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3個記錄:十年七遷、37歲官至二品,最後一個無人可破

2021-01-15 戲秦皇漢武

曾國藩生於清嘉慶15年(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濤生,死後被追諡號「文正」,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曾文正公。

道光六年(1826年),16歲的曾國藩去長沙參加府試,一舉奪得第七名,中了秀才。道光十四年,24歲的曾國藩你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參加鄉試中舉人,道光十八年赴京會試,中了第38名進士,接著殿試,例三甲第四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最後朝考,例一等第二名。

自此開始了他的「開掛人生」。在他的官場生涯中創造了3個記錄。

一、十年七遷

曾國藩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儲備幹部);

兩年後,授翰林院檢討(儲備幹部--從七品);

道光二十三年升翰林院侍講(從七品--從五品);

道光二十五年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從五品——正五品);

同年十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正五品-從四品)

道光二十七年超擢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從四品--從二品);

道光二十九年又升授禮部右侍郎,(從二品——正二品)並於此後幾年之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

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當時確為少見。

二、37歲官至二品

曾國藩十年裡一路順風順水,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步步高升,他既深感意外,又不無自負。他曾給他的弟弟寫信說,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

近年中進士十年而得閣學者,惟壬辰季仙九師、已未張小甫,以及餘三人」。仕途的順利使曾國藩深感清政府對他恩情深重,極力圖報。

三、以文人而封武侯

鹹豐二年七月,曾國藩因母亡回籍守靈。鹹豐三年,受命出山,舉辦團練,開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他打破前代同例,別出心裁,把本是民兵性的團練,編練成具有戰鬥力的很強的正規軍。

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被封為一等勇毅候。以文人而封武侯,清朝獨此一人。至今無人打破。

後因辦理天津教案,受到世人譏謗,抑鬱寡歡,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憂鬱而死,享年62歲。

曾國藩有著幾十年的從政、治軍、為學、處事的閱歷,積累了豐富 的心得和經驗。同時曾國藩也對為人處世、求學等普遍性問題發表意見。對達官子弟的教育、身居高位這樣做官為人、怎樣處理各種關係也都有自己的見解。

這些獨到的見解都在他的《曾國藩家書》中記載,而且從記錄曾國藩的資料中也可以看出。

給大家推薦一套書《曾國藩全書》包括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的言論事跡,包括了他為人處世的方法和用人選人的技巧,用兵帶兵的方略都在其中。白巖松老師推薦的版本。

曾國藩提出處事以誠為本,為人以自立為本,持身以勤廉為本,做事以有恆為本。教育子弟要首重品德,立志做好人。要使其自立自強,謙虛謹慎,勸勉其善。規諫其過,期於有成。曾國藩不僅言語相勸,以身作則,而且是以切實可行的辦法去引導。

梁啓超說 過,曾國藩的一生得力於敢於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險而不屈服,不求近效,受之以虛,將之於勤,植之以則,貞之以恆,勇猛精進,堅韌卓絕。 「正是曾國藩的人格力量,極大的影響著後人。使其學問和能力並沒有「一世而亡。」

點擊下方《曾國藩全書》一套四本,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恩師有多厲害?提拔曾國藩十年,連躍十級成從二品高官
    不過在曾國藩組建湘軍團練之前,其實就已經是朝廷中的從二品高官了,而且他在官場上的事跡還非常傳奇,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要知道普通人十年可能一級都升不了,就算上面有人,十年最多也就升個三五級就很不錯了。就是名義上有了,但不是正統,如果哪個犄角旮旯有缺呢,就從這「同進士出身」你的人裡挑一個,還要各種送禮才有機會,這與正兒八經的進士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特殊的機緣,可能一輩子也就是個縣令之類的小官了。但曾國藩運氣好啊,因為曾國藩被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看中了,因而成了穆彰阿的門生。 這穆彰阿是誰呢?
  • 曾國藩十年七遷,一直做到二品大員,為何卻沒有錢回家?
    道光二十七年,曾國藩又參加了一次朝考,依舊取得好成績,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也就是曾國藩的實際官職是內閣學士(官階是從二品),是實打實的高級官員。 人們總是把升官發財連在一起說,而對於曾國藩,升官和發財是兩碼事,他在三十歲的時候就非常明確絕不依靠升官來發財,「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為做官發財可恥……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 曾國藩做了二品大員之後,一年的俸祿加補貼有不到2000兩,但是他卻連回家的錢都沒有。
  • 一個女人送曾國藩四個字,曾國藩心領神會,從此老實為官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二、練兵湘江、功成名就曾國藩在京十多年間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 曾國藩37歲為何能成為二品大員?升遷的背後,是一場權謀較量
    37歲這一年,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事業巔峰。這一年,他被道光皇帝升授為正二品內閣學士、署禮部侍郎、兼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名漢人官員,37歲就成為朝廷二品大員,這在大清的歷史上,曾國藩是開天闢地第一人。曾國藩為何能得到道光皇帝如此器重呢?升遷的背後,是一場權謀較量,軍機大臣穆彰阿是主角。
  • 曾國藩曾勇一項笨辦法,輕易完成十年七遷,後人:學他準沒錯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和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更是有四條處事原則傳到現在: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慮,這些處事原則讓後人說出「做人當學曾國藩」的話,可曾國藩自己卻評價自己是個「笨」人。
  • 曾國藩的兒子都有什麼結局?個個都很厲害,次子官至正二品
    曾國藩在晚清官場上,常有三點最被人稱道。一個是他創下的功業。守孝在家的曾國藩組建湘軍,擊敗太平天國。洋務運動興起時,他也是處在前沿潮流的任務。參與建造代中國最早的輪船、兵工廠,以及相應的學堂。又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對歷史影響極大。第二點是為官做人。
  • 曾國藩:人品不好的人,一張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有「兩個半」聖人,其中那「半個」就是晚清名臣曾國藩。曾國藩是一位奇人,科考七進七出,十年七遷,官升十級。曾國藩有言:「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與其浪費時間埋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不如自我反省,找到問題的根源,改正身上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做一個讓人敬佩的人。
  • 男人30歲後想成大事,學學曾國藩的3大底層原則,特別是當領導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比較成功,也是最具有效仿可行性的成事者,他的言論與思想是經過驗證的,是可以複製的經驗,完全可以解答當下所遇到的問題。通過閱讀曾國藩全書和關於曾國藩的史料,我們總結出了曾國藩成事的3個底層原則,希望對於30歲後有進取心想要成事的朋友有所幫助,特別建議領導著看一下。
  •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出處:2014.07.07 第744期《學習時報》第6版讀書治學 作者:嶽亮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在英傑輩出的中國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當屬曾國藩。誠然,孔孟雖貴為聖賢,也是普通人靠後天的努力修煉而成。因此,曾國藩指出:「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他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而這改變的方法就在於立志。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就日後的事業,也有賴於其年輕時立下的志向。他在20歲後立志學聖賢,為此還改號「滌生」,意思就是要蕩滌舊染的汙穢,以獲得新生。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就是這3句話,希望你一句都沒說過
    曾國藩是晚晴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混跡官場幾十載,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這晉升速度那是相當的快。曾國藩怎麼就這麼就這麼厲害呢?這不僅得益於他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之外,還與他的「戒多言」是分不開的。曾國藩常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 曾國藩:看破不說破,還要趁機利用
    真正的應對方法是看破而不說破,還要趁機利用,達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的。曾國藩36歲這一年,就被領導忽悠得差點昏頭轉向,但他深諳心學,知道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關聯的因素,只要理清其中的主、次因素,就能識破任何領導忽悠背後隱藏的秘密。對於領導的話,不能不聽,但也不能全聽,多一個心眼,自己就多一條路走。
  • 曾國藩10年升7次,從七品小官到二品大員,他是怎麼做到的?
    穆彰阿趁勢推薦學生曾國藩,說他「遇事留心,頗有才具。」 道光「哦」了一聲,沒表態。 當時,曾國藩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院檢討,綠豆大點的七品小官。這天,正在翰林院坐班,突然宮裡來人傳旨,皇上要召見他。 曾國藩不敢怠慢,趕緊隨來人進宮。
  •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閱歷豐富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他也困此繼承了曾家的持家傳統,並發揚光大,總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曾國從小就銳意進取,他六歲入塾讀書,八歲能讀八股文通五經,十四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
  • 曾國藩成為二品禮部侍郎時,悟出四個字,現被成功人士當名言警句
    這部分人,已經學到了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權謀之術了。曾國藩官居二品後,悟出了四個字,至今被很多成功的官員和企業家牢記心中,有些甚至將這四個字寫下來,掛在自己的辦公室或者家中,當著名言來讀,以時刻警醒自己。如果理解了曾國藩這四個字中的真正含義,那麼,無論是為官,還是經商,都必定有一番大作為。要了解曾國藩在為官中總結出來的權謀精髓,我們得了解他當時的處境。曾國藩38歲的時候,也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他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大起大落階段。
  • 毛主席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有什麼過人之處?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號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又被人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希望你不是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受到後人很高的的評價。他的仕途頗為傳奇,起初七次科舉不中,十年七遷,連跳十級,官至二品。曾國藩的一生勤儉廉勞,不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為官,在官場獲得了巨大成功,官運一直很旺。常言道,官場如戰場,旦夕禍福。曾國藩在官場上的成功,源自他說話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他奉行「戒多言」的原則。老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價值的話多說,沒必要的話不說。
  • 曾國藩官居二品卻被錢莊抄家,忍氣吞聲哀嘆:大清必亡於高利貸
    01官居二品卻被錢莊抄家曾國藩在京城為官時,有過一次被抄家的厄運,不過,並非被皇帝抄家,而是被錢莊抄家。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40歲的曾國藩是禮部侍郎,官居二品,為朝廷重臣。這一年,由於各地官商勾結,導致金融泛濫,很多老百姓因為欠下錢莊的高利貸無法如期歸還後,很多人不得不用房產、田地作為抵押,導致很多欠債老百姓的財產,悉數落入鄉紳和大戶手中。
  • 曾國藩座右銘:若是性格猶豫,做事糾結,這16字你定要讀懂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晚清名臣曾國藩,有「千古第一完人」的美譽!後人稱之為繼孔子和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不折不扣的奇人,奇在哪裡呢?他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
  • 農民鄉紳出身的他,憑什麼三十七歲就官至禮部侍郎?
    導讀:曾國藩是近代清朝歷史上響噹噹的一個人物,不管在清朝軍隊建設上,還是清朝經濟、教育上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你可能不知,曾國藩其實是農民鄉紳出身。也是孔子坐下弟子曾子的第七十世孫。雖然祖上名聲很響,但曾國藩太爺爺、爺爺輩都是湖南長沙一個以耕種為生的農民。是什麼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 此人乃林則徐女婿,得到過曾國藩的大力提攜,最後卻與曾國藩斷交
    1836年,16歲的沈葆楨考取秀才,1840年,沈葆楨考中舉人,剛好20歲,在雙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楨和小他一歲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屢瀕於危」。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1847年,經過六年三次趕考,沈葆楨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進士第36名,與他同榜的李鴻章位居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