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霞、周波姐弟在烈士英名牆前緬懷周少武烈士。張文魁攝
目前,由退役軍人事務部牽頭髮起的為志願軍烈士遺骸尋找親屬活動,正在全國範圍展開。周少武烈士在韓國土地等待63年,又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待5年。今年4月4日,周少武烈士的親屬,來自河南濟源的周金霞、周波姐弟來沈祭奠他。周少武成為第一位有親屬來祭奠的歸國在韓志願軍烈士。
等了68年的「相聚」
據退役軍人事務部發布,周少武烈士在瀋陽的遺物包括一枚尺寸為3.5cm×1.2cm×1.2cm的長方形印章,一個水壺、一袋子彈、八粒紐扣、三塊鞋底碎片以及一些皮帶碎片,遺骸存放於270棺槨,且在2014年第一批遷回我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437具遺骸中。周少武生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2營4連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東線突擊作戰中犧牲,年僅19歲。
3月28日,周少武烈士的侄孫周波找到了。
4月3日上午,記者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見到手捧周少武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的周波時,他說:「爺爺一輩子牽掛他的哥哥,來瀋陽終於可以了卻爺爺的遺願了。」
周少武犧牲時,他的弟弟周觀富當時只有14歲,也是他唯一的親人。周觀富是在2014年——就是在他哥哥遺骸歸國那一年去世的,直到死他都不知道哥哥埋在何處,臨終給後輩留下遺言:「找到哥哥去墳前告訴我一聲。」
周波說,大爺爺周少武17歲就參軍了,沒有留下照片,家裡只有一張他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這張保存了63年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雖然歷經多次搬家,但長輩們一直珍藏在家裡的箱子裡。後來,因年代久遠破損,爺爺專門到鎮上請人做了一個玻璃鏡框,用來保護證明書。
證明書載明:「周少武同志於1949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在二三五團二營四連任戰士,不幸於1951年6月在第五次戰役光榮犧牲。除由我軍奠祭英靈外,特懷哀悼之情,敬報貴家屬並望引榮節哀。持此證明書向濟源縣人民政府領取撫恤金及革命犧牲家屬光榮紀念證,其家屬得享受烈屬優待為荷。此致周狗毛先生。落款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和政治部,時間為1956年。」
周波解釋說,證明書上的周狗毛,是他爺爺周觀富的小名,周少武是他的大爺爺,周少武還有一個名字叫周觀義。他是3月28日收到大爺爺遺骸安放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消息的。3月29日,他們全家8口人就來到爺爺墳前,告訴爺爺這個好消息。他們決定,由周波和姐姐周金霞帶著爺爺的遺像來沈祭奠大爺爺。
英名牆前的訴說
4月4日上午,周波手捧大爺爺周少武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周金霞手捧爺爺周觀富的遺像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寫有周少武名字的烈士英名牆前,他們有很多話要和大爺爺說。
周波動情地說:「我是你弟弟周觀富的孫子,也是你的侄孫周波。我小時老是聽爺爺講,你們的父母去世早,兄弟倆相依為命,感情很深。爺爺一直惦記著你。你17歲參軍時,他才12歲,不得已獨自一人外出逃荒,直到多年以後才回濟源坡頭鎮到店留村,重新開始生活。家裡一直擺著大爺爺你的牌位,每年清明爺爺都不吃飯,他太想你了。2014年他去世了,一生都在掛念你,至死都沒有你埋在何處的消息,帶著遺憾走了。」
「你的侄子,也就是我的父親,1979年在參與引沁濟蟒工程修建水庫時,不幸因公犧牲。當時我只有1歲多,我們家並不寬裕,但我們全家都因為你是烈士而感到光榮。從小,爺爺就喜歡跟我們後輩人講,大爺爺參軍打仗了,還會時不時拿出那張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給我們看。你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後輩永生銘記。」
「今天我從大爺爺安息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帶一捧土回去,我們帶你回家,讓你看看家鄉的變化。」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周賢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