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乃林則徐女婿,得到過曾國藩的大力提攜,最後卻與曾國藩斷交

2020-12-22 一舟品史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沈葆楨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晚清有重要影響的封建政治家。同時還是第一任船政大臣,主持船政,組建當時遠東最大的船廠,創辦學堂,主張「船政重學」。他是清末籌建中國近代海軍的主持者之一,為建立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愛國,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出叱吒風雲的一代精英。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好不容易中了舉人,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曾把沈葆楨帶上,到南京後,此時林則徐正在那裡擔任江寧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後獨自北上應試,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裡將沈葆楨帶回。就是這段時間,林則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楨,第二年即定下了親上加親的娃娃親。1836年,16歲的沈葆楨考取秀才,1840年,沈葆楨考中舉人,剛好20歲,在雙方父母的主持下沈葆楨和小他一歲的表妹林普晴完婚。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屢瀕於危」。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1847年,經過六年三次趕考,沈葆楨終於如願以償,考取了進士第36名,與他同榜的李鴻章位居34名。和其他的新科進士一樣,沈葆楨被安排到了翰林院,任庶吉士(從七品)。在翰林院的幾年閒職上,沈葆楨最大的收穫就是讀書學習,在思想和能力上又有了提高。

沈葆楨曾為曾國藩幕府成員,深得曾國藩賞識。1856年,太平軍楊輔清部數萬人圍攻江西廣信府城,時為署廣信知府的沈葆楨臨危不懼,身先士卒率部登城守衛,最終以少勝多,七戰七捷,擊退了太平軍的進攻。經曾國藩保薦,第二年升任廣饒九南道。沈葆楨為官清廉,但性格剛直。1859年,因與上司不和,即以父母年老、身體不適為由憤然辭職回老家養病。廣信當地百姓為此先後十多次到曾國藩行轅請留。但當時曾國藩只是一個掛兵部侍郎銜的湘軍首領,並無地方實權,愛莫能助。1860年五月初三日,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後第一次上折,就奏請朝廷飭令沈葆楨赴湘軍安慶大營幫忙。

更為關鍵的是,第二年,曾國藩即保薦沈葆楨出任江西巡撫。清朝巡撫為從二品,加侍郎銜者為正二品。沈葆楨之前只是按察使銜、吉南贛寧道,大體相當於三品官。在沒有經過布政使等職位歷練的情況下,直接出任巡撫,而且沒有署理而是實授,就連《清史稿》,也評價沈葆楨此番際遇為「超擢」——破格提拔。而且朝廷任命諭旨還溫言有加,說考慮沈葆楨照顧父母雙親的需要,特意安排他在毗鄰福建的江西出任巡撫,希望沈葆楨不要再推辭,「朕久聞沈葆楨德望冠時,才堪應變。以其家有老親,擇江西近省授以疆寄,便其迎養;且為曾經仕宦之區,將來樹建殊勳,光榮門戶,足承親歡。如此體恤,如此委任,諒不再以養親瀆請。」

沈葆楨此番隆恩的背後,是曾國藩為其背書:1861年十一月曾國藩奏保沈葆楨為江西巡撫時,鹹豐已於當年七月病逝,辛酉政變也塵埃落定,朝廷主政的,是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和議政王奕。兩江總督曾國藩,剛剛受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節制「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員」,成為清廷與太平軍作戰的絕對主力,聲望日隆。

圍剿太平天國的戰爭,至1861年曆時已達十年之久,早已耗空清廷國庫。無論是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還是沈葆楨防守江西的軍隊,都必須自己籌餉,中央財政早就無力承擔。1862年四月下旬,曾國荃、彭玉麟等部湘軍主力,沿長江水陸並進,直抵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城下,開始包圍天京。為了進一步縮小包圍圈,曾國藩不斷增兵,1863年七月時統兵已超過十萬人,每月需餉不少於50萬兩,這還不包括購買彈藥、槍械等花費。而在給湖北布政使厲雲官的信中,他說每月的收入從來沒有超過24萬兩,以至於只能發三成軍餉,實難支撐。他還向廣東巡撫毛鴻賓抱怨,各軍欠餉已長達11個月,甚至連買藥都沒錢。

出乎曾國藩意料的沈葆楨截留漕銀、洋稅、釐金,使得曾國藩軍餉更為匱乏。曾國藩在江西所得之餉,包括漕折(每月四五萬兩)、九江洋稅(每月3萬兩)和釐金(設立關卡向過往貨物徵稅所得,每月大約十多萬兩)三部分。1862年九月起,出任江西巡撫不滿一年的沈葆楨,未與曾國藩商量,就停解漕折銀給曾國藩;第二年開始停解洋稅;到了1864年二月,沈葆楨又上奏朝廷,請求將江西釐金全部歸本省徵收使用,不再給曾國藩軍營。果真如此,意味著曾國藩軍餉每月將減少20萬兩。停解漕折銀、洋稅,曾國藩都忍了,沒有上奏朝廷,只是向左宗棠抱怨說「初不省其開罪之由」——實在不明白在什麼地方得罪了沈葆楨,以至於沈要如此。1864年沈葆楨要停解十多萬兩釐金,曾國藩終於忍無可忍。這年三月,他立即上折,批評沈葆楨此舉「專尚客氣,不顧情理,令人難堪」。曾國藩的理由是:首先湘軍欠餉遠比江西地方軍嚴重,湘軍今年以來只能發四成軍餉,而沈葆楨所統各軍都發八成軍餉。再者,如今,湘軍欠餉已長達十六七個月,而沈葆楨部隊欠餉不到五個月。再次,自己身為兩江總督,又是節制江西等四省的欽差大臣,江西為自己轄境,凡江西土地所出之財,無論是丁賦、漕折銀、洋稅還是釐金,本就有權提用。沈葆楨作為下屬,事前不與商量,就擅自作主一再截留,自己很難理解和接受,也不知沈葆楨此舉將朝廷數百年的規矩置於何地?後經戶部裁定,江西釐金收入一分為二:一半撥曾國藩湘軍大營,一半留供江西本省之餉。因曾國藩此奏摺言辭抗厲,並威脅說沈葆楨此舉導致湘軍人心惶惶,圍攻天京大局有面臨決裂的危險,沈葆楨被迫請辭江西巡撫,兩人自此斷交。

沈葆楨的「忘恩負義」,也跟湘軍與當地官員的矛盾有關。為了軍餉,湘軍到處設置關卡,地方官員失去了從商業中分一杯羹的機會。大家知道,清代官員的工資是很低的,各種陋規是官員個人收入的重要來源,有不有它,大不一樣,事實上,朝廷對地方官的陋規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鹹豐四年至七年(1854-1857),江西巡撫陳啟邁就與曾國藩鬥得不亦樂乎,兩個人經常在皇帝面前互相參來參去。後來陳啟邁走了,江西官員對曾國藩的怨恨一點也沒變。沈葆楨可以保證自己清清正正,但當時的他絕對沒有勇氣得罪整個江西官場。曾國藩逝世三年後,沈葆楨在給友人吳惟允的信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吾輩出而任事,國家是為,豈其為朋友私情耶?」或許這是關於沈曾破裂的最好詮釋。

相關焦點

  • 他是陷害林則徐的元兇,曾國藩為什麼一生對他感激不盡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的一天,年邁的乾隆帝平生最後一次到木蘭圍場,舉行圍獵,乾隆的眾多皇子皇孫也陪同而來。在一次出獵中,年僅10歲的皇孫旻寧手持弓箭,一箭射中一隻梅花鹿,乾隆帝非常高興,對這個皇孫大加讚賞,並當場賞賜他黃馬褂和頂戴花翎。
  •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身為封疆大吏,為何會被曾國藩鄙視?
    文/徐永超作為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一直期待像林則徐那樣成為一代名臣。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沈葆楨出生在福建福州。父親沈廷楓是當地一名教書先生,母親林蕙芳則是林則徐的妹妹。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三個月後,林則徐被革職查辦發配新疆。臨行前,他主持了沈葆楨與女兒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嫁到沈家前,從沒有下過廚房。但嫁給沈葆楨後,家裡僱不起下人,這位千金小姐於是親自下廚做飯。林普晴長於謀劃,無論是家事還是國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沈葆楨因此稱她是「女諸葛」。
  • 他和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都有著不解之緣!
    這時,在涼州、青海一帶發生藏族部落劫掠邊民牛馬,殺戮官弁事件,涼州官馬場中的藏、漢等祖牧工,亦曾有人參加過這一事件。林則徐遂奉命駐紮涼州查辦此事。他在這裡嚴督兵丁操練,改造火器軍備。這時,比林則徐獲赦更早的黃冕(公元1845年春獲赦),早已從新疆到涼州,林則徐即留黃冕負責督造軍器,「委舊屬黃冕仿照洋式,製造炸彈和陸路炮車。」
  • 曾國藩義救林則徐,計謀高超不得罪人,堪稱官場教科書
    林則徐禁菸的初衷,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這一點與曾國藩的想法一致。如果將曾國藩換作林則徐,也許他不會那麼對待英國人,手段要委婉和高超一些,不至於一下子和英國人鬧翻。因為禁菸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曾國藩也與唐鑑他們一樣非常同情。
  • 曾國藩:人品不好,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曾國藩家訓
    許多人也收了他的好處,在皇帝面前說好話,鹹豐帝好話聽多了,想給他安排個職位,謹慎起見,問了下文祥,此人怎樣? 文祥回,心術不端。皇上聽了震怒,心術不端,如何做官!遣返原籍,交由當地官員嚴加管教。 金安清仍不死心,當時林則徐正遭被貶,他施援手,想攀上林則徐,但林則徐並未接受,只領了他的情。
  • 三個士子,一個近代海軍之父,淺談林則徐的三個女婿!
    文丨笑傲天下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說到晚清名臣,很多人想到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但是作為他們的前輩,林則徐不只是虎門銷煙的領導者,更是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曾國藩外表忠厚呆板,卻很會揣摩別人心理,因此得到穆彰阿的信任
    在清朝,官員進了翰林院,雖然有很多機會出人頭地,但是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歷次考試成績差者,都會被外放地方,要是沒有攀上高枝,升遷之途肯定遙遙無疑。曾國藩在當時的翰林院裡成績並不突出,而且其為人呆板謹慎,幾次朝考成績都不理想,很有可能被外放當縣令。
  • 他是林則徐的女婿也是外甥被譽為中國船政之父
    晚清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而林則徐的女婿另一晚清名臣,「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重臣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他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在福州馬尾辦起了中國也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馬尾造船廠,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
  • 都說曾國藩識人準,可5個女婿有4個不成器,學者:他也有苦衷
    說到識人辨人,那就不得不提到「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按理說觀人無數,為人處事十分老辣的曾國藩,挑選女婿的眼光應該也不會差。可結果恰恰相反,他的5個女兒的婚姻並沒有那麼的如意。曾紀靜到了袁家之後備受冷待,袁榆生甚至還挪用湘軍糧餉,這令曾國藩大失所望,從此和這個女婿宣布斷絕關係。最後長女在袁家鬱鬱而終,死的時候才29歲。二女曾紀耀二女兒曾紀耀嫁給曾國藩至交陳源兗的兒子陳遠濟。
  • 中國最後一個大儒曾國藩的八字解析
    曾國藩是老滑頭,非常清廉的人他不用,這和當初曹操的「唯才是舉」觀點差不多的,誰叫他們都是生活在亂世呢?亂世管理者好像一般都是這個觀點。據說曾國藩天資並不聰明,著名故事可能就是梁上君子,看到他反覆背誦一篇文章怎麼也記不住,忍不住自己跳下來,把這篇文章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 清朝文官最高規格諡號 曾國藩得了 李鴻章左宗棠沒得到
    後來,最後由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給奕劻選了一個偏中性的諡號「密」,這才解決了問題。在清朝,文臣武將的諡號是分開的,分別以文、武開頭。另外還有以忠字開頭的諡號,屬於文武大臣通用。當然,諡號也是有等級之分的。文官最高等級的諡號,便是「文正」。
  • 兩江總督吩咐帳房,只要女婿在外眠花宿柳,花多少銀子一律照給
    在晚清政壇上,湖南籍的名人輩出,自曾國藩之後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治國之才,但是有一位前輩式的人物在近百年歷史中一直聲名不顯,他所提攜的人名垂青史,他的親戚威震華夏,可偏偏就是他自己走了背運,不溫不火,此人就是陶澍。陶澍是嘉慶七年的進士,後成為道光朝的重臣,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
  • 曾國藩對下屬小妾有想法 只能用這樣的方法及時悔悟 此乃真男人
    曾國藩晚清重臣,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從此平步青雲踏上真正的人生巔峰之路。隨著歐美列強屢次進犯,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大力支持洋務運動,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準備自己大幹一場。曾國藩的謀士曾經勸阻他自立,推翻滿清統治,曾國藩始終下不了決心。要知道他是個儒將,從小接受的是孔孟之道,忠君愛國的思想已經在曾國藩的心裡紮根,他不想落一個亂臣賊子的罪名。當時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傻子,早就防著曾國藩了,在戰事平息後慈禧就下令裁軍,還把湘軍一分為二扶持了李鴻章的淮軍。
  • 曾國藩:做事要深思,做人要反思
    一、為人處事要深思 曾國藩是位求賢若渴的人,對優秀的人才十分欣賞,常常大力推舉新人,而且他一生謹慎小心,善於識人,經他舉薦的人大多建功立業,流芳後世。但是他在晚年舉薦周騰虎卻遭遇了「滑鐵盧」。
  • 曾國藩:傳統文化的最後代表,西學東漸的拓荒者
    一方面,生長於前現代中國社會的曾國藩,和大多數士大夫一樣,精通儒家傳統文化,通過科舉取士之路,獲得功名;另一方面,他生活的時代,封建制度逐漸塌陷,西方資本主義對本土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深受時代巨變影響的曾國藩,既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代表,又成為經世之學的延伸中為西學東漸拓開門洞者。
  • 解讀《曾國藩傳》10、「既生瑜,何生亮」,與左宗棠的一世恩怨
    能夠聆聽何需閱讀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我跨越山海的一路相伴,望得到您用金錢的稱讚。更重要的是,之前我們說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是尚拙,他天資很一般,而左宗棠正好完全相反,天資卓越,是一個絕世奇才。左宗棠還是一個青年舉人的時候,就已經名滿湖湘。你想,20多歲的一個年輕人,讓當時的兩江總督陶澍以及雲貴總督林則徐,路過當地都要特意跑去見一見這個左宗棠,這些閱人無數的官場大僚都對這個年輕人大加讚賞,可見他的才華確實令人驚嘆。
  • 曾國藩確實對相面有研究,但《冰鑑》一書不是他寫的
    特別是坊間都以《冰鑑》一書,認為是曾氏最後一本著作。其實,曾國藩對於相面確實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然而《冰鑑》卻不是他所作的。曾國藩對於相面之術,是有過一番研究的。他在自己的日記中,曾經談到過對於識別人才的心得: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貴相,心存濟物是貴相。
  • 《曾國藩傳》:一本書讀懂曾國藩的升級之道
    1997年,張宏傑開始業餘寫作不久,就寫了一篇散文《解剖曾國藩》,後來收入他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中。他的博士論文和博士後論文寫的都是曾國藩的經濟生活,之後再版時改名為《給曾國藩算算帳》,加上暢銷百萬冊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截至2018年底,張宏傑已經寫下了一百多萬字,出版了五本關於曾國藩的書。
  • 李鴻章的成長軌跡,離不開導師曾國藩的敦敦教誨
    導讀:李鴻章的成長軌跡,離不開導師曾國藩的敦敦教誨李鴻章的成長軌跡中,離不開一個人,就是他的導師曾國藩。曾國藩看人看的很準,他知道李鴻章是會為了目標奮鬥的人,於是有意的提攜教導他。李鴻章的特點是「才大心細」,才華出眾,所以當他在鹹豐八年(1858)來到曾國藩的幕府,曾國藩就讓他負責起草奏摺和批牘。有了他,曾國藩就輕鬆多了,甚至已經離不開他了。後來李鴻章因為妻子去世暫時離開,曾國藩長達一個月沒有給朝廷上奏摺,用他自己的話說,「公事廢革」,連著寫了很多封信,督促李鴻章返回。
  • 閱讀欣賞:曾國藩的笨拙
    在從皇帝到大臣或急於求成,或悲觀絕望,滿朝如無頭蒼蠅,紛無定計之際,曾國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即「爭奪武昌,控制長江中遊,再指向九江、安慶,進而攻陷天京」。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