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眼下正是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集中開設期。有基層教師通過媒體反映,雖然現在繼續教育培訓通過網上視頻課的形式進行,但「內容極其乏味」,與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相關度不高,「根本無法吸引教師」,因為要計入個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師們又不得不「學習」。為了「不浪費時間」,只好在手機上打開「無人聽模式」刷課,有的教師則乾脆花錢請人刷課。
上述教師在線培訓情況,在基層早已存在多年,並無多大「新意」。遺憾的是,儘管教師們多次反映,這種培訓模式仍被堅持沿用。一些教育部門將其作為重要的基層教師培訓工作,並將教師上網課時間作為考核教師學習態度、專業能力的依據。這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除浪費資源與精力製造培訓政績外,對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並無太大的實際意義。
教師開著培訓視頻自己做家務、瀏覽其他頁面或者乾脆請人刷課,這是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一方面,不少教師認為很多網絡培訓課程根本沒有提升專業能力的作用,是上級部門想要教師學的「高大上」內容,而非教師自己想學的內容,培訓內容很不接地氣,因此,不願意花時間看視頻。另一方面,雖然教師不願意學,但是由於有參加培訓的學時要求,教師們也不得不學,應對的辦法就是刷課。
對此,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並沒有真正反思培訓內容安排是否科學、合理,切中教師需求,而是片面地認為,問題出在教師缺乏接受培訓、拓寬視野、提升能力的自覺性上,因此把功夫下在「打卡」、考核上。然而,由於一些地方教育部門也不敢直面嚴肅考核可能出現大面積不及格的「尷尬局面」,於是要麼考題特別簡單,要麼實行開卷考試。
要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確實有必要對教師進行繼續教育,不斷更新其知識結構,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但是,培訓不能變為走過場。當下,各地的教師培訓搞得轟轟烈烈,營造出重視教師培訓的氛圍。但是,脫離一線教師實際需求的培訓,很容易陷入形式主義困境,成為教師新的負擔,甚至走到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反面。
除在線視頻培訓外,各地還會組織教師進行線下培訓,包括跨省外出培訓。本來,跨省學習、考察對開闊教師視野是很有益處的,然而,有不少為期一周的跨省培訓,大部分時間都安排在培訓課堂上進行,最多只有半天或者一天時間考察學校,以致有老師們提出「這和在本地培訓有何差別」的疑問。
一些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教師,第一次到大城市,去的時候很興奮,告訴學生們終於可以去看一些地標性建築和文化館所。然而到達目的地之後,組織培訓者明確要求必須全部上課,而不安排考察環節。這貌似使培訓變得很純粹,然而這樣的培訓非但對教師沒有吸引力,而且也沒有什麼效果。對於鄉村教師來說,去看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名勝古蹟,可能比在課堂上接受各種乾巴巴的培訓對他們豐富課堂教學更有幫助。
對教師的培訓,必須基於實效進行設計和管理。首先,要進行充分調研,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用一些時髦的概念來包裝課程,教師培訓也屬於教育事務,因此繼續教育培訓內容應該由教師委員會進行設計。其次,培訓管理要避免「一刀切」,實行一校一策,把培訓經費用到刀刃上。而至於什麼是「刀刃」,需要視教師的不同情況而定。追求培訓的課堂教學形式,把活動教學、參觀考察認定為拿著培訓經費進行遊玩,這是對培訓的狹隘認知。在豐富教師培訓形式、提升對培訓的管理能力上,相關部門還有不小的改進空間。(作者:熊丙奇,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