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艱苦談判,最終15個亞太國家把手緊緊地握在一起,RCEP將永遠改變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格局!」
「RCEP是今年中國外交的一個重大成就,對中國,對我們地區也是利大於弊。」
「RCEP和CPTPP將會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11月30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先生對RCEP籤署的意義與之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可能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解讀。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內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今年疫情期間,《這就是中國》節目專門有一期聚焦中日韓的合作和「亞洲世紀」。我們當時是這樣說的:過去十來年,全世界都在談論「亞洲世紀」,現在這個「亞洲世紀」的圖象越來越清晰。「亞洲世紀」的主要推動者是東協十國和中日韓三國,也就是我們講的10+3機制。這個機制同時也是推動RCEP,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最大的動力。如果RCEP能夠按原計劃於今年籤署的話,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成為「亞洲世紀」的一張名片。
大家知道,RCEP的推動進程並非一帆風順。去年11月,印度表示不再參加RCEP談判,日本表示如果印度不參加,日本也不參加。而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不久前的11月15日,上述的東協十國和中日韓,再加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同籤署了RCEP協議。待各成員國的立法機構正式批准後,一個沒有美國和歐洲參加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將誕生。某種意義上,它印證了我們節目做出的另一個判斷: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人類歷史上的其它大疫情一樣,可能改變歷史進程。從大勢來看,雖然還會有溝溝坎坎,甚至驚濤駭浪,但世界將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和中國傾斜。這次疫情的「世界大戰」是這種傾斜的催化劑。
簡而言之,東亞國家更加自信了。應該說,在疫情的應對上,東亞國家表現得普遍好於歐美國家。而中國以自己獨特的社會主義模式率先走出疫情,國民經濟滿血復活,正帶動整個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東協十國也在這個過程中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抗疫過程中,中日韓之間,中國與東協之間,都盡力互相幫助,共渡難關。西方專家注意到,在RCEP協議中,沒有西方類似協議中關於國有企業、政府補貼或者獨立工會等內容,認為這默認了中國模式。
RCEP是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大致可以用三個30%來概括:人口佔世界人口的30%左右、GDP約是世界的30%、區域內貿易額也是全球貿易額的大約30%。RCEP成員國雖然只有15個,但中國的GDP佔比超過一半,也就是55%左右。中日韓三國的GDP加在一起佔比超過整個RCEP的80%。所以RCEP是東協牽頭推動的,但中國顯然是分量最重的國家,而中日韓合作又是RCEP未來成功的關鍵所在。
中日韓三方的經濟關係已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早就想打造三國自貿區,但美國一直進行阻撓。我們在三月的節目中曾經指出,由於美國因素的制約,中日韓經濟一體化一直磕磕碰碰。但隨著美國國力不斷走衰,日本和韓國都顯示了擺脫美國控制的各種跡象。顯然,這次疫情襲來,加上美國大選的亂局,日韓果斷抓住了美國無暇他顧的歷史性機遇,籤署了RCEP,可以算是以間接的方式實現了某種形式的「中日韓自貿區」。
RCEP的成員也通過這場疫情的「世界大戰」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加強亞洲區域合作的重大意義。他們或多或少看清楚了中國經濟滿血復活的實力,也看到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勃勃生機。看來,面對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光是中國從中看到了機遇,其它許多國家也看到了機遇,大家都積極行動,一舉完成了構建世界最大自貿區的壯舉。
中國總理李克強非常高興地說,RCEP的籤署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讓人們在陰霾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一個「勝利」、一個「光明」、一個「希望」,李總理連著用了三個分量極重的詞彙,可見他也難掩內心的激動。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艱苦談判,經歷了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跌宕起伏,經歷了美國設置的各種阻擾,經歷了驚心動魄的2020年,最終15個亞太國家把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我想這個協議將永遠改變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格局。
11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會議以視頻形式舉行(圖源:新華網)
對於RCEP,《紐約時報》是這樣評論的:「當美國忙於處理大選、疫情、經濟衰退等問題,RCEP的成功籤署表明世界不會再等待美國了。」俄羅斯自由媒體網評論道:「這是中國給予美國保護主義政策的非對稱回應,它向這個發展最為蓬勃的地區提供自由貿易,包括進入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誰會拒絕呢?」文章繼續說:「中國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一直有計劃地擴大與東協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東協現在已經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的『美國優先』做法使華盛頓失去了自己的優勢。美國目前無法提供任何擺脫危機的機會,中國以此宣告自己是世界經濟的實際領導者。」文章還表示:「(中國)將那些不願再跟隨日漸衰落的美國的國家都團結在自己周圍」。
RCEP有哪些特別的意義呢?我想首先,它總體上有利於促進各個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個協議的核心是削減關稅和非關稅的壁壘,統一區域內的經貿規則,推動亞太經濟的一體化。所有成員國都承諾通過立即降稅、或10年內逐步降稅的方法最終實現區域內90%以上貨物在貿易中的零關稅。現在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很強,特別是中日韓之間,以及中澳新之間。
降低關稅對於企業和消費者總體上都是有利的。這個區域終將變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資源、商品、服務、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區域內將更加便利地流動,經濟活力將更加強大。相對於區域外來說,它將更有競爭力,特別是對這個區域的製造業而言。RCEP成員國的製造業佔世界一半以上,中國本身就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對於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韓國的晶片、日本的汽車、馬來西亞的橡膠、新加坡的轉口貿易、泰國的旅遊、菲律賓的水果、越南的低端製造業產品、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和煤炭等都會變得更加便宜。
第二,美國對華貿易戰將更加難打,它對中國的經濟制裁能力將進一步被削弱。有了RCEP,中國經濟戰略的迴旋空間更大。RCEP是一個22億人口的市場,比美國3.3億人口的市場大很多。美國市場,除了極少數產品,多數都可以被替代。美國企業也可能更不願意遷回美國,因為這裡將是世界最大的、統一的市場。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貿易戰和各種制裁還能發揮多少作用呢?
其實,川普政府發起的對華貿易戰已經打了兩年,結果是悽悽慘慘。不久前,前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說,川普上任後宣布他將結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但2019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還是有3460億美元,與2016年的赤字是大致相當的。也就是說,即使在疫情暴發之前,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也沒有減少。到今年8月,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進一步增加了,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了20%。現在又有了RCEP,美國將更加沒有能力發動對華貿易戰了。
第三,中國與歐洲直接的經貿合作可能也會加強。 中歐投資協定今年已經舉行了9次正式談判,也許到年底就能有積極成果。中歐也在考慮早日啟動雙方的自貿協定進程。我個人估計,由於中國本身製造業的飛速進步,以及RCEP成員中有日本這樣的高端製造業強國,如果歐盟不能抓緊推進與中國的自貿談判,未來歐盟的產品將在RCEP成員國失去很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