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論:避免「一刀切」式培訓,把培訓還給教師
暑期已近尾聲,各地上一學年的教師集中培訓也將告一段落。但是,教師多是在行政壓力的驅使下「一刀切」地「被培訓」,培訓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們應當跳出固有觀念的「深井」,放手把培訓還給教師。
培訓其實離教師很近。譬如,教師身邊的手機就是全天候的培訓工具,網絡上豐富的名師教學實錄、課堂視頻等,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並內化為自己的教學內容。
地方培訓主管部門首先要大開「腦洞」,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不再「按住牛頭強飲水」,過度地講究形式,強求儀式感;如果強迫教師集中聽講,即使管住了他們的人,也管不住他們的心。
其次,要轉變培訓理念。教、研、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育教學本身就是教師的自主培訓。培訓部門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傾聽教師心聲,重視培訓課程的開發,不斷提升資源內涵,鼓勵教師放開手腳自主培訓。
再次,要大幅提高教師自主培訓的學分。學分是教師培訓管理的抓手,雖然也給校本培訓和教師自主培訓賦予了學分,但佔比很低,而學分的「大頭」都給了培訓部門組織的培訓,為了職稱評聘和年度考核等需要的學分,教師只能「被培訓」。因此,培訓部門應調轉「船頭」,大幅提高教師自主培訓的學分,並把學分放權給學校,為自主培訓的教師賦予相應的學分,促進教師自主培訓落地。
其實,在校本培訓時,不少教師已經在協助其他教師上課、評課、改課,成了培訓「土專家」。據此,培訓部門可實施「教師免訓資格認定製度」,通過及時考核和認證,讓這些「土專家」優先享受「免培訓」待遇,不再受「一刀切」的培訓束縛。如此,既能改變當下「一刀切」的培訓窘境,又能掃清教師自主培訓障礙;既尊重了教師素養的差異性,又促進了教師培訓個性化,更能助推優秀教師脫穎而出。
此外,學校應引導教師把破除「題海戰術」、提高課堂效率等作為自主培訓「靶向」,鼓勵教師獨立思考,敢於批判、質疑,堅持不懈地磨課、磨題,組織說課、上課、評課和命題競賽等,樂於碰撞思想,積極分享智慧,促進共同發展。
最後,學校要給弱勢教師搭建平臺,在上課、評課、主持沙龍和論壇活動中倒逼他們去想、去說、去做、去寫,為教師自主培訓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作者:周建國,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