的凝聚力。世界上多少民族的文化中就是缺少了那麼一些基本信念,結果發展毫無起色,甚至一個接一個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11月25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39期節目中,節目主講嘉賓、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談文化自信。觀察者網整理節目內容,以饗讀者。】
  • 張維為:中國崛起大勢不可阻擋 中國青年要自信
    27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所所長張維為在 「與信仰對話 飛Young中國夢——2015年名家報告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中對大學生們如是說。  張維為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在日內瓦大學研修國際關係碩士、博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
  • ...幹部喜愛的十本書之八:《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
    開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I S B N:9787208096844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以其大國的韜略與智慧、以其超大型的體量和超豐富的傳統,其崛起不可阻擋,其道路註定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些都將給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原創性的貢獻。
  • 張維為回應改革質疑:事實並非如此
    談中國移民熱潮:一出國就愛國 針對中國移民熱潮與中國崛起是否矛盾的質疑,張維為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事實上,移民比例迄今為止仍然很小。他說,隨著中國崛起,移民會漸漸變成 「圍城」現象,即「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換一種方式生活早已是全球化後的一種普遍現象,不必做過多的政治解讀。
  • 簡一傳遞美好家文化築牢文化自信
    12月5日,簡一×網易"讓家人住得更好——傳承·美好家文化大講堂"第三站來到了濟南,並特別邀請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作為主講嘉賓,與當地的設計師、生活美學家們齊聚,一同回溯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解讀美好家文化味道背後的傳承密碼。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69期:變局中的中國策
    我一直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型國家。我可以用四句話來說明這個觀點。一,中國是一個維繫數千年、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超大型的現代國家疊合在一起的國家,這也是我給文明型國家的定義。二,文明型國家是一個「百國之和」的國家,也就是說它是自己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一種國家,這種國家的制度安排,自然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