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農業農村部漁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召開專題諮詢會議,組織專家委員就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並講話,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主持會議。唐啟升等14名專家委員出席會議。現將主要觀點摘編如下。
唐啟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改革開放以來,漁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確立了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保障了水產品市場供給,為食物安全和營養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是以養為主的中國特色現代漁業影響了全世界漁業增長方式和漁業生產結構的轉變。
三是為漁業發展增加了新領域、新內涵,奠定了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加大宣傳力度,推進漁業綠色發展,建議:
一是以建國70周年紀念為契機,全面系統總結漁業發展特色和偉大成就。
二是召開漁業綠色發展系列專題座談會,探討漁業綠色發展途徑、措施、近期和長期目標。
三是藉助《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的契機,擴大漁業影響力,使漁業綠色發展融入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精準扶貧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等國家發展戰略框架中。
何建國
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所長、蝦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養殖尾水排放是制約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重大問題,但目前我國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的排放標準存在差異,養殖尾水排放標準的部分指標設置不合理,例如PH值等指標在一天的不同時間是劇烈變化的,使用同一標準不符合生產實踐。另外,當前水產養殖的土地、人工、環境和病害成本較高。建議:
一是對養殖尾水排放標準進行修訂,對養殖尾水排放標準中的指標值明確具體的監測時間。
二是推動水產養殖向著標準化和自動化發展,降低生產成本。
三是在免疫防控機制上下功夫,與國際接軌,實現疫苗「三部曲」,即自家疫苗、區域性銷售疫苗和全國通用疫苗。
吳有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國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有34個高校從事海洋裝備方面的研究,相關領域的教師、學生總數超過世界所有國家總和。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每年對船舶科技的投入很大,但科研力量中關心漁業裝備的寥寥無幾,人力、物力成果惠及漁業的比重很小,在漁業船舶以及海洋養殖裝備設計方面投入的力量和經費很少。另外,目前全國大型深遠海養殖設備的研發主要是在海洋裝備主管部門,水產技術研發推廣主要是在農業農村部,而涉及不同魚種的養殖方法、魚病防疫以及飼料投餵等養殖技術運用與養殖裝備的設計建造密切相關,管理部門相互之間溝通不足使得深遠海養殖設備與水產養殖技術結合不夠緊密。
建議:
一是開展關於漁業裝備的全面戰略論證和發展規劃研究,制定發展規劃,著力提升漁業裝備的綠色化、專業化和國產化。
二是將漁業裝備發展與水產養殖技術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型產業技術鏈。
三是請農業農村部與工信部加強溝通,按照農業農村部統一規劃,推動綠色漁業裝備的發展。
張國範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貝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建議:
一是探索漁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激勵機制,總結養殖大戶模式的經驗,調動養殖戶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漁民收入,將漁民留在漁村和海邊。
二是研究推進自然環境下的種質資源保護,探索建立養護海洋中長期進化形成的海水種質資源機制。
三是以乳山牡蠣的成功模式為範例,總結提煉養殖容量關鍵指標,制定規劃並加以推廣。
金顯仕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建議:
一是加強對漁民的培訓,內容包括各種法律法規、雙邊漁業協定和國際組織管理規定等,同時開展有組織的技術培訓,促進轉產轉業,提高漁民整體素質。
二是加強漁業「走出去」,繼續推進捕撈業「走出去」,思考水產養殖業「走出去」模式,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
三是要因地制宜建設海洋牧場,根據不同海域特點確定不同的海洋牧場建設模式。
桂建芳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近幾年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模式發展很好,起到了保水和淨水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千島湖漁業模式。稻漁綜合種養推廣以來,起到了減藥、增收的效果,有效帶動了生態農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建議:
一是做好以千島湖漁業模式為代表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的宣傳推廣。
二是繼續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循環水養殖等生態漁業養殖模式。
三是發揮水產養殖的優勢,與大農業充分結合,引領農業的發展,形成生態農業小區,助力鄉村振興。
徐皓
中國水科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建議:
一是創建可複製性水產健康養殖示範模式,推行模式化、規程化和標準化養殖,以實現水產養殖節能減排。
二是重視深遠海養殖技術研究和漁業裝備研發,明確深遠海養殖的海域使用權的許可和監管主體,探索通過漁業油價補貼等產業政策,引導企業發展大型養殖平臺。
三是在物聯網發展的背景下,推進漁業船聯網建設。
包振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生命學院院長
2018年,我國漁業發展在綠色發展、提質增效方面成績顯著,但也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2019年漁業生產壓力將會更大,散戶和生計漁民將會更加困難,需要重點考慮如何從漁業全局角度為漁民提供管理、法規、科技等支撐。
二是在漁業轉型過程中,設施漁業和海洋牧場建設存在理論研究和技術支撐不足的問題,需要從管理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
三是漁業生產成本提升、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較低,制約現代化高質量漁業的發展。
建議:
一是組織探討漁業在國民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結合健康中國、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漁業在美好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要加大宣傳。
二是加強產業模式整合,整體規劃,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漁業發展。
三是加強理論研究、發展規劃、法規制定、標準建設,規範漁業管理,引導漁業產業發展。
吳嘉敏
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建議:
一是由農業農村部牽頭組織全國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主要的遠洋漁業企業構建產學研聯盟,主動對接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升回答科學問題、解決技術難題的水平。
二是建立基於漁船的遠洋漁業資源數據探測和遠洋漁場環境現場實測、數據採集、儲存、處理和應用的處理髮送平臺,逐步構築我國對全球海洋漁業資源以及環境和漁場變遷的監控體系,並定期發布報告,以體現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對全球海洋漁業資源以及環境保護和科學利用的大國擔當。
三是加強兩岸在海洋漁業尤其是遠洋漁業事務方面的協調與合作,搭建科技、教育、培訓、生產的交流和研究平臺,協同履行國際漁業資源養護義務,協作踐行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和價值觀,增強兩岸同胞的感情認同,促進兩岸合作互信,使漁業豐富兩岸和平統一實踐。
逄少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藻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2018年藻類生產形勢較好,但市場價格低,主要原因是:宣傳力度小,消費者對藻類產品了解不多,藻類新品種種類不足。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促進藻類產品消費。
二是研究制定並實施養殖容量標準,讓養殖戶和企業按照規範化、標準化的養殖容量進行養殖。
三是降低藻類新品種的準入門檻,讓更多更好的藻類新品種產業化,進入老百姓的餐桌。
李忠
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建議:
一是針對當前漁業企業科技驅動不強、標準化不夠、可複製性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強漁業企業科技創新。
二是加強漁港建設,探索建立漁港綜合體。
三是強化漁船避風能力,在當前避風錨地和漁港的基礎上,通過大小避風港建設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高避風港覆蓋率。
四是在養殖尾水排放方面,根據當前水產養殖業實際,由農業農村部與生態環境部溝通,不要對不符合排放標準的水產養殖從業者實行「一刀切」,給予養殖業一個緩衝期。
五是設立大漁業發展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強化漁業產業和科技投入,促進漁業行業發展。
戈賢平
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建議:
一是加快發展我國淡水魚加工行業,延長產業鏈,增加漁業經濟效益,在當前加工企業投入力度不夠、加工企業總量不高的情況下,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加強原料魚加工基地建設。
二是針對當前稻漁綜合種養中苗種體系建設不足、技術支撐不足和品牌建設不足的問題,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助力漁業綠色發展。
三是以核心示範區建設為抓手,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推進產業化,提高水產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來源:中國漁業報 原題:農業農村部漁業專家諮詢委員會專題諮詢會專家發言摘要
智匯海洋 定位於中國海洋智庫核心媒體,整合推送海洋資訊、傳播海洋學術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本公眾號的觀點和立場,信息來源於已公開的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版權歸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