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義
東平縣新湖鎮位於東平縣西南部,全域位於東平湖二級蓄滯洪區。該鎮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抓手,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破難題、解困境、促改革,探索了一條移民鄉鎮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完善機制 強化保障 破解工作推進不力難題
堅持黨建引領。把選優配強村級班子作為重中之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將23名致富能力強、熱心為群眾服務、辦事公道正派的黨員、群眾充實到村級班子中來。打破管區、村居限制,成立區域化聯合黨總支,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集中投向鄉村振興工作實踐。積極爭取山東省廣播電視局55萬元資金支持,建設6個村「智慧黨建」平臺,為全鎮基層黨建標準化規範化提供示範。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專業機構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全鎮鄉村振興整體規劃、新湖運河片區規劃及片區涉及村莊規劃。制定「一帶、一館、兩路、兩園、五村」的新湖運河示範區發展規劃:「一帶」,即新湖運河生態帶;「一館」,即新湖記憶展覽館;「兩路」,即臧馬路和州靳路兩條縣級道路;「兩園」,即現代果木種植園和小龍蝦產業園;「五村」,即新湖運河示範區馮窪、範窪、劉莊、竇府營、後泊五個核心村。堅持協同作戰。成立新湖鎮鄉村振興工作指揮部,由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對全局工作安排部署、協調推進、督察落實。堅持例會制度,每周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對項目推進情況、困難問題進行集中研究解決。堅持一線工作法,成立聯合督導組,對重點項目、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巡迴督導,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著手解決,第一時間落實見效。
深挖優勢 補齊短板 破解資金不足制約
實施水田改造。充分用好自然資源和規劃、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政策,連續實施三期水田改造項目,成土地佔補平衡指標2100畝,以每畝18萬元的價格掛牌交易。目前,與濟南高新區達成498畝指標調劑協議,首批8977萬元資金已經到位。第二批970多畝,近1.8億元,前期5000萬資金已到位,剩餘款項驗收入庫、調劑完成即可支付。清理「一戶多宅」。緊緊抓住全縣全域土地整治機遇,以「四清理一增收」為抓手,開展「一戶多宅」清理整治工作,對清理後符合條件的土地納入增加掛鈎項目。後泊村在徵得群眾同意後,拆除老舊房屋51戶、200餘間,形成結餘土地指標72畝,為村集體增收1440萬元,建設45處新房和16間周轉房,對拆遷群眾集中安置,既實現了集體增收,又達到了群眾滿意。推進重點項目。累計投資1.5億元謀劃實施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投資5100萬元實施臧馬路和州靳路兩條縣級道路改造提升項目,投資1700萬元實施村莊「五化」提升項目,投資1500萬元實施小龍蝦產業園項目,投資1200萬元實施新湖運河改造提升項目,彌補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短板。
內培外聯 激發活力 破解人才匱乏困境
用好省派服務隊。充分發揮省派東平縣鄉村振興服務隊作用和優勢,在服務隊成員協調下,先後6次組領導幹部、相關村黨支部書記到淄博市、濟南市、濱州市以及濟寧等地,學習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開闊眼界、明確思路。抓住高端人才。先後與省水產蝦蟹類團隊、省果樹研究所、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等科研機構、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聘請山東農業大學、淄博美高美集團和高青盧氏龍蝦養殖合作社有關專家教授為產業發展顧問,充分激發出全鎮產業發展活力。夯實鄉土人才。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協調縣農業農村、水產、畜牧獸醫等部門,整合人才培訓政策資源,通過培訓輪訓、政策扶持、專家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培育和儲備200餘名鄉土人才。扶持10名有能力、有條件、有幹勁的年輕人才領辦、創辦小龍蝦、淡水魚、食用菌、有機瓜果等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通過合作社帶動,全鎮小龍蝦畝產量由100斤增加到200多斤,養殖戶突破15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