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2020-06-14 小夭悅讀

炎炎夏季,熱浪滾滾的日子,全國的高三學子們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相信不少家長和學子們都在摩拳擦掌,全力以赴準備著這場人生大考。

說起考試這件事,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唐代詩人孟郊就寫過這樣一首詩,詩中寫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看看這詩句寫得多形象,把這種讀書人考中後的得意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而當年寫這首詩的孟郊已經年過四十,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難怪人們常把「金榜題名時」作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我想從古至今,大家對這件事的熱衷程度是從未停止過,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終於可以在人生大考中取得佳績,從此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的確是說不盡的暢快。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很多的傳統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唯有通過讀書考試來改變命運的這件事情,似乎依然被奉為「人生信條」,哪怕家庭條件再不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作為家長,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去讀書。

因此,今天的高考和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對於每一個讀書人而言有著「異曲同工」的意義。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那麼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代道光年間,有這樣一個家族可算是在「科舉」這條路上費盡心思。

在那個封建時代,一個家族要真正發達,不是看你有多少田地,有多少錢財,而是看你家中有沒有人讀書做官。

有了功名,這個家族的地位才能穩固。於是這位叫曾玉屏的老人,發誓要讓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讀出功名來,為這個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五六百年來都沒有出過一個秀才的曾氏家族添光增彩。

他費盡一生心力,把辛苦積累一輩子的積蓄全部投入到了孩子們的科舉之路,那麼老人的願望實現了嗎?

結果自然是實現了,他家的孫子不僅實現了科舉之夢,甚至還成了後世人眼中的「半個聖人」,曾氏家族的家訓到今天仍被傳為佳話,不得不嘆服老人家當年如此前瞻的眼光。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然而「聖人之路多磨難」,這曾家父子二人在求取功名之路上走得可謂是異常艱辛,為了中個秀才,老爸考了十七次,兒子也考了七次,可想而知,這樣的考試結果可不被人笑掉大牙嗎?

但是,天道酬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之後,奇蹟終於出現,這家的兒子自從中了秀才之後,竟然一路逆襲,後來還直接中了進士,成了翰林,一代名臣就此初露鋒芒。

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他的一生堪稱是凡人逆襲的最佳範本,同時也被諸多現代成功人士尊奉為「修身齊家治國」的精神導師。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曾國藩畫像

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曾國藩的書籍可謂是品類繁多,目不暇接,那麼在眾多描寫曾國藩的人物傳記中,由百家講壇特邀主持人張宏傑編寫的這本《曾國藩傳》很是全面和系統,幾乎總結和概括了曾國藩從笨人到聖人的全部心路歷程,可以算作簡明傳記的一本入門之書。

作者張宏傑自己也說,要了解曾國藩的故事,讀這一本就夠了。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作為擅長寫歷史故事的張宏傑,想必很多書友也非常熟悉,這是一位半路出道的寫作者,曾經是一家銀行的職員,卻因為酷愛歷史,成了暢銷書作家。

他的多部著作,比如《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飢餓的盛世》、《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等書都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歡迎。

莫言說:「張宏傑以冷靜細緻的筆法,把人性的複雜、深奧、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原本熟悉的歷史事實在他筆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鮮而又迷人。」

在張宏傑的筆下,每一個歷史人物都顯得特別真實與生動,那些驚天動地的歷史背後既有學術研究又有價值觀支撐,尤其對於曾國藩的故事,他似乎特別感興趣。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歷史學家、暢銷書作者張宏傑

在鑽研了二十多年後,作者決定將關於曾國藩的拼圖式寫作和研究整合起來,補足空白部分,這樣便於讀者不花太長的事件,便能完成對曾公一生功名事業和心路歷程的了解。

品讀歷史人物傳記最大的意義,不是要去複製聖賢之路,而是我們從中能夠看到什麼,學到什麼,領悟到什麼?

讀完《曾國藩傳》,最大的感觸是:一個普通人,通過「笨辦法」,也可以成為超人,濃縮成一個字,那便是「勤」。

01 屈辱的求學之路,驚人的進階之道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

現在都流行一種說法,學習好的孩子稱為「學霸」,學習不好的孩子稱為「學渣」, 其實學習不好也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行,可是人們還是用了「渣」這個字,足以說明這成績不好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會有多大。

然而走進歷史,我們會發現,曾國藩真不算是塊讀書的料,他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

看看同朝的其他幾位名臣,小他一歲的左宗棠,十四歲參加湘陰縣試,就名列第一。李鴻章也是十七歲中的秀才。稍晚點的梁啓超更是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所以,相比之下,曾國藩在求學路上,就不是一個上天的寵兒,談不上天資聰穎機敏過人甚至還是個資質愚笨的人。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曾國藩從小讀書很刻苦,有天夜裡,他在家裡背書。一個小偷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後再進屋偷點什麼。

結果有篇文章他重複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於是他就一遍一遍地讀。

夜已經很深了,結果還是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房梁上的小偷。他實在等不下去了,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說:「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

於是小偷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這看起來是個笑話,但是足以說明兩件事,一個是曾國藩確實很用功,另一個是他確實太笨。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現實中,我們往往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是學習的料,什麼考試都信手拈來,各大競賽獎項拿到手軟,尤其是學習效率特別高,作業很快就可以完成;可有的孩子明明很用心,也刷了不少題,每天晚上奮戰到深夜,可是一考試還是成了全班倒數。

老師和家長往往還會出於對這類孩子的同情,勸慰說:「哎,沒辦法,人家天生就聰明,你也很努力,沒關係。」

記得我小時候就沒少聽到過這種話,尤其是對於數學學科,不管怎麼用心聽講,次次考試還是墊底,尤其是大人們也默認我的不聰明,所以自己也認為這門學科似乎註定就沒戲了。

相信有不少和我有相同經歷的孩子大概都是這種心理,反正我笨,學不好那也不是我的問題。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因此,人們往往不是被殘酷的現實打敗,而多半是被受挫的信心打敗的。

曾國藩在學習上的遭遇可謂是身心俱受挫,在第六次考秀才時,他不僅是落榜,還被作為「懸牌批責」的代表。

這「懸牌批責」其實就是考試之後,主考官提幾篇文章做正反案例的示範,可偏偏這次他的作文就成了「反面典型」,被公開批評文理欠通。

考不好就算了,還要接受如此難堪的公示,這讓一個躊躇滿志的讀書人如何接受?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如果是平常人或許就此放棄了讀書的想法,然而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來說卻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

按照父親的教學方式,就是不讀懂上一句,決不讀下一句,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終於在第七次考試後,他奏響了人生的凱歌,舉人和進士考得意外順利,而那些早早成了秀才,站在邊上看他笑話的人,卻連一個舉人都沒有中。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得就是「笨功夫」,也因此創造了他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哲學,就是「尚拙」。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總結下來,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願意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抗壓能力強,「逆商」指數高。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做事不留死角。

這套哲學不僅在他的科舉之路上走得風生水起,也為他後來在戰場與官場上的遊刃有餘提供了助力。

既然天生是個笨人,那就充分發揮笨的優勢,他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

這就是為什麼後世評價左宗棠和李鴻章都無法超越他,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這種「笨」精神,而這種精神的背後,就是夜以繼日的勤奮投入。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02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用腳走不通的路用頭走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

人若要成功,光有勤奮的念頭,卻沒有支持以恆的決心,缺乏將勤奮落地的方法,同樣也是行不通的,哪怕這些方法是「笨辦法」,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曾國藩的官場之路來看,他顯然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否則在爾虞我詐的仕途上不可能容得下一個如此「呆板」之人。

最初做官的曾國藩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有著大大小小的許多缺點。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喜歡熱鬧,用於社交的時間太多,認真讀書的時間太少,即使有時間讀書心也靜不下來。

二是為人傲慢,修養不佳。就像各地高考狀元集中到了清華北大一樣,曾國藩少年科第,一度顧盼自雄,性格暴烈衝動,接人待物,不周到之處甚多。

三是言不由衷,語涉虛偽。愛說場面話,違背儒家修身之本「誠」。

這就像某些剛步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一樣,自持清高,眼高手低,想要奉承領導,卻又把馬屁拍到了腿上,總之讓人看著就不省心,誰也不願委以重任。

曾國藩40歲時,就因為處理不好與同僚和皇帝的關係,回家守孝失去軍權。

這時,他就在家中反思自己為什麼會失敗,最後的結論,是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不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個性、脾氣、行事風格有諸多缺陷。

後來,他再次出山後,就像換了一個人,行事風格變得更加圓潤,也慢慢地就受到大家歡迎了。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那麼,他是運用了什麼方法讓自己實現蛻變的呢?

首先,就是定心。這需要做到撇棄壞情緒,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標,也是事業的戰略方向,然後專心致志地幹。

這一條非常符合現代管理學上的目標管理,無論做人做事,你都是需要目標的,否則那就像一艘無人駕駛的小船,在波濤洶湧的海浪中艱難前行。

比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件事上,在曾國藩眼中,這是屬於恢復社會秩序,再創王朝盛世的大事,為了這個目標,他全身心的投入,百折不撓,百死無悔。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歷經艱辛,同僚對他的為難,皇帝的猜忌,屢戰屢敗,差點還自殺了,但曾國藩堅持下來了,朝著這個目標一步一步地前進,最後完成了。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其次,就是執行,而且是不打折扣的執行。

剛開始籌備湘軍時,沒有任何經驗。作為一個進士,一個文人,寫文章還行,讓他招募兵勇,籌集軍餉,訓練軍隊,指揮打仗,這個真不行。

當時曾國藩還沒有名位,因為他是京官,在地方上幹點實事都會觸及當地官員的利益;他也沒有錢,招募的兵勇,不在國家軍隊的序列之內,不給開軍餉。

怎麼辦?可以不幹麼?不能。曾國藩就憑著笨辦法,一點點摸索,一步步試錯。

因為要和太平軍打仗,得有水師,但曾國藩不會造船,當時又沒有人教他。於是曾國藩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造幾艘試一下。

一開始不行,但他一點點改進,後來又找別人學習,最後終於造出了合適的戰船。這就是「硬幹」的精神,大方向是對的,不等不靠,真正動手幹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和進步。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這種主動出擊,看似傻幹的精神,其實特別適合如今這種充滿不確定的社會。你要有了個新想法,卻等到萬事俱備,全部安排妥當之後再動手,恐怕什麼都幹不了。

信息社會變化太快,而機會又轉瞬即逝,大方向確定了,先幹起來,才是王道。

這種行事風格,正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笨辦法。

國外有這樣一句諺語:「用腳走不通的路,用頭可以走得通」,只要你肯幹,勤思考,總是能夠找到辦法的。

03 修身養性,每日自省,學做聖人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曾國藩

如今,一個年輕人要說自己想做「聖人」,怕是要被人笑掉大牙。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我們滿腦子或許都是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如何掙錢養家還房貸,如何找個好老公,好老婆,如何給孩子找個好學校....曾經的遠大抱負與理想,怕是出了校門以後.就再也尋不回來了。

人們都說「三十而立」,但也有一種說法,如果你都三十了,可事業上還沒有什麼起色,那你就洗洗睡了。

於是,很多人說在三十歲時,人生會出現分水嶺,有的人青雲直上,有的人從此一蹶不振。

然而鬱郁不得志的曾國藩,卻在三十歲這一年,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並立下了學做「聖人」的終極理想。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春秋時期,有位大夫稱人生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如果通俗來講就是,樹立高尚的個人德行,為國為民建立卓越的功績,提出真知灼見建立學說。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聖人就是完美的人,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對內可以問心無愧、不逾規矩,對外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

有了這個大目標,那些升官發財的念頭早已被他拋之腦後,他立志要將自己從狹隘的視野裡徹底解放出來,實現一個儒學信徒最高遠的志向。

那麼為了 「學作聖人」,他都做到了哪些事情呢?

第一,養成每日自省的習慣。

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辦法是「日課」。

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認真書寫日記,細細回憶檢索自己這一天的一切言行,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要甄別出來,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曾國藩還結合自我完善的需要,制定了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要求,這其中包括早起、靜坐、節慾、每日讀書、練字等方面,其細節異常苛刻,讓他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每分每秒都處於戰鬥狀態。

但凡人要成長,必須有苦其心志的過程,不走出舒適區是永遠完不成脫胎換骨的。

「魔鬼出自細節「,曾國藩通過這種自修方式,逐一檢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點毛病,在幾乎所有細節中貫徹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此他的進德修業,才迅速有力。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第二,藉助外力來監督自己。

「世間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一個人,自制力再強,也肯定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但是,如果有人監督著自己,戰鬥力可能就大不相同。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發現,往往你計劃很久的一件事,可能是個人的減肥、旅遊、健身,也或者是公司規劃的一個項目,一項工程,想著想著就慢慢淡忘了,等到想起來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但是如果這件事是有人監督與鞭策的,那完成的效率和質量一定會很高。

曾國藩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並不是只給自己看,而是會送給朋友們閱讀評點,以此交流修身的心得體會。

在此後的漫長一生裡,寫日記並公之於親人朋友,一直是曾國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馬倥傯中,他仍日記不輟,並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讓自己的兄弟、兒子們閱看。

假如時光穿越回現代,我相信曾公絕對是一位千萬粉絲的微博大V,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日更,如果沒有強大精神動力的支撐,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第三,廣結人緣,修煉品性。

正直的人往往都覺得自己品德高尚,思想單純,尤其難以接受別人潑髒水的行為。

曾國藩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如此,可在幹事的過程中,他漸漸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我不貪財不怕死,難道還怕別人說閒話麼?

所以他說,「外境之忤,未可滯慮」,意思就是別人隨意怎麼說,只要不放在心上,不去想他們就是了。

埋頭幹事難,袖手旁觀易,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嚼舌根的人,比幹實事的人要多得多。可是,如果你也總是在意別人怎麼說,那恐怕也沒時間幹事了。

因此,在對待金錢上,曾國藩的態度也很獨特。

一方面,曾國藩沒有把一分錢納入私囊,他甚至不允許在總督府內僱傭太多的僕人,要求自己的女眷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做家務活。

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深諳官場規矩,接受宴請,也大方回請,晚年每年還要給京官送冰敬、炭敬,總數達幾千兩白銀。

曾國藩說:「尤不願得清官之名」,就是說他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清官。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他明白,要尊重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緩和和官場的衝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資源,才能為朝廷辦大事情。

舉重若輕,大智若愚,這套人生哲學讓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除此之外,他還以理學帶兵,以引薦提攜科場和官場不得意而有經世之才者為己任,因他保舉而出將入相、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提督者達數十人之多,其中包括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丁日昌、曾國荃等等知名人士。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晚清三傑,左起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

這就如同在職場中,若沒有好人脈和好人緣,想要成事那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很多工作需要橫向溝通的時候,依靠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幹,顯然是沒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曾國藩在經歷了無數心靈磨難,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後,不斷完善自我、變化氣質、增長本領。

他堅韌持重,交友如雲,必要時運用權術,對部下要求嚴格,同時以誠為本,他的圓融以質樸剛正為基礎,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果然全做到了。

「中國歷史上達到&34;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馬東玉《一個半聖人》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讀完《曾國藩傳》,你會發現無論他在生活還是在官場,無不秉持著一個「勤」字。

所謂勤,就是持之以恆的堅持,正因為這份堅持,讓他做事越來越有毅力,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對於每一個現代人來說, 患上「懶癌」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隨著智能化生活的來臨,很多以往人所能及的事正在被機械化代替,宅在家裡就能吃到美食,不出家門可以欣賞大片,不樂意做衛生就找個智慧機器人......

然而當一切變得隨意自由的時候, 人們的主動意識卻越來越弱, 這種情況下, 擁有」勤奮」品質的人則顯得尤為珍貴。

因此,我們都無需抱怨時光易逝,不用害怕時代拋棄了你,只要你還在持續努力,就一定會有機會。

「天才與凡人只有一步之隔,這一步就是勤奮。」——佚名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大家好,我是小夭,愛讀書,愛講故事的職場媽媽。我相信每一個走心的文字,都是源於生活的真實記錄,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小夭悅讀,更多精彩好文,更多好故事讓我講給你聽。

相關焦點

  • 老照片:鏡頭下的晚清權臣威風凜凜,圖七是曾國藩唯一存世照片
    【張之洞】他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並稱中興四大名臣。張之洞27歲中探花,從翰林學士做到山西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和軍機大臣,還是洋務派代表人物。 【恭親王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個皇子,和鹹豐帝同父異母,鹹豐、同治和光緒三朝重臣,應該也是晚清最有作為的一位皇族,晚清政治舞臺處處都有他的身影。
  • 同為清朝重臣,曾國藩和年羹堯,誰的權力最大,官職最高
    論起清朝時期的漢人重臣,可能年羹堯與曾國藩這兩個人的名字會立馬出現在你的腦海裡。雖然他們僅是一介臣子,卻在當時雍正朝廷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為自己的作為,在歷史長河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就將對這兩位的生平進行概述,通過對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印象,回顧在那段歷史條件下書生帶兵的成果,分析他們給後世帶來的影響。
  • 《曾國藩傳》: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就讀讀曾國藩吧
    《曾國藩傳》初讀《曾國藩傳》時年紀尚小,當作故事書來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曾國藩背書愚笨,竟背了一夜,逼得梁上君子惱羞成怒,「就你這麼笨,還讀個什麼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當著他的面背了一遍,而後揚長而去。
  • 曾國藩:成大事的男人,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普通人狠不下心
    唯有自律才可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首尾不懈,持之以恆。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通過自律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物。曾國藩在30歲時就立下大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禽獸容易,只要放縱自己就好了;聖人卻很難,這需要嚴格自律。曾國藩說:男人慾成大事,離不開自律二字,成大事者,往往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而普通人卻狠不下心。
  • 曾國藩100兩買下一套書,別人說他是冤大頭,這套書卻改變他的一生
    1834年,曾國藩赴京城參加會試失敗,他留在京城苦讀三年,但仍舊落榜,離開京城前他在放了把火,從此改變他的一生。重金購書,別人都覺得曾國藩是傻子。在京城待了兩年後,曾國藩已經是身無分文了。在回家的途中,曾國藩還遍訪各個城市,有次他在一個書館裡看到一套,印刷非常精美的書。嗜書如命的曾國藩看的眼睛直發光,他想買下這套書,可他哪裡知道,到這如獲至寶的神情已經被狡詐商人看在眼裡,等他問價時,狡詐的商人直接出價100兩分毫不讓。
  •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家都迷戀曾國藩?看看他做的這3件事,就明白了
    有一份報告中指出,國內外一批高端人士,既包括知識分子,更包括企業家,都將曾國藩的思想智慧奉為圭臬。曾國藩身上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魅力,能讓一眾企業家和創業者心悅誠服呢?看看他做的這3件事,就明白了。「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長大後,仕途並不順利,雖然讀書刻苦,卻在科舉一途上走得很艱辛,而且曾國藩年輕的時候還染上了菸癮。後來他抽菸的事情被老師發現,被老師一頓批,曾國藩決心戒菸。
  • 許多名家皆推崇曾國藩,可有人說他「心狠手辣」,這到底怎麼回事
    他出生於公元1811年,6歲進入私塾讀書,8歲通曉四書五經,14歲便得中進士,隨後平步青雲,更是成為晚清軍機重臣。 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文正公"曾國藩。 曾國藩在我國文化和歷史界,具有很高評價,但是也有人覺得曾國藩"嗜殺成性",手中沾滿太多無辜人的鮮血。
  • 曾國藩權謀術:人生在世,懂得這三個秘密,不要外傳
    曾國藩在《曾國藩誡子書》中寫道: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書法、戰略家,他自幼勤奮好學,並且整理出一套自己的人生心得。
  • 合肥籍的晚清重臣李鴻章,安徽名人館裡的名人故事
    我從火車站出發坐地鐵1號線雲谷路站下,轉526路公交渡江戰役紀念館站下車即到。安徽名人館分為八大展廳,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集聚名人最多的名人專題類博物館。名人館免費參觀,開館時間為9:00至17:00,周一閉館。三層中的第六展廳,主題是變革中的探索的先導,晚晴——民國。
  • 曾國藩告誡:人的一生,如果想受人敬重,需要做到這三「不」
    曾經有幸看過《曾國藩全書》中的一句話: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簡單來說就是: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受人敬重,就要做到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曾國藩,作為晚清重臣,位居高位,在清王朝就沒有誰能比得過他。
  • 賴輝東《論語史鑑》:晚清「一品宰相」曾國藩!
    意為:「一個人沒有誠信,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 傳:這裡是指老師傳授給我們知識。在甲骨文中,「傳」既是會意字,又是形聲字,其原意為傳送各種信息文書的驛站,讀成zhuan,第四聲。後延伸為記載歷史事件或者個人事跡的文字。也指文學作品或者解釋經文的著作。
  • 這位晚清重臣開學堂、建鐵廠,如今學堂已成中國名牌大學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自強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是三江師範學堂,他們的創建者都是同一個人,晚清重臣張之洞。張之洞,字孝達,又稱「張香帥」,是晚清名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擔任軍機大臣等要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是晚清舉足輕重的人物。
  • 曾國藩遺囑四句話:告誡子孫不要當兵或做官
    曾國藩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
  • (湖南)曾建華:高考落榜又如何
    說起李時珍,我們都會聯想起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和包羅萬象的醫書《本草綱目》。可是,這個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一席的牛人,三次參加科舉考試,竟然次次落榜。幸虧他不是一個一條路走到黑的犟牛,及時調整了人生方向,拾起老李家醫學本行,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他走千家,嘗百草,閱群書,終於寫成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本草綱目》。如果評選古代最逆襲的落榜生,非曾國藩莫屬。
  • 《曾國藩傳》:一本書讀懂曾國藩的升級之道
    作者在深挖史料的基礎上,以傳記形式,全面復盤曾國藩的人生路徑及命運抉擇,還原一個以往從沒有如此真實的曾國藩形象。從笨人到聖人,經歷五次恥辱,如何堅守笨拙,脫胎換骨?曾國藩的故事,年輕人值得一讀。 已出版五本關於曾國藩的書 出版方向記者透露,這本《曾國藩傳》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
  • 解讀《曾國藩傳》12、補天填海的「失敗者」
    當時曾國藩是完全可以託病不來辦這事兒的,而且他的幕僚和朋友全部一致反對他接手這件事兒。為什麼?因為在晚清的對外交往中,但凡對洋人主張強硬的人都會得到民眾的熱烈歡呼,被視為民族英雄,揚我國威。而主張講理妥協的人,都被罵成賣國,聲明盡毀。鴉片戰爭以來,凡是涉及外交的人,大多數人都沒留下好名聲。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實力更厲害?四大名臣簡介
    晚清,已經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了,沒有了鼎盛時期的繁榮,也逐漸走向了衰弱,但依然有很多非常有才華有能力的賢臣出現,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對於晚清都有很大的貢獻,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洋務運動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更厲害呢?
  • 曾國藩忠告:如果你現在處於逆境,這3件事絕對不能做,謹言慎行
    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此話一點也假,他們兩位晚清中興名臣,一個靠慧眼識英雄、提拔重用人才而建立絕世奇功,一個靠文韜武略、能徵慣戰而彪炳千古。曾國藩清朝著名大臣,在清朝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上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並且在「洋務運動」之時成為了著名的一個領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曾國藩:這兩件事情,千萬不要去做
    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問題。可很多人研究了一輩子,也未能找到玄機。曾國藩33歲這一年,才真正和道光皇帝身邊的人打交道,而且,他總結出,和領導身邊的人打交道,無論對方的職位有多低,也不能看不起對方,尤其是這兩件事情,千萬不要去做,否則,就很有可能讓你前面的一切努力歸零。那麼,這兩件事情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通過曾國藩首次和領導身邊兩個小人物交往的過程談起。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三句話,很多人卻樂在其中
    晚清有四大重臣,分別是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以及被稱為「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曾國藩是繼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千古第一完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因為曾國藩考了七次科考,七次全部落榜;後來考中,十年升遷七次,官升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