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表太多,很多老師不願填,嫌麻煩。」一位校長在收到記者的教師心理亞健康問卷後如是說。一句話透露了部分教師淪為「表哥」「表姐」,以至「談表色變」的現實。這背後折射的是形式主義之弊。
形式主義,本是官場上的一股歪風,近些年卻在校園「蔚然成風」。2019年10月,湘西女教師李田田在其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群正在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抨擊學校教育的形式主義,引發社會關注和不少教師同感。
一位網名為「疏桐」的網友在李田田8月3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下留言:「我也是鄉村教師,我曾經也在網上針砭時弊地指出農村教育的種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呼籲回歸到純樸的教學中來,但沒過多久,縣教育局領導、學區校長等一干人把我叫到小黑屋嚴肅地批評了我……接下來給我小鞋穿,最後我辭職了……」
2018年,陝西漢中一中學教師的辭職信在網上熱傳。這位時年54歲、教齡32年的老師在信中自述的第一個辭職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領域,逼迫人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費生命。」
通過調研,記者發現,教師之累往往不在教書育人的主業上,而源於各種形式主義。
「留痕」管理,難以招架
「形式主義加重了老師負擔,但又不得不做……上面也沒有辦法,要留痕跡,免責。這個痕跡就是龐大的、方方面面的資料和記錄。」湖北武漢一中學老師說。
校園裡的「留痕」管理俯拾即是。在常規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不少工作過程被要求形成文字或者拍照片、錄視頻。例如:有學校要求教師的教案不準列印,必須手寫,還不時突擊檢查;有學校要求教師的改作業情況、留作業記錄、考試記錄等工作都要通過「美篇」進行反饋;有學校要求教師家訪要做到訪前有方案、訪中有記錄,文字、視頻缺一不可,訪後還要有反思,並覆蓋全體學生。
在教研進修中,一些線上線下培訓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切實際、不「走心」,最終變成教師「成長的煩惱」。近期就有教師反映,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線上培訓,以視頻授課方式「滿堂灌」,內容乏味、與教師實際工作相關度不高,但因為要計入個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師不得不學習,不少教師只好以「無人聽模式」湊學時,或者乾脆花錢請人刷課。有時培訓過後,教師們還要做題、寫心得體會、再交流討論。此外,還有學校組織教師做某些書籍的摘抄和讀書筆記撰寫,並對書寫的工整程度、寫多少頁有詳細的要求。「為了應付檢查,教師們只能一個勁兒地抄,甚至抄都抄不過來。」
及至校園疫情防控,從疫情開始直到現在,每日督促家長在App上給孩子報體溫、打卡仍是許多班主任的「保留節目」。一位教師稱,復學後,有很多表格要填:體溫表、請假表、安全到家表等。學校的各項防疫工作都要求有記錄、有照片,有的還要求有錄像。
「婆婆」太多,不堪重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人比喻,學校要面對的「婆婆」很多:教育、衛生、食藥、環保、消防、公安……學校則被視為聽話的「小媳婦」,成了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的工具。
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各種檢查、考評、競賽、評估以及「進校園」活動等,讓學校應接不暇。其中不少任務、活動都要求有方案、有總結,還需要有過程印證材料做支撐。層層施壓之下,教師只能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硬著頭皮、撐著眼皮,炮製各種真實或不真實、有用或無用的材料」,正常的教育教學受到嚴重影響和幹擾。
山東臨沂一農村學校的林老師說,為應付上級檢查,學校會抽調很多老師填表格、整材料,「100多個檔案盒,每個檔案盒都要充實很多材料」。老師們自嘲上課都成「帶業」,即「捎帶的活兒」了。
山東另一位教師說道:「現在似乎政府各部門都把視線轉到學校,一些平臺註冊或者檢查材料的任務就壓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身上,讓轉達給家長。這些事情繁多,導致教師無奈、家長反感。」
廣東佛山一小學教師稱,相比本職工作,來自「瑣事」的壓力更大。如防溺水宣傳,除了開主題班會,還要進行視頻學習,學生和家長看完視頻,要反饋、接龍,教師要統計表格,催促沒看完的人完成……「期末大概會在複習的同時佔用一半時間完成這些任務,有時遇到節假日,這些額外的工作也會非常多。」
江蘇泰州一中學教師表示,自己不光有教學任務,還要擔負很多行政工作、政治任務,經常要填表格、報數據、建檔案、做臺帳……「非常耗時間,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壓力非常大,有時候就覺得很焦躁。」
隨意攤派,疲於應對
「老師還得走訪扶貧,我身上就有五戶貧困戶,得時常與他們聯繫。這不,本周末老師們又要下隊走訪,算老百姓收入,搜集整理信息,填寫各種資料。有幾次,檢查應急,我們老師不得不停課去政府加班,讓教室空堂。」李田田和同事們的經歷並非個別現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一些形式大於目的的扶貧工作成了壓在許多農村教師身上的一座大山。
上文提到的林老師所在的學校近幾年就負責了2個村的扶貧工作。林老師稱,學校30多位教師有10多位被分派了扶貧任務。教師們要在課後、休息日甚至佔用上課時間走訪貧困戶、到鄉鎮扶貧辦開會等,有時還要自費買一些東西向貧困戶表示慰問。
媒體和一線教師曾披露,一些地方隨意向學校攤派扶貧任務,教師疲於應對。如直接抽調教師,硬性要求每個教師承擔若干個家庭的扶貧工作,讓教師下鄉走村、填表核對,甚至規定走訪頻次等。
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上,一位網友於4月18日向當地省委書記留言,題為《扶貧形式主義,任務壓力大》,留言寫道「:我是一名一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空閒時間還要去村裡扶貧,作為一名外縣特崗工作人員,只知道學校到鎮上的路線,每次下鄉都要挨家挨戶地詢問……自從扶貧任務開始,我的扶貧對象換了五六次,脫貧了,政府給分新的扶貧對象,而且每次扶貧任務都是形式主義,都是拍合照,拍照片……」
脫貧攻堅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教師參與扶貧本無可厚非,但隨意攤派扶貧任務或者抽調教師參與扶貧,首先擠佔了教師大量時間、精力,加重了教師不必要的負擔;其次,教師扶貧,應參與對口的教育扶貧,如統計貧困家庭輟學兒童,對貧困家庭孩子做好家訪、輔導,為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送教,等等;最後,三尺講臺才是教師最好的扶貧場所,教師扶貧的價值在於發揮教育作用,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填表式扶貧」「拍照式扶貧」讓教師脫離了教書育人主業,又起不到實質性作用,實為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教學再累還有成就感。搞形式主義造假除了累還是累,除了煩還是煩。」形式主義讓廣大教師既苦不堪言又苦不敢言,給教師帶來巨大的緊張感和壓力感,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滋生教師職業倦怠。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教師麻木於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養成了敷衍和應付的不良習慣,消解了學習精神和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育最怕折騰和打擾。形式主義作風在校園肆意橫行,對教師、學生、學校教育乃至國家教育事業,都有極深的危害。這股邪氣歪風必須剎住。2019年底,中央專門發文要求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要維護教師權益,減輕教師的負擔,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各種和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不能動輒讓學校停課出人、出場地辦活動。
減負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好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層形式主義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頑固性,給教師減負,絕非一時之功。有教師提到,上級布置的一些任務,出發點也許是好的,教師們抱怨的不是做與不做,而是重形式輕實效的做法。如能真正讓教師投入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們很樂意,也肯吃苦。教師減負落到實處,首先要卸掉教師身心所承受的形式主義重負,給教師留出一片不受幹擾的空間,讓教師聚焦主陣地,潛心教書、靜心育人、舒心樂業。
連結:
針對形式主義問題,近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各省份年內將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截至目前,全國多地已經公布「減負清單」。(詳情請點擊藍色字體)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9月刊第一期,原標題《套上「形式」枷鎖,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作者 | 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