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八本格言」,把為學、為官、為人的真諦講透了

2021-02-15 艾彌兒

在曾國藩的日記裡寫道:「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我給大家一個一個的解釋一下.

前面兩個是關於為學的:「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訓詁學是國學特有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主要就是考訂文字的來源和含義,有一本著名的書叫《說文解字》就是這一學科的代表性著作。通讀古書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知曉每一個字的來源和含義,語句說的是什麼,代表了什麼意思,這樣才能夠深入理解,在今後加以引用的時候,不至於張冠李戴,鬧出笑話。

其實不僅僅是古書,我們平時看書閱讀,也會經常遇到一些生僻字,一些不懂的地方,有的人又一過了之,根本不去查它的讀法、意義,從而失去了一個增長見識的機會,這不是良好治學的態度。第二句講做詩文以聲調為本。在吟詩作對的時候要強調平仄之類的讀法和韻律規定,這樣才會讓詩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讓別人感覺到文採斐然。

第三句「事親以得歡心之本」。意思是孝敬父母長輩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開心。孝道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十分強調的道德。孔子講到孝道的時候尤其強調了「色難」,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最難做到的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曾國藩也一樣認為最大的孝道是能夠讓父母開心,單純的滿足物質上的需求並非真正的孝道。這一點我覺得對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大的啟發,我父親就經常跟我說一句話:「孝順孝順,孝就是順,你得順著父母的心意來,而不能頂撞他們。」其實和孔子說的「色難」,曾國藩說的「事親以得歡心之本」是一個意思。

第四句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真正的養生採取的是內外兼修,外在是從飲食、作息上、生活習慣上進行調理,但是起到至關重要的還是內修,即擁有一個好脾氣、好性格、好心態。俗話講「百病由氣生」,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將自己的脾氣磨鍊得圓潤一些。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是年輕氣盛,脾氣很大,後來開始慢慢修煉,才修煉出隱忍、平和的性格。

第五句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妄語就是指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以及一些十分不著邊際的話語。語言是一把雙刃劍,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說錯話還不如保持沉默。

第六句 「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曾國藩一直強調早起這個起居習慣的重要性,在曾國藩的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規「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中,就強調了早起的「早」字。曾國藩認為,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家境貧寒還是富裕,只要能守住祖父的八字,就不失為受人尊敬的上等人家。可見曾國藩在治家時對這八字的重視。而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快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一個家庭,如果每一個人早上都能夠早早起來去勞動,那麼整個家庭就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感受,那麼這個家庭的收入所得也肯定要比別人多。

第七句 「做官不以要錢為本」。也就是說清廉是為官的底線,曾國藩倡導通權達變,意思是說清廉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標準,也是一種能夠長期處於持盈保泰的方針。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曾國藩在為官的一生中,時時提醒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絕不可貪汙受賄,以權謀私。

最後一句 「行軍不以擾民為本」。是說軍隊經過百姓居住的地方不可打擾百姓。歷朝歷代的官兵都很難做到這一點,許多軍隊經過百姓居住的地方無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曾國藩領導的湘軍紀律嚴明,深得人心。其實這句話不僅僅說的是部隊行軍的事情,而是引申到政治的標榜上面,把它看做是一種行為規範。

曾國藩的「八本格言」看似是給自己定下的座右銘,但是對後世子孫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他從為學、為人、為官等各方面給後人定下了道德 準則,這些準則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要起,但是能夠完全做到這八條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今人不妨以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八本格言」作為自己的督導,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時刻提醒、警示自己。

相關焦點

  • 為學、為官、為人的智慧,揭秘曾國藩的「八本格言」
    曾國藩的故居上面掛著一個大的牌匾,上面寫著三個字八本堂,那為什麼叫八本堂呢?其實這個名字啊,就來源於曾國藩給自己立下的人生箴言,八本格言。曾國藩的日記裡寫道,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忘以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你不要錢為本,行軍,不擾民為本。
  • 曾國藩:樸實無華的人生哲學,64字超長座右銘——八本格言
    為人寬厚誠懇,為政盡職盡責,掌兵雷厲風行,治學一絲不苟,都在他樸素的著述中看出了端倪,除此之外,曾公一生恪守的「八本格言」更是從淺顯易懂的言語裡,詮釋出樸實無華的人生哲學,這64字的超長座右銘——八本格言,成為曾公的為人準則,並實實在在的終身踐行。
  • 為師為人 為善為學
    我發言的題目是「為師為人,為善為學」。 一、為師即為人。 為師之道就是為人之道。中國智慧,大道至簡。老子有言:「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後人淬鍊為一句俗語:身教勝於言教。如果我們為人不讀書不上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去讀書去上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人師者,為人父母者,別在鏡子中照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恐怕才是幸福之道吧。 二、為人即為善。 為人之路就是為善之途。
  • 曾國藩的3個記錄:十年七遷、37歲官至二品,最後一個無人可破
    一、十年七遷曾國藩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儲備幹部);兩年後,授翰林院檢討(儲備幹部--從七品);道光二十三年升翰林院侍講(從七品--從五品);道光二十五年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從五品——正五品);同年十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正五品-從四品)道光二十七年超擢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從四品--從二品);
  • 八本:曾國藩最著名的一條家訓
    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曾國藩八本家訓解讀:看古書要考究文字、語言的由來和含義,這樣才可能融會貫通,熟練掌握,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作詩和寫文章要講究平仄聲調,讀起來才能朗朗上口;服侍父母不僅僅是衣食無憂,更重要是開心、高興;養生要少生氣、少憤怒、保持平和心態;說話要分場合地點,了解利害關係,說出的話要入情入理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講曾國藩家訓
    但曾國藩卻認為:「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不難發現,信中曾國藩作為一個父親,他不希望兒子成為萬貫家財、封侯拜相之人,而是做知書達理的君子。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 牟宗三:為學與為人
    文 | 牟宗三 吳校長、各位先生、各位同學: 我們經常上課,把話都已講完了,再要向各位講話,似乎沒有好的意思貢獻給大家。今已八十多歲,究竟能不能還和當年那樣自由的講學,自由的思考呢?我們皆不得而知。(今按:熊十力先生已於一九六八年五月二十三日逝世,享壽八十六歲。)常常想念及此,所以這次就想到他這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這句話字面上很簡單,就是說做人不容易,做學問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它的真實意義,卻並不這麼簡單。我現在先籠統地說一句,就是: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
  • 曾國藩:修身養性,進德修業
    修身在曾國藩的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他勸勉子弟的重點。他認為讀書人只有兩件事是要記住的,一是進德,求的是「誠正修齊,以圖無忝所生」;二是修業,修的是「記誦詞章」的技巧,「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修業二事,核心都在於修身,即他所謂「修身為本」。
  • 和尚寫下十二字真言,助曾國藩起死回生,道出處世真諦
    曾國藩近代以來,政治人物最為推崇的官場「楷模」,非晚清名臣曾國藩莫屬。他不僅有原則,有能力,還在官場上吃得開,一身正氣。殊不知在曾國藩處於人生低谷,重病垂死之際,一位和尚的十二字真言,讓曾國藩起死回生,重新站了起來。這句話就是廣為流傳的「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曾國藩的名氣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應該是相當大了。他是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甚至有人推崇他為千古第一完人。今天這篇文章,阿胖分享給你曾國藩的4句告誡,講透了人生,讀後醍醐灌頂,無論你是自己看,還是分享給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8大金句
    同樣作為「立功、立德、立言」的楷模,曾國藩就比較親切易親近。一生信賴「拙誠」,絕對的中人之姿,用梁啓超的說法是當時賢傑中「最鈍拙」的一個,最後卻靠著後天努力,成為「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這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生動樣板與真實案例。作為先行者,相對王陽明的望塵莫及,曾國藩是可以追趕或者接近的。
  • 為人為師為學
    轉載自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師博雅」為集中展示上海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行進中的上海教育人的精彩故事,展現上海廣大教師立足教育教學崗位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擊戰,通過教育對口援建,積極參與教育脫貧攻堅戰的精神風貌
  • 曾國藩240個子孫,無一敗家子,就憑這5句話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牟宗三先生:為人不易,為學實難
    常常想念及此,所以這次就想到他這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這句話字面上很簡單,就是說做人不容易,做學問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它的真實意義,卻並不這麼簡單。我現在先籠統地說一句,就是: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丨巨大成就 我國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曾國藩: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深度好文)
    曾國藩在軍中時,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麼樣的天氣,什麼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
  • 曾國藩當三品官,仍乘藍轎,轎前沒有引路官、扶轎人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被提拔,升遷極快,十年之間連升十級,這是難得的恩遇:在升為正三品大員後,按規定,轎呢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也要增加倆人,而且乘轎是需要配備引路官和護衛的。但令百官詫異的是,曾國藩從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邊不得不增加兩名護衛外,轎前不僅沒有引路官,連扶轎的人也省了去,且轎呢也沒有換成綠色,仍乘藍轎。不久,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下人就為他薦舉了四名轎夫,要把曾國藩的四人大轎換為八抬大轎。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官員準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俗稱八抬大轎。
  • 曾國藩:勤勉守恆終能成就功業,謹記家訓方能光耀門楣
    在曾國藩的老家,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鹹豐初年,曾國藩的大家庭還未分居的時候,家中為建新宅黃金堂,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及至要打官司到湘鄉縣府。曾國潢將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京師做官的曾國藩。
  • 曾國藩八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而曾國藩是對聯大家,他的對聯包含著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凝結著古代聖賢的大智慧。 今天國學君就同大家一起分享,曾國藩著名的八副對聯。▼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這句話聽起來極端,實則是曾國藩先生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點點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