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遺囑四句話:告誡子孫不要當兵或做官

2020-12-23 搜狐網

曾國藩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啓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儘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餚,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須頷首微笑的。(本文摘自《818你不知道的晚清》,劉繼興著,萬卷出版公司,2011.10)

history.sohu.com false 綜合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6021842.html report 2597 曾國藩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

");}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臨死之前留下四句遺訓,自此之後,曾國藩家族代代都出人才
    就如曾國藩一族,他的子孫個個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家延續百年的秘密,得益於曾國藩留下的四句人生精華。曾國藩可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踐行者了,他自身詩書禮樂無一不通,是全天下都交口稱讚的才子。但他又不僅僅是一個讀死書的呆子,他的軍事眼光和戰略意識更是遠超常人,他率領湘軍和天平軍多次對抗,在危機關頭總能力挽狂瀾。全心全意為國效力的曾國藩,無愧於他「文正」的諡號。
  • 曾國藩:把這3句話掛在嘴邊的人,人品不會很好,遇到及時遠離
    在曾國藩看來,喜歡把這3句話掛在嘴邊的人,人品多半不好,遇到要及時遠離。1、人前說狂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但是人外有人,你認為值得驕傲的事情,可能在別人眼中不值一提。還有些人在你炫耀的時候,可能在等你失敗落時,恥笑奚落你。
  • 曾國藩:我歷盡人生滄桑總結出這四句箴言!做到一生無憂!
    曾國藩,晚清的一枝獨秀。官封侯爵,「晚清第一名臣」;學問文章皆是一流,實現了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然而,曾國藩打破了這個咒語。不僅他走上來巔峰,整個曾氏家族都延續了輝煌,百年不敗。這個中國近百年來著名的侯門望族,竟然沒有出現過「官二代」、「富二代」這樣的「敗家子」!究其根源,在於曾國藩治家有方,家風家教嚴謹。
  • 《朱子家訓》告誡子孫:好色的人會遭到報應,結尾處盡顯家訓主旨
    讀書的目標是效法先聖前賢;做官的心思應該寄放在君王和百姓身上。守本分,安於命運,順時勢,聽從天意;做人如果能像上面所說的這樣,差不多接近聖人了。因果輪迴因果報應如咀咒古人是很相信因果報應的。播什麼因,結什麼果,造什麼孽,還什麼債。
  • 曾國藩: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
    曾國藩: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文/遐慕今天,筆者要和各位分享的是――曾國潘:遭遇中年危機不要怕,謹記四句話,就能福氣增加好事多來。與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人人都有惰性,就連這國家領導人在冬天裡也想就這樣躺在暖烘烘的被窩裡餘生偷得半日閒。但是,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嚴格要求的人,拿什麼去讓別人來服從自己。真正的自律是一種信仰,是一個人的美德,它能讓你從內到外散發出一種昂揚向上、淡定從容的氣質。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一個家族綿延興盛兩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輩的積累蔭護,可若想靠祖產興旺數代則是不可能的,曾國藩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事實,他曾經對家人說,「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因此,「絕不留銀錢與後人」。曾國藩沒有給子孫留下任何財產,但他卻給其後世子孫留下了能夠世代不朽的真正財富,這就是以家書為體的曾氏家訓。
  • 曾國藩留給後代4句話,百年未出一個敗家子,值得父母學習
    有這樣一句話:做官須看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  曾國藩終生倡導寒素、勤勉、篤學的家風,這些家風使得其後人在200多年後出了240多位傑出人物,在各個領域全部都有貢獻。    曾國藩的這封遺書,大致五六百字。而總結起來,就是四句話,這四句話既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對自己兒女最後的「忠告」。  一:慎獨則心安  「慎獨」指的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有句話叫「群處守嘴,獨處守心」。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崇拜曾國藩?看他的「做官之道」就明白了
    說起晚清有名的大官,曾國藩算是其中的一位大人物。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成功登第後,成為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之後,在京十多年間,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4句告誡,讀後醍醐灌頂
    答案只有4個字:優質教育曾國藩在二兒子曾紀鴻只有7歲的時候,就經常和他書信來往,給到他人生忠告,這樣的習慣也被他的後代延續了下去,每一代子孫都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所以才讓曾家近200年人才輩出。今天這篇文章,阿胖分享給你曾國藩的4句告誡,講透了人生,讀後醍醐灌頂,無論你是自己看,還是分享給孩子,都會受益匪淺!
  • 兩份遺囑引發子孫繼承糾紛
    公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訂立遺囑,也可修改或重新再立遺囑,一般而言,最後的遺囑代表了被繼承人的真實意願,無論幾份遺囑,法律支持與認可符合法律規定有效的最後一份遺囑。張家二女拿出李奶奶於2011年12月所立遺囑,聲稱其所有的房產由大女兒與二女兒平分繼承。遺囑有李奶奶籤名捺印,並有代書人及與繼承不相關見證人籤名捺印。張家小女出示了母親於2014年11月所立遺囑,該遺囑聲稱原來所立遺囑作廢,原因是大女兒已經亡故,二女兒移居紐西蘭對自己無心照顧,此二女無繼承權。
  • 曾國藩交朋友的5條原則,值得今人學習借鑑
    關於交友,曾國藩有句名言叫: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交朋友的重要性,但不是讓我們不結交朋友,最後成為了孤家寡人。正如聖賢莊子所說:獨善其身者,難成大事!讀曾國藩家書和日記,我們可以梳理出曾國藩交朋友的5條原則。人際交往中,我們若能記住這5點,也可以好人緣不請自來,結交更多高質量的朋友!第一:真誠;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官,曾國藩都是「以誠為本」,因此在圈內名聲很好。
  • 熟記曾國藩的這四句「修身箴言」,知行合一,至臻至善!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熟記曾國藩的這四句「修身箴言」,知行合一,至臻至善!   一提起曾國藩,大家都知道他是通過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絕世奇功,被推崇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其實,曾國藩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聖人,因為他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做到了「不朽」,與孔子和王陽明比肩,所以後世還尊他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 曾國藩240個子孫,無一敗家子,就憑這5句話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精選曾國藩八則家訓,適合教育子女,一生受益
    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曾國藩的這段話,是在教育後人,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今天你處在順境,就應該提前想到他日你也有身處逆境的時候;今天你盛氣凌人,就要想到他日或許也有人欺負到你或者你子孫的頭上。
  •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他27歲才中進士步入仕途,但37歲即官至二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沒有第二人。他以編練湘軍起家,撲滅太平天國,使行將滅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續了50多年;他大力興辦洋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孫後代人才興旺,一部《曾國藩家書》流傳後世。曾國藩一生嚴於修身、治學、治軍,成功實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追求。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討人厭,希望你不是
    曾國藩給過大家判斷的標準,他說人品差的人往往張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古人曾說:口為心之門。一個人每天都要說很多話,這些話很難全部掩飾,總會透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所以到底是哪些話呢?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因此,曾國藩告誡眾人,做人切忌狂妄自大,人前切忌愛說狂話。2、人後說閒話的人背後說被人閒話的人自己一定不會有多大成就,因為這樣的人整天把目光盯在別人身上,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在背後八卦,甚至為了吸引人還自己亂加猜測編造。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中華美德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我有幸拜讀了《曾國藩家書》,書上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這些思想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本人才疏學淺,雖尚未領悟透徹,卻也受益匪淺。現談幾點粗淺認識:修身當「自強自立」。書中曾國藩在寫給沅、季二弟的信中說:「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強自立做出。」
  • 曾國藩後人,200多年出了240多位傑出人物,個個脫穎而出
    曾國藩是晚清政壇的風雲人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貝",教我們如何應對人生中的各種境遇。曾國藩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晚清重臣,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努力。曾國藩功成名就後,曾國芳把自己的經歷全部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本書。
  • 曾國藩提醒: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些話,一定不要和他深交
    曾國藩提醒: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些話,一定不要和他深交古人說:口為心之門。一個人說什麼樣的話,就有什麼樣的內心,大部分情況下,從一個人的說話中,就能判斷一個人的人品,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是這三句話,一定不要深交。
  • 曾國藩八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而曾國藩是對聯大家,他的對聯包含著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凝結著古代聖賢的大智慧。 今天國學君就同大家一起分享,曾國藩著名的八副對聯。,實則是曾國藩先生對自己嚴格的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點點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