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的日記裡寫道:「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我給大家一個一個的解釋一下.
前面兩個是關於為學的:「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訓詁學是國學特有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主要就是考訂文字的來源和含義,有一本著名的書叫《說文解字》就是這一學科的代表性著作。通讀古書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知曉每一個字的來源和含義,語句說的是什麼,代表了什麼意思,這樣才能夠深入理解,在今後加以引用的時候,不至於張冠李戴,鬧出笑話。
其實不僅僅是古書,我們平時看書閱讀,也會經常遇到一些生僻字,一些不懂的地方,有的人又一過了之,根本不去查它的讀法、意義,從而失去了一個增長見識的機會,這不是良好治學的態度。第二句講做詩文以聲調為本。在吟詩作對的時候要強調平仄之類的讀法和韻律規定,這樣才會讓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讓別人感覺到文採斐然。
第三句「事親以得歡心之本」。意思是孝敬父母長輩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開心。孝道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十分強調的道德。孔子講到孝道的時候尤其強調了「色難」,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最難做到的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曾國藩也一樣認為最大的孝道是能夠讓父母開心,單純的滿足物質上的需求並非真正的孝道。這一點我覺得對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大的啟發,我父親就經常跟我說一句話:「孝順孝順,孝就是順,你得順著父母的心意來,而不能頂撞他們。」其實和孔子說的「色難」,曾國藩說的「事親以得歡心之本」是一個意思。
第四句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真正的養生採取的是內外兼修,外在是從飲食、作息上、生活習慣上進行調理,但是起到至關重要的還是內修,即擁有一個好脾氣、好性格、好心態。俗話講「百病由氣生」,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將自己的脾氣磨鍊得圓潤一些。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是年輕氣盛,脾氣很大,後來開始慢慢修煉,才修煉出隱忍、平和的性格。
第五句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妄語就是指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以及一些十分不著邊際的話語。語言是一把雙刃劍,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說錯話還不如保持沉默。
第六句 「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曾國藩一直強調早起這個起居習慣的重要性,在曾國藩的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規「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中,就強調了早起的「早」字。曾國藩認為,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家境貧寒還是富裕,只要能守住祖父的八字,就不失為受人尊敬的上等人家。可見曾國藩在治家時對這八字的重視。而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快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一個家庭,如果每一個人早上都能夠早早起來去勞動,那麼整個家庭就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感受,那麼這個家庭的收入所得也肯定要比別人多。
第七句 「做官不以要錢為本」。也就是說清廉是為官的底線,曾國藩倡導通權達變,意思是說清廉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標準,也是一種能夠長期處於持盈保泰的方針。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曾國藩在為官的一生中,時時提醒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絕不可貪汙受賄,以權謀私。
最後一句 「行軍不以擾民為本」。是說軍隊經過百姓居住的地方不可打擾百姓。歷朝歷代的官兵都很難做到這一點,許多軍隊經過百姓居住的地方無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紀律嚴明,深得人心。其實這句話不僅僅說的是部隊行軍的事情,而是引申到政治的標榜上面,把它看做是一種行為規範。
曾國藩的「八本格言」看似是給自己定下的座右銘,但是對後世子孫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他從為學、為人、為官等各方面給後人定下了道德 準則,這些準則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要起,但是能夠完全做到這八條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今人不妨以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八本格言」作為自己的督導,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時刻提醒、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