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尷尬」,相信很多人都能腦補出生活裡很多尷尬時刻:在路上摔跤、被當眾表白、手機鈴聲突然響起、跟人撞衫、叫錯別人的名字blabla......尷尬就像如影隨形又出其不意閃現的幽靈,常常給人帶來煩惱。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尷尬」呢?哪些人容易感到尷尬?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對待它呢?
為什麼會產生「尷尬」?
1. 因感到被評估而尷尬
比如,在公開場合得到讚揚或批評,或者眾目睽睽之下突然號啕大哭……這些都是和「感到被評估」相關的尷尬感。在社會中,人們會根據一些社會準則、行為規範,以及社會文化對於每個角色身份的定位,對他人的言談舉止做出一些評價。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把這些準則和規範內化,形成一些想像中的觀眾。比如,當我們與他人擦身而過時,我們會把想像中的觀眾的眼光,投射到那些人身上,認為我們感受到的,就是這個人被他人的評價。
所以有時候我們總覺得他人在評價自己——「你這麼做,別人會認為你很笨。很多次,其實只是我們自己在評判自己。
我們也會因為感到「那些和我們有關係的人被評價了」而感到尷尬。例如,孩子為父母的行為感到尷尬,父母為孩子的行為感到尷尬,他們的愛人因為彼此的自我認同而感到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我總是忍不住評判自己,有時我們會因為別人的積極評價而感到尷尬。當別人讚美我們時,如果我們的心覺得我們不配得到這樣的讚揚,也會產生一種尷尬感。
2. 因自我暴露而感到尷尬
身體的暴露,如光的散步;情緒的暴露,如被要求在公共場合表達情感;私人物品的暴露,如果同事突然來找你麻煩。這些都屬於自我暴露的尷尬。
尷尬是人們壓抑內心自我暴露時的一種自我防衛。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內心渴望「秀」或「希望被理解」是不被超我(佛洛伊德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有三個層次),當「超我」代表著道德感,原始的衝動和欲望將受到抑制,取而代之的就會是一種尷尬感。
我們的超我並非生來就有。一開始,我們不懂得對與錯,也不知道什麼是道德。超我,我們首先形成是一個內化的觀點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首先肯定或否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逐漸形成了一種道德感。
3. 因他人的尷尬而尷尬——共情尷尬
如果他人正處於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尷尬」的情境中,或者當我們知道別人的隱私時,隱私會讓我們感到尷尬,這時,我們會「感覺」對方的尷尬。因此,這種尷尬也被稱為「移情尷尬」,這是我們能感受到的尷尬。例如,,傾聽沉重的朗誦,看到別人在公共場合出現或表現出他們的愛,而感到尷尬,都屬於這一類。
4. 尷尬是一種有防禦性的超級情感
尷尬,還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具有自我防禦意義的超級情感。當我們經歷其他更害怕自己的情緒時(例如自卑、羞愧或內疚),尷尬似乎是防禦性的選擇(我們用尷尬來取代更可怕的情緒)。幫助我們偽裝自己和他人,壓抑恐懼的情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尷尬是消極的,如焦慮、羞愧和內疚,導致人們尷尬的原因歸結如下:
1、生理原因。科學家已經證明,化學障礙被稱為「5 -羥色胺在體內引起的恐懼,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
2、心理原因。一般的自尊心強,害怕被別人拒絕,或對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常常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擔心自己不能大方自然地和人交往;
3、家庭原因。從小壓抑下來的,或者父母不教他們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遷過於頻繁;
4、社會原因。社會環境本身是相當惡劣的,大多數人遇到挫折,思維方式有限,這是「自我,自我認識不足,自我和超我」,外加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危機處理能力。
有一女士曾談起,和爺爺、婆婆、丈夫、孩子和家人一起在客廳看電視,當我突然看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場景,比如親密關係,大人物陷入這種情況是非常不自然的,她再也不會獨自一人看電視了,這麼尷尬的鏡頭我會回來的,如果你在擁擠的電梯裡放一個安靜的屁,不好意思也不好意思說:我放了它,還用一個自信的微笑來解決它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個「尷尬」的時刻,什麼尷尬的群體和尷尬的癌症現在在網際網路上飄揚?,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必須正確地評價自己,不要考慮別人如何評價我們,相信我們自己,發掘自身的優勢,一定能自如應對尷尬的處境。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