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短視」與「稀缺」,正將你一步步拖入貧窮

2020-12-17 騰訊網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Peter)提出短板理論,又稱木桶原理。

眾所周知,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木板組成的,但是盛水量卻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塊短板就限制了木板的盛水量。

如果想要盛更多的水那就需要將短板加長才可以。人生的發展也像木桶中的盛水量,你的「短視」與「稀缺」決定著你的人生發展。

如果你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很好,那麼你的未來也會一片光明。但如果你有短視或稀缺還不重視它們的話,你的未來可能就會貧窮與忙碌。

要想改變,就需要做到規劃好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有規劃

俗話說放眼於天下不如著眼於腳下,人生要有規劃,才能走向成功,最終成為人生贏家。

實現夢想的前提是要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好規劃。

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在學習看不出有什麼差距,但到了大學畢業的時候,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考上研究生的同學,他們要繼續學習知識;第二類是找到了工作的同學,他們即將進入社會;第三類就是既沒有考研究生也沒有找工作的同學,他們對未來很迷茫。

那麼為什麼會有第三類同學的存在呢?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人生,所以當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有規劃的人就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而沒有規劃的人就只能不知所以,暗自後悔。

他們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日常看起來和自己沒有區別的同學會提前規劃之後的生活。

那些優秀的人並非一路開掛,他們也是提前規劃好目標然後每一步都是朝著目標奮進。

所以人生沒有開掛,每一步你都要好好規劃。

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白走的路。

嘗試你所想嘗試的,即使失敗也沒有關係。

可以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早前的失敗是為之後的成功做鋪墊。

遇事也不要氣餒,現在遇到的每一個挫折都是我們離成功更近一步的提示。

我們要相信人生擁有無限可能,堅持按照自己的目標前進,把握好每一步,時刻記住你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在人生發展中,自律很重要

早在心理學產生之前人類就有一種直覺,有一種生命力的流體被稱為心理能量(mental energy)。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reud)在精神分析心理學中,他認為人的生命力主要體現在「生的本能」。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則把它看成基本生命力的體現「力比多」,也就是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促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使人根據自己的情緒特徵採取適當的行為。

人在自律的過程中就是在消耗心理能量的過程,但是人的心理能量有限,所以我們要將心理能量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面,這樣才不算浪費自己、消耗自己。

心理學研究證明神經元無時不刻記憶著我們的行為。

我們在學習或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看手機通常一看就很長時間,耽誤時間和精力。

而這一系列行為神經元都在記憶著,等我們下次再學習或工作的時候還是會去看手機,因為神經元將學習工作和看手機在潛意識裡聯繫在一起,慢慢形成習慣。

同樣的,你可以在看手機的時候進行適當轉換,將看手機和學習工作聯繫在一起,一看手機就想到要學習工作,這樣進入學習工作的狀態也會更好。

現今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迅速,走向成功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如何高效的運用自身資源離夢想更近一步,自律是前提條件。

人生很長也很短,是有條理的度過每一天還是慌慌張張的度過都是自己的選擇。

清晰規劃每天的生活讓自己活得更加充實,一步一個腳印為自己的未來而奮鬥著,相信量變最終會產生質變。

- The End -

作者 | 翩鴻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哪些短視行為,給窮人的明天挖更大的坑?
    不過缺錢的窮人在稀缺狀態下容易產生管窺心態,從而做出了在長遠看來十分危險的行為,比如借用。這也是我今天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第五章內容,即《借用與短視》的關鍵問題,因為窮人這種短視行為,給自己的明天挖更大的坑。
  • 英語美文閱讀:有一種貧窮,叫作短視
    有一種貧窮, 叫做短視The
  • 《稀缺》擺脫「貧窮」的一句話,多少人省吃儉用,卻還是越來越窮
    《稀缺》擺脫「貧窮」本質的一句話,多少人省吃儉用,卻還是越來越窮!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每天勤勤懇懇努力工作,他們不大手大腳的亂花錢,做什麼事情都精打細算,但無論怎麼努力,似乎都從來沒有富有過!
  • 英漢句子:有一種「貧窮」叫短視
    漢語翻譯:有一種「貧窮」叫短視。
  • 貧窮真的會影響智商
    貧窮會影響智商?你可能會說,也許吧,富人貌似看起來比較聰明,但如何通過實驗證明這一點呢?你不可能直接測量窮人和富人的智商然後直接得出這個結論,這顯然不夠嚴謹。那麼有沒有嚴格的方法來證明「貧窮影響智商」這個結論呢?答案是肯定的!
  • 貧窮真的會影響智商!
    貧窮會影響智商?   你可以能會說,也許吧,富人貌似看起來比較聰明,但如何通過實驗證明這一點呢?   你不可能直接測量窮人和富人的智商然後直接得出這個結論,這顯然不夠嚴謹。   那麼有沒有嚴格的方法來證明「貧窮影響智商」這個結論呢?
  • 三種實用思維,就在你身邊,看懂將讓你的人生進階
    就在你的身邊,可是你卻視而不見,並一步步,將這樣的差距不斷拉大。 思維模式的局限受到了我們成長環境的影響,有些人之所以可以快步成功,是提前應用了,我們還沒有想到過的思維模式。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更是我們要去思考和應用的。 我們害怕一輩子碌碌無為,想要突破,卻「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如何走出困局。
  • 心理學:貧窮的摧毀能力可能超出你的想像,窮人該如何自救
    在那樣的環境下,進取談何容易,我們難以擺脫身邊環境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耳濡目染,你的喜好,你的三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周圍環境所影響而決定的。最終只能將這一切歸為命,命運的安排。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就會不同。
  • 雙語美文:有一種貧窮,叫做短視
    我走過去問她:「我這正好有一份文檔要翻譯,你有時間幫忙完成一下嗎?」   That document was not in her assigned workload.她事後說:「你幫我省了不少事,我不用從頭做起。」   And she told me in details how should I have done the plan differently. I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 死亡螺旋: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很難了,貧窮不是原罪,而是不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如今,很多人對窮人都有著一貫說法:「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不努力。」先富的人通過短短一句話,就抹滅了窮人奮鬥的事實,給他們加上了道德的原罪。其實,貧窮並不是罪孽深重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幸,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貧窮。
  • 心理學: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這三種窮人思維控制
    心理學發現,生活中貧窮並不可怕,但是真正可怕是因為貧窮,你的思維受到局限,變得越發的貧窮,它才是你痛苦的根源,也是阻礙你變得富有的關鍵。 現在和大家細數下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的三個顯著區別:心理學:思維習慣1、愛湊熱鬧,八卦VS放在自我成長上窮人思維習慣愛湊熱鬧,八卦。
  • 想通過心理學提升自我的認知?這些心理學書籍能夠幫到你
    你是不是正陷於一種困境,對當下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狀態並不滿意,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感覺人生到了瓶頸期,卻不知道如何突破?內心時常會有一些灰暗的情緒,卻又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這些情緒?心理學無疑是一個好的切入點,但是怎奈心理學知識繁雜,很多人思及此處難免會打退堂鼓,那麼這篇文章就是要為你推薦一些相關的心理學書籍,幫你去粗取精,免去自己選擇的苦惱,以及選錯的浪費。1.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著作之一。
  • 今天,你的盲目自信和固執,正將你一步步拖入失業的邊緣……
    第二:不要畏懼變化,想好了就要去做市場一定是在發展變化中的,你無法抗拒它的變化,但你一定要適應它。改變並不會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只要你願意放下身份、放下面子、放下所謂的專業。去做就好!第三:貼近消費者,貼近客戶本質上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消費者和客戶解決問題,因為你的行為給消費者和客戶帶來改變,那麼你就具有市場價值
  • 你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債務危機的——稀缺背後的心理邏輯(上)
    我們是眼睜睜看著支付寶的借唄,花唄一步步登堂入室,進入自己的生活中的。「開始可能是一雙鞋子一頓飯,後來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腦。現在可能還進支付寶的利息,都能買輛車了。」貧窮是因為無能和懶惰嗎?試想這樣一種情景。假如你每月工資6000+,你需要承擔房租(或房貸)2000+,車貸1000+,平時日常開銷2000-3000。雖然生活並不十分寬裕,但還算周轉靈光。
  • 認知的差距,是貧窮主要的原因
    每天更新最有趣,最需要的心理學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著作《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三位作者,一經曝光,便引起了經濟學界的軒然大波。《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佛洛、麥可·克雷默。當時東方經濟學家與西方經濟學家,對這三位得主無不嗤之以鼻。
  •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提到「稀缺」,人們往往馬上想到資源。而一位經濟學家和一位心理學家把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應用到了心理方面,發現人們不只會稀缺金錢、時間,在心態和能力、執行力等方面都會稀缺。如何擺脫各種稀缺,就是《稀缺》這本書探討的問題。
  • 一言不合就裸辭的「短視青年」,恰恰是我們當中的聰明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得「短視」,不願意去規劃五年之後的事情。近日有機構進行了一個調查: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2名18~35歲的職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2.5%的受訪職場青年「裸辭」過,49.4%的受訪職場青年考慮過「裸辭」。不滿意薪酬福利(52.1%)和不適應企業管理制度模式(51.4%)被受訪者認為是職場青年「裸辭」的主要原因。
  • 湖南農村雙胞胎兄弟考入清北:比貧窮更可怕的,貧窮的心態
    網友們紛紛表示,他們的家人簡直是做夢也要笑醒了,他們也用自己的成績證明了貧窮不是阻礙優秀的原因。而二人的父親卻早早將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傳遞給二人,這是很多貧窮的父母都不曾做到的。父親經常與他們耐心地交流,鼓勵他們挺住這三年,就這樣一步步支持著孩子走了過來。為什麼說貧窮的心態比貧窮更可怕?
  • 警惕人類社會出現「集體短視」(深度好文)
    你聽過「集體短視」嗎?今天推薦一篇深度好文,文章認為校正「集體短視」可能是人類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生存問題。
  • 「吃你幾個蝦條犯法啊?」: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
    可惜,他被店員捉個正著,鬧到派出所裡,最後給自己的檔案添上一個汙點。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在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