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開學,我總會想起剛上大學時發生的一件令人唏噓的事。
武漢的九月,天氣仍然十分燥熱。
有一天,在軍訓結束後,我和室友T來到操場,她的同鄉比我們高一屆,正在參加院系的籃球賽,喊T過去加油助威。
我們找了個位置坐下,球場上一個個健碩的身影急速帶球、投籃,引來陣陣歡呼。兩個班的女生啦啦隊也十分賣力,拼命扯著嗓子喊,給自己班的同學加油。
中場休息,隊員們都大汗淋漓,走過來喝水。他們大多數人都帶了杯子,還有幾個人喝的是早就放在那裡的瓶裝礦泉水。
場上剛進了好幾個球的隊長是最後一個去喝水的,正好水都被拿完了,他們班一個女生趕緊去操場旁邊的店裡買了幾瓶水過來。隊長拿起一瓶一飲而盡,然後鼓勵隊員們再加加油打好下半場。
幾分鐘後,裁判的哨聲響起,下半場要開始了。大家紛紛上場,準備奮力一博。
突然,正走向球場中央的隊長暈倒在地,表情痛苦,面色蒼白。大家亂作一團,趕緊給班主任和校醫院打電話。不一會,救護車就把他帶走了。
後來,聽T的同鄉說,隊長是喝了大量的冰鎮冷飲引起急性胃出血,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但還是經常胃痛,留下了病根。
這件事情在當年給我的影響可以說是震撼的,一個那樣年輕健康的生命,竟也是如此脆弱,一杯冷飲便可讓他轟然倒地,遭受重創。
後來學習中醫才知道,喝冷飲的危害十分嚴重,隊長及時被救過來,還算是幸運的。有人曾在運動後喝冷飲直接心絞痛然後猝死。代價實在太過慘重。
這些年,我們的生活被西化得越來越厲害了。電視廣告裡不是冰淇淋就是各種冷飲,「透心涼,心飛揚」的廣告詞深入人心,仿佛運動後用冷飲降溫解渴已然成了一種時尚。孩子的動畫片還有書籍裡,也充斥著各種冷飲解渴的畫面。
環顧街頭,隨處可見賣冷飲的小店。就連很多餐館,也主動提供冰過的水甚至是豆漿這一類的傳統熱飲。出門在外,幾乎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提供熱水的地方。冰過的水仿佛比熱水更能顯示一個老闆的心意和服務態度。
很多次,帶孩子出門,我都要帶上家裡所有的保溫杯,因為在外面玩容易出汗,要喝很多水。最尷尬的是,在外面幾乎找不到熱水。
作為一個脾胃虛寒、陽氣偏弱的孩子,冷飲對他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曾經在爬山時,他喝了爸爸給他的半瓶冷飲,結果足足咳嗽了一個多星期。然後很長一段時間胃口很差,吃不下東西。
中醫說,脾胃喜溫不喜寒,又說,形寒飲冷則傷肺。
運動完後,身體的毛孔全都打開,出汗、散熱,人會覺得渴,需要補充津液,所以想喝水。但是喝冷飲如同給脾胃的小火苗澆一盆冷水,讓脾胃收縮,這樣就需要花更多的能量來運化其中的冷水,所以冷飲很多時候並不解渴,還會直接讓寒氣留在體內。
肺最怕寒涼。平時天氣冷時,風寒容易直接侵襲體表。而喝冷飲相當於把身體的大門打開,直接讓寒涼進入身體、刺激嬌弱的肺。另外,脾胃是肺的媽媽。脾胃受傷了,孩子也要遭殃。同時,脾胃中的寒氣會傳給附近的肺經,引起咳嗽。
而那些冰過的水和飲料,簡直是寒上加寒。運動後身體正熱,喝冰水,如同把一塊碳扔進冰水。炭火直接熄滅,身體也是一樣,還能不受傷嗎?
儘管如此,但是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媽媽的視線中,他們生活中還會受到各種人和觀念的影響,作為媽媽,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們,愛護自己的身體,就要做對的事情。比如,在運動後,一定不要喝冷飲。
而是要這樣喝:
1.喝溫熱的水。夏天可以與室溫一致,冬天40度左右。喝到嘴裡不覺得涼,也不會太燙。剛好與身體的溫度差不多,而不會有太大的刺激。
2.小口喝水,不要牛飲。運動後,大量出汗,小口喝溫水可以幫助脾胃快速將其轉化成身體所需的津液。大口喝,甚至一飲而盡,脾胃來不及運化,水就不能轉化成身體需要的津液,不僅不解渴,還會停留在體內變成水溼或痰飲。
哲人說,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同樣的,在生活中,堅持一個好的習慣,可以收穫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需要我們關注生活的點滴細節,持續給身體以關照。相反的,摧毀身體卻很容易,有時只需一杯冷飲。
運動後,請一定不要喝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