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中美兩國曾經攜手並肩打擊日本侵略者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本文幫助您重新回顧那一段充滿激情的日子。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短短幾十年間,日本就把臺灣變成了自己在太平洋上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為它後來發動的侵略戰爭服務。太平洋戰爭期間,從東南亞輸往日本的物資都要經過臺灣海峽,所以日本在島內駐紮了大量的陸、海軍部隊以保衛這條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基於上述理由,盟軍方面也把打擊駐臺日軍作為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當時駐紮在中國大陸的美國第14航空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飛虎隊"承擔了這項任務。
陳納德策劃突然襲擊
由於日本人在臺灣盤踞多年,盟軍方面無法得知島內的確切布防情況,只能依靠航空偵察。當時,美國第14航空隊下屬的第21偵察大隊接受了這個任務,事實上,整個東南亞、日本本土都在該大隊的偵察範圍之內,只不過其中40%的偵察任務都集中在臺灣方面。第21偵察大隊的主要裝備是F-4A和F-5E兩種偵察機,它們是P38"閃電"戰鬥機的改型,但沒有武裝。1942年9月以後,對臺灣的偵察繼續加強,共執行了600多次任務。為了避免偵察機被日軍偵測到,飛行路線大多由湖南衡陽出發,經浙江麗水轉場出海,低空飛至臺灣以東海面,再升高到1000米的高度進行拍攝,這些偵察十分成功,它使盟軍方面掌握了珍貴的資料。日本空軍基地也在偵察範圍內,以新竹和臺南基地為主,根據這些資料,從1943年夏天開始,中、美空軍開始聯合擬定空襲臺灣的作戰計劃。
當時,備選的空襲目標有3個,分別是高雄港、臺南空軍基地和新竹空軍基地。由於高雄是日本在臺灣的重要港口,又鄰近於壽山和高雄警備府,要塞防空火力強大,因此空襲難度較大。臺南則是日本南進戰略的重要基地,糖廠與工業設施林立,所以基地內駐守的都是日本海軍臺南航空隊的新銳零式戰鬥機,如果中、美空軍盲目轟炸,可能會遭到慘重損失。於是,沒有攔截防空力量,高射火力弱的新竹日本海軍航空隊基地就成了空襲的首選目標。
新竹是日本在臺灣的重要基地,當時駐有日本陸軍第9師團、海軍航空隊,還有燃料場等設施,通往新竹的鐵路支線是1936年開始通車的,因此新竹基地應該是從這年開始啟用,由於新竹距中國大陸很近,日本空軍以此為基地,可以肆無忌憚的襲擊中國本土,該基地在日本侵華戰略中可說是至關重要。
根據這種情況,美國第14航空隊司令陳納德將軍下決心將新竹列為攻擊目標,中、美空軍立即著手進行戰前準備,1943年8月,位於江西省的逐川基地已建成完工,開始為這次遠徵臺灣的行動儲存燃料與彈藥,同時為了防範江西南昌的日本陸軍第3飛行師團,遂川基地動員當地民眾成立了對空監視哨,一俟發現日本飛機來襲,中美空軍立刻起飛疏散,地面設施則實行了偽裝,屢次欺騙成功,讓日機無功而返。到了11月3日,第21偵察大隊拍回的圖片顯示了在新竹基地有日本海軍的舊式96式轟炸機88架,這些飛機可能對盟軍構成嚴重威脅,因此陳納德將軍決定立即發動空襲。不過,由於天氣惡劣的原因,中美空軍的進攻時間不得不屢次推遲。
中美空軍聯合出擊
為了執行這次空襲任務,中、美空軍可以說出動了強大的力量,參加空襲的部隊包括:第68混合聯隊、第23戰鬥機大隊、第76戰鬥機中隊、第449戰鬥機中隊、第11轟炸機中隊,此外還有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轟炸機大隊和第2轟炸機中隊。
這些部隊有不少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之師,其中第23戰鬥機大隊是陳納德手下的王牌,下轄第74、75和76三個中隊,外加"借來"的第16中隊,裝備著 P-40系列戰鬥機。柯林頓·文森特上校指揮的第68混合聯隊已經接收了新式P-51"野馬"戰鬥機,戰鬥力十分強勁。第11轟炸機中隊,原隸屬於第7轟炸機大隊,裝備 B-25轟炸機,是一支火力強大的轟炸部隊,此次共有8機參戰。中、美空軍混合團是由中美雙方共同提供的優秀空勤人員組成,此次空襲是他們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共派出了6架B-25轟炸機參戰。
由於得到P-51"野馬"式戰鬥機,中美空軍可以說空前強大,這種飛機的性能完全壓倒日本零式戰鬥機,而且航程更遠,確實助了第14航空隊一臂之力。另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飛虎隊"的元老——返回美國一年多的大衛·希爾上校也回來了,希爾是空中英雄和王牌飛行員,曾經駕駛P-40戰鬥機在緬甸和中國擊落過13架日本飛機。陳納德將軍於是指定希爾負責整個空襲計劃。
經過深入分析,希爾覺得日本方面一定會加強臺灣的空防,因此航程短的老式P-40戰鬥機不適合參加此次任務,那樣的話為了護衛轟炸機,P-51可能無法騰出手來發揮自己的威力,因此他決定派出P-38G"閃電"式戰鬥機來發動進攻,"野馬"式則只負責護航,這樣,P-51就可以掩護B-25對新竹基地內的設施進行轟炸,而對新竹基地日本飛機進行毀滅打擊的任務就交給了P-38。按照計劃,總共將會有8架P-51A與8架P-38G參與此次任務,另外有14架分別來自第11中隊與中、美混合團的B-25,規模相當龐大。為了防止日軍產生懷疑,中、美空軍混合團第3戰鬥機大隊的P-40將於空襲開始之前向北飛行實行佯動,以吸引日軍注意力,促成這次轟炸的順利實施。參加行動的14架B-25轟炸機每架攜帶20磅炸彈72枚、100磅炸彈7枚與168枚25磅通用炸彈。
1943年11月25日,希爾與柯林頓·文森特上校進行協調後,整個空襲機隊整裝出發了,不過,其中一架P-51A突然因為起飛後不久,發現液壓系漏油而返回基地放棄了任務。擔任先行攻擊的P-38"閃電"式戰鬥機的領隊是薩姆·帕爾默;第11轟炸機大隊的B-25轟炸機部隊由第61號機領隊,指揮官為約瑟夫·威爾斯,美國《時代雜誌》和《生活雜誌》的特派記者特奧多爾·懷特也在這架飛機上;中美空軍混合團的6架B-25由125號機的L·丹尼爾斯擔任領隊,機組中有張天民、林洐落、張樹成、吳超塵、羅紹陰、溫凱、李頒平、周明鶴、梁冥等中方飛機人員;希爾本人親自率領P-51A機群。
所有參加行動的飛機都低空貼海面飛行跨越了臺灣海峽,以防止日本海軍發現中美空軍。當時,日本人對中美空軍的意圖毫無查覺,新竹基地完全沒有戒備,任由大批飛機散落地停放在跑道、滑行道與機庫內,成了空襲的活靶子。
新竹基地大難臨頭
新竹基地的主跑道大約分為南北兩向,另外有往東與往西的斜角跑道,相交於主跑道的北端。中美空軍抵達南寮時,臺灣海岸線已經在望,機群立刻升高到500米以上,自西南方向接近新竹基地。希爾以基地的跑道為瞄準點,命令編隊開始進攻。
首先,8架P-38"閃電"式戰鬥機開始朝地面上的日本飛機掃射,接著緊跟在後面的14架B-25轟炸機開始在大約1000米的高空投下殺傷彈,然後7架P-51也投入了戰鬥。碰巧的是,當時正好有一群約20餘架日軍96式轟炸機進行空中訓練,發現中美空軍後竟然不知所措。P-38立即投入攻擊,麥克米倫中尉擊毀了一架地面上的96式轟炸機;雷恩·蒙中尉在空中和地面各擊落一架96式轟炸機;舒爾茨中尉則當場打下2架96式轟炸機;道威斯中尉也擊落了1架,擊毀地面上的96式轟炸機3架;約翰斯頓中尉在空中擊落2架;羅斯中尉在空中擊毀日機1架,擊傷了1架。
希爾上校親自指揮的P-51A機群當然也不會閒著,希爾本人首開紀錄,打下1架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隼"二型一式戰鬥機,該機企圖在前方做急轉彎,咬住一架B-25轟炸機,希爾順勢將它擊落。就在幾分鐘以後,貝爾上尉在400米高度也打下了一架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這時,一架日軍的97式戰鬥機突然出現在威廉斯上尉座機的後方,千鈞一髮之際,理察·奧尼中尉駕駛P-51火速趕來,朝著日機猛烈開火,結果將那架97式戰鬥機嚇跑。約翰·斯圖爾特和羅伯特·科爾伯特中尉也打下了2架97式攻擊機。
清除了來自空中的威脅後,中美空軍開始攻擊地面目標。P-51掃射了機庫,完全不顧日軍高射火力的抗擊,大約有12架日本飛機在機庫裡燃成火球,跑道和其它設施則被B-25炸得千瘡百孔。日軍的抵抗也很兇猛,當中美空軍返回基時,發現幾乎每架P-38的機身上都有大量彈孔。根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0到60架日本飛機在這場空襲中被毀,另外還有一些被擊傷,日本新竹海軍航空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而中美空軍沒有損失一架飛機,大獲全勝。
下午2時45分,空襲編隊的第一架飛機返回了逐川基地,所有飛機均安全降落,只有理察·奧尼的P-51因為燃料過多,降落時發生了三級跳,螺旋槳受損,還有一架P-51與樹枝擦撞,但這些損傷幾乎微不足道。空襲新竹成了"飛虎隊"的得意之作,等待美國與中國飛行員的是感恩節盛大的火雞慶祝晚會,為了防止日軍報復,大多數中美飛機當天就加滿了油,離開逐川基地飛往湖南衡陽與廣西桂林去執行下一個階段的任務了。
後 記
日軍在新竹空襲中的反應格外遲鈍,"飛虎隊"已經完成任務返回中國大陸了,日本陸軍第3飛行師團的警戒機才遲遲由臺北的松山基地起飛,趕赴新竹外海尋找中美軍機,然而此時"飛虎隊"早已經蹤跡全無,因而第3飛行師團無功而返。由於新竹海軍航空隊的表現實在是太差了,戰鬥力幾乎等於零,日軍大本營一怒之下,命令將其番號永遠撤銷,新竹海軍航空隊的直屬上司——高雄警備府司令長官山縣正鄉中將也遭到撤職查辦,山縣正鄉當時任職剛剛5個月,成了任期最短的飛行部隊指揮官。這次事件發生後,為了避免臺灣再次遭到空襲,日軍緊急從偽滿洲國調來了第12飛行師團主力南下武昌來攔截中美空軍下一次威脅臺灣的舉動。可見,日軍對這次空襲的重視。新竹空襲也是自杜利特爾空襲東京以來,日本所謂的"絕對國防圈"首次遭到了盟軍的空襲。
來源:rmb1923.blogchina.com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