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學#
和別人偶然相似的經歷,想必每個人都有不少。
遇到一個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彼此都認為這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好感,想去親近。看到小夥伴和自己用了同款手機,我們往往不會放在心上,覺得根本無所謂。唯獨在撞衫這件事上,每個人都表現得特別不能忍,幾欲抓狂。
不論男女,大家似乎都在「撞衫讓人尷尬」這件事上達成了共識,更難受的是,自己不僅撞了衫,還在顏值上敗給了對手。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對撞手機、撞生日、撞包包等都表現得比較無感,為什麼一輪到衣服就尷尬的不行了呢?
01身份信號理論
撞衫(音譯自:Dress same)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人或以上在同樣的場合穿了款式相近或一模一樣的服裝,早期多流行於明星、大腕兒之中,如今被普通消費者所代表的時尚潮流廣泛使用。心理學家通過分析人的個性以及尷尬情緒的成因,用身份信號理論給出了準確地解釋。
這一理論認為,在社會活動中,人們傾向於使用物質產品來構築自己的社會形象和身份,藉此完成個性的表達,滿足彰顯自身獨特性的需求。具體到實際,不同的物品可以給人的內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主要可以分為身份表徵物和非身份表徵物。研究顯示,人們更強調使用身份表徵物來凸顯自身的獨特性,並且潛意識中會主動避免此類物品與他人的高度相似。
巧合的是,心理學上始終把人的衣著看成是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延伸,個體的衣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於是,衣服自然而然就成了身份表徵的重要載體。一旦撞衫後,大腦就會覺得「我是不是不再獨一無二了?」,繼而滋生出一種個性受到威脅的感覺,引發尷尬。
02尷尬情緒的誕生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尷尬,在別人看來就是稀疏平常的一件小事。
心理學觀點認為,尷尬是一種高度主觀的情緒,源於群體自我意識的激發、自身傳遞的信息遭到否定或威脅、開始更加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等多種因素,比如男人在商場裡挑選女性內衣、自己篤定的答案被人打臉是錯的、結帳時突然發現餘額不夠等等。
和人撞衫後,自身獨特性被對方所威脅,此時我們的群體自我意識會激發,請仔細回想一下,你的內心是不是會產生一種覺得自己不夠特別的失落感,感覺別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倆身上,還不斷對你們的顏值指指點點呢?覺得尷尬到不行對吧,其實大部分人對此只是一笑置之,更不會有所針對地評頭論足。
除此以外,撞衫引發的尷尬情緒還會帶來一個有趣的負面行為效應——一瞬間過後,我們對這件衣服就不愛了,它在我們心中的價值會大不如前,且遠遠低於當初購置時的心理預期。哪怕捐贈、轉手或者丟棄,大多數人更傾向於處置,而非穿上再來一次。
參考資料:《認知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