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螺旋: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很難了,貧窮不是原罪,而是不幸

2020-12-17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今,很多人對窮人都有著一貫說法:「他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不努力。」先富的人通過短短一句話,就抹滅了窮人奮鬥的事實,給他們加上了道德的原罪。

其實,貧窮並不是罪孽深重的表現,而是一種不幸,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貧窮。

這些光是想要活著就已經很難了,《躍遷》一書寫道:窮者越窮是典型的死亡螺旋。最好的方式是停下來,控制混亂的局面,底層人民向上流動是最艱難的爬行。

貧窮就像一種緩刑

現實生活中的女傭,一直都被汙垢包圍。每天忙碌著清理,人們的眼神就好似她們也是汙垢,應該被清掃一般,甚至還會被當成犯人,要求她們必須遵守禮儀。

人們的慣性思維認為女傭低人一等,因為她們匍匐在他人腳下打掃,用手一寸寸清理地板、馬桶、浴缸,而這個過程處在被別人藐視或有敵意的狀態下。

由於貧窮,整個社會對她們都抱有敵意,勞動力永遠都處於被動狀態。對於她們來說,貧窮就是一種緩刑,因為缺少活路而受罪。

人的思維方式在貧窮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改變呢?一般會造成短視,會很容易被稀缺資源佔據,失去判斷力和選擇權。他們在爭奪資源時,很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貧窮就像一塊沼澤地,死死限制住人們的雙腳,在沒有外力幫助下,是很難重新往上爬的,生活也就只剩下苦難。

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多魚在成為富翁之前也是拼命活著的,可不管他怎麼努力,還是不能擺脫貧窮的束縛。等他接受巨額資產後,隨便投資垃圾產業也會獲利。

不得不承認,有些富豪並不是因為自身格外努力,而是享有了其他人都接觸不到的資源,錢總是跟著有錢人走。

家庭對於個體發展至關重要

現在的富人說,應該取消對窮人的補貼和福利,強迫他們上進,因為他們否認階級壁壘的存在。

中國古代,在晉惠帝執政時期出現了為期一年的饑荒,大臣說百姓沒有糧食吃,晉惠帝卻十分疑惑:既然沒有粟米可以吃,為什麼不食用肉糜呢?

而美國在廢除黑奴之前,白人奴隸主喜歡推出黑人模範來刺激奴隸積極工作。奴隸主如果對誰不滿,便會譴責其工作不努力,對自己的家庭不負責任。

前者是因為傻,後者是因為壞,那些提出廢除窮人一切福利的人,是既傻又壞。

從小就富裕的人,往往會給富裕尋求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認為自己的財富都是靠努力獲得的。只有真正貧困的人才知道,好的家庭對一個人的發展有多麼重要。

世界首富巴菲特曾經說過: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擁有各方面優秀的條件。他所處的家庭環境非常好,因為家裡人總是討論著有趣的事情。

他認為父母充滿才智,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們讓他出生在很好的時間節點,送他去很好的學校就讀,就像是中了「卵巢彩票」一樣。

在中國,譴責窮人不努力的人,往往都是那些中產階級的人,他們成功從底層人民混到了中產階級,所以自信心爆棚,開始指責窮人不夠努力。

只需要一場變故,他們可能就會回到「解放前」,才會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很快地聚集起以前的財富,周圍也很難找到無私幫助自己的中產朋友。

貧窮不是源自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很好結合,窮人跟不上發展模式。我們不只要解決窮人問題,還要從各個方面帶領窮人脫貧致富。

如果你拿到一副壞牌,請努力讓自己活著;如果你拿到一副好牌,也請切勿嘲笑底層人民。

- The End -作者 | 胖迪兒參考資料:《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相關焦點

  • 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有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Coco年輕人口中的「社會性死亡」,可不是指在死後被人們所遺忘,而是「在公眾面前出醜,尷尬丟臉到生不如死,恨不得馬上找條地縫鑽進去,原地去世」。「社會性死亡」大賞上帝說,要有社會性死亡,於是就有了社會性死亡。如今的社會性死亡,並不是指在死後被人們所遺忘,而是指在公眾面前出醜,尷尬丟臉到生不如死,恨不得馬上找條地縫鑽進去,原地去世的狀態。
  •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耗盡力氣了
    關注我,我願成為你的一道光,伴你前行聽起來就有些悽美和遺憾,因為有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我們的成長未必會一帆風順,但總會經歷挫折,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同樣的事情,無論是無聊還是厭煩都是成長中的常態。我們中間有一些人,真的太難了,光是活著他們就耗盡力氣了,沒有閒心去思考其他的了。
  • 死很容易,但活著很難!堅韌地「活著」才是中國人的現實底色
    事實也確實如此,近代的中國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窮苦百姓,其實大多數人並不去思考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反而只是為了活著而苦苦掙扎。作家餘華在自己的小說《活著》中就描寫了一個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中國人。看餘華的小說,總覺得有些奇怪。在那些貧窮,困頓的人,總習慣給自己起名富貴!
  •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你可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你的身邊,很可能就有抑鬱症患者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每2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抑鬱症患者。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患病並及時就醫,抑鬱症導致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
  • 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你可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所以患病的人,幾乎都會伴隨著多多少少的自殘行為。他們因為痛苦不被理解而總是試圖「毀滅」自己。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每個人還不是都一樣。可是「大家都一樣」這句話,想想也有點太過於強詞奪理和霸道了。難道就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就要剝奪我們軟弱的能力、否定我們所受的那些苦難嗎?這樣的話也未免太憋屈了些。要知道,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
  • 《我的叔叔于勒》:貧窮是原罪,金錢才是資本主義社會萬能試金石
    短小精幹的文字裡,父母對於叔叔于勒的態度,因金錢的變化讓人不免嘆息。父母的表現在現在看來,並不難以接受,錯的未必是他們,錯的是這個社會,父母的表現只是這個生了病的社會下的唯一反映,貧窮才是原罪。二姐夫就像這樣的人,如果不是他發現于勒的來信,如果不是他想要通過娶個有錢女人來改變現狀,二姐能這麼順利地嫁出去嗎?母親發現自己的富翁夢破碎,火燒眉毛似的緊張,因為害怕被二姐夫發現娶的是一個窮光蛋的女兒,隱瞞事實的真相才促成了這樁用「金錢」買來的婚姻。現代社會,同樣如此,有多少人為了少奮鬥娶/嫁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呢?
  • 當貧窮是原罪,有錢真好
    有一些人,為了很好地生活下去,出賣靈魂或肉體。有的人只能憑自己一腔熱血去努力。而我也是芸芸眾生的一員。前幾天回家晚,天色太黑。趕回家的時候撞到了隔離柱上面。雖然很想大聲呼喊,可以孤身在外,哪裡有人來同情?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都很忙的。只能憑毅力咬牙回到了自己家中。
  • 心理學:廢掉一個人的,不是金錢,不是貧窮,而是這兩樣東西
    1每個人一生之中都有一些東西需要去爭取,不辜負那些期待你的人,去追尋一些有意義的事物,你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隨著一個人的成長,他所肩負的責任也就越來越多,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還不思悔改的話,就只能從原先的基礎上思維越來越匱乏,漸漸的沒入平庸的隊伍中。坦白說,毀掉他們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三樣東西。
  •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貧窮不是爭吵
    有人認為孩子成績最重要,其實不然,成績在感恩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為什麼有的人滿腹牢騷,一輩子都覺得別人欠他的,就是因為他沒有感恩的心,所以一生都沒混好。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不是災難,而是沒有培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貧窮可以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爭吵可以通過溝通理智思考得以緩解,而不懂感恩的那個孩子,永遠都學不會孝順體諒父母,他們肆無忌憚的索取,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這樣的孩子一生都不會讓別人幸福,自己更談不上幸福,這樣的孩子終將敗光父母的血汗錢,讓整個家庭敗落,再無興旺之日。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餘華的文字:餘華的文字是地裡長出來的,散發著一股土腥味的苦澀,我相信每個光著腳在黃土地上奔跑過的人,都能從餘華的文字裡,感受到野蠻而強勁的生命力。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餘華《活著》中的10句經典語錄!
  • 餘華以一個人濃縮整個時代:活著很難,可正因為難,才有意義
    餘華以一個人濃縮整個時代:活著很難,可正因為難,才有意義《活著》這本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讀過餘華的《活著》,才會感悟活著的真正含義
    之前只看了原著《活著》,近來偶然看了下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小說很簡單,一個叫福貴的男人少年紈絝,娶妻生子,中年接連遭遇不幸。家財因賭博敗光,被國民黨抓去上了戰場,幸而撿回一條命來,獨子因被抽乾血而死,女兒發了一場高燒後不會說話,妻子得了軟骨病。老來好不容易為女兒討了親事,啞女卻死於產後大出血,沒過多久他的妻子也隨女兒一併去了,剩下他和偏頭女婿一起養孩子,女婿又在工作時被水泥板砸扁,孫子長大了聽話懂事,但七歲時因飢餓貧窮吃多了豆子,撐死了。最終,只剩下福貴一人。
  • 李菁 | 限制你想像的並不是貧窮,而是思維方式
    限制一個人想像的絕不是貧窮,是你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當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勇敢地做自己,這個世界自然會供養你。這種思維模式確實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過一生,活成了別人的夢想。是的,有太多人猜測過,他是不是背後有經濟支柱,或者就是官二代、富二代?因為在多數人看來,如果不是一個富有的人,不可能去得了那麼多個國家旅行。事實是,他靠的不是幕後團隊,更不是自己的家庭,他靠的是自己。剛開始環球旅行那幾年,他用半年時間掙錢,掙夠了就坐上去國外的飛機,半年時間旅行。在路上,有過好幾次命懸一刻的經歷,比如被野生犀牛追趕、被激流衝走、乘坐飛機遭遇雷暴等。
  • 窮是原罪嗎?貧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窮變成了一種原罪。之前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語,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但細想一下。貧窮,真的可以限制自己的想像力。在許多人眼中,造成貧窮的原因無非就是懶惰,不想努力。最初對於即將開始的貧窮生活,她格外堅信: 「只要自己足夠優秀、足夠努力,人就能夠從底層爬出,不會像其他人那般永遠四腳朝天、永遠捉襟見肘。」她名叫芭芭拉·艾倫瑞克,是一個《時代周刊》的專欄作家,可謂是真正的社會精英。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死了容易,活著很難-餘華《活著》讀書筆記
    很多人都說餘華的《活著》這本書,看完一遍以後,絕對不能再看第二遍了。我原以為是這本書內容不好,不值得再讀一遍,直到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讀《活著》這本書,還是書友會的幾個群友推薦的。隨後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打開了這本書。
  • 看過《活著》才知道: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原來可以如此強大
    作者餘華對筆下的福貴甚至有些殘忍,而這種殘忍,對比福貴表現的平靜和忍受,傳遞給讀者的卻是內心深深的震撼。有人評論說,「現實中還有很多人像那個年代可以承受萬斤重壓力嗎?面對福貴的生存狀態,我想我會絕望。」可也是看過《活著》才知道: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遠比自己想像得要更強大。
  • 投稿文章:有些人,光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因為看了《活著》,便知道了餘華。在圖書館書架上瞟到了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便借來看了。看書名,我便猜測結局應該是悲劇吧,畢竟《活著》就是一個個血的代價。看完之後,卻是舒了一口氣,至少結局是好的,也算是溫情的。文中很多現實事件,都是用詼諧句子表達出來,讓人不經意間笑出聲,但過後又會陷入沉思當中,唏噓不已。
  • 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福貴覺著不管怎樣,父親的一百多畝地總不會被自己敗光,可是後來他還是被龍二設下的圈套敗光了所有家產。 福貴輸掉所有家產後,很害怕,曾想到去死,其實他沒真的想死,只是想著讓他爹給他還債有些怕了,福貴沒吃過苦,這時的他雖然輸掉了所有家當,但還不知道生活的苦難究竟有多苦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