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和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更是有四條處事原則傳到現在: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慮,這些處事原則讓後人說出「做人當學曾國藩」的話,可曾國藩自己卻評價自己是個「笨」人。
雖然他自己如此評價自己,但是後人要學他也是真的,因為他身上有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
以韌為基
曾國藩一生中都把「倔強」二字牢記心間,他這種剛強的性格,使他敢於和困難周旋,到了晚年,他仍然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此二字貫注其中,皆從倔強二字做出」。他一生遭遇無數困難險境,都是這「倔強」二字支撐著他度過。
說起來,這還是他從小從母親身上學到並繼承來的。
曾國藩家境並不寬裕,母親江氏和父親成親後,克勤克儉操持家務,逐漸家庭變得興旺起來。江氏特別賢惠,對人寬厚,上侍公婆,下帶孩子,十分用心,曾國藩也讚揚自己的母親:曾太夫人「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造次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
江氏也確實特別剛強,她生了五男四女,曾父時常感到壓力很大,十分焦慮,江氏卻常常用「好作自強之言」來勸解丈夫,她常常對丈夫說:雖然我們家孩子很多,但是一個人讀書,一個人幹活,一個人經商,家裡還有我,外面有兒子,你還擔心什麼貧困呢?
正是江氏的這種剛強、倔強的性格,帶領著全家越過越好,並且孩子們也多習得母親的秉性,曾國藩更是繼承了母親的這種性格,這種品質也讓曾國藩受益終生。
以笨為策
雖然曾國藩曾創造了「十年七遷,連升十級」的奇蹟,但是他自己卻說自己很笨,而且對自己評價如下:「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這些詞到不是他自謙,而是他非常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評價相當可觀。
曾國藩光考秀才就考了9年,21歲才中。他小時因為天資不慧,所以學習非常用功,給自己規定:當日的學習任務完不成不睡覺。
一天他正在背誦《嶽陽樓記》,可是背了很多遍都背不會。有一個梁上君子偷偷潛入曾家,想等他們都睡了再動手,可是左等右等曾國藩都背不會,他一氣之下出來,從頭到尾把《嶽陽樓記》熟背了一遍,並嘲笑曾國藩:我都背會了,你還不會,這麼笨,還讀什麼書呢?
即便如此,曾國藩也從未放棄過,他把從母親身上繼承來的剛強倔強的性格奉行的淋漓盡致,不管怎樣,自己就是死磕,肯定有成功的時候。
雖然笨,但是自己有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把笨變成鞭策自己的有利武器,終於一步步讓自己從一個別人口中的笨人,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以拙為用
曾國藩明白自己的短板,那就是不是很聰明,所以他很清楚要怎樣避免自己的短板。他一生做事從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不繞彎子、走捷徑,正是這種「笨拙」的精神,讓他走向成功。
尤其到後來他在待人接物上,更是把「拙」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對自己也有奇蹟嚴格的要求:不說大話,不求虛名。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李鴻章卻時常要和他耍心眼。他後來改掉了這個毛病,到晚年更是開口離不開「我老師」三個字,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
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在攻打南京時,因為遲遲打不下來,朝廷下令李鴻章前去協助。李鴻章一方面不想奪曾家的功勞,向曾家邀功賣好,另一方面卻在私下裡做小動作,處處解釋,要把責任推到曾家身上。
這時,曾國藩上折說:不望有功,但求無過。言辭懇切,句句真情,這一奏摺讓李鴻章感激不已。
曾國藩能從一個寒門子弟,一躍成為一名二品大員,如果他沒有這些品質,恐怕是難以走遠。他一生中正是堅持了這些,才能讓他出將入相,全身而退,這在古代官場上是十分罕見的。
他的這些為人處世之道,正是今日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以韌為基」讓人在面對艱難困苦時,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去抗衡,並順利走過去;
「以笨為策」讓人時刻提醒自己,腳踏實地才是做人做事之基本;「以拙為用」讓人在待人接物時,能夠時常自省,真誠待人,如此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做人當學曾國藩」這話沒說錯,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習得一二,那麼前行之路也必將順遂許多。
雖然曾國藩說自己很笨,別人也說他笨,但是他能夠正視自己,一生之中都在用毅力和笨做抗衡,遇事做人都用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受得住煎熬,堅持、堅持,厚積薄發,最後一定成功。
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遇到事情,第一感覺就是難,終於鼓足勇氣前行幾步卻堅持不下來,甚至從未開始就已經放棄,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或許當我們放棄的那一刻,它就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國學大師錢穆曾這樣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啃下笨勁。
胡適也這樣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如此看來曾國藩真是一位智者,怪不得能夠做到十年七遷,而後人也有「做人當學曾國藩」的說法。如果我們都能認真去學得一二,那麼一定也會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