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形式主義,讓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2020-09-15 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



「現在表太多,很多老師不願填,嫌麻煩。」一位校長在收到記者的教師心理亞健康問卷後如是說。一句話透露了部分教師淪為「表哥」「表姐」,以至「談表色變」的現實。這背後折射的是形式主義之弊。


形式主義,本是官場上的一股歪風,近些年卻在校園「蔚然成風」。2019年10月,湘西女教師李田田在其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群正在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抨擊學校教育的形式主義,引發社會關注和不少教師同感。


一位網名為「疏桐」的網友在李田田8月3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下留言:「我也是鄉村教師,我曾經也在網上針砭時弊地指出農村教育的種種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呼籲回歸到純樸的教學中來,但沒過多久,縣教育局領導、學區校長等一干人把我叫到小黑屋嚴肅地批評了我……接下來給我小鞋穿,最後我辭職了……」


2018年,陝西漢中一中學教師的辭職信在網上熱傳。這位時年54歲、教齡32年的老師在信中自述的第一個辭職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領域,逼迫人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費生命。」


通過調研,記者發現,教師之累往往不在教書育人的主業上,而源於各種形式主義。



「留痕」管理,難以招架


「形式主義加重了老師負擔,但又不得不做……上面也沒有辦法,要留痕跡,免責。這個痕跡就是龐大的、方方面面的資料和記錄。」湖北武漢一中學老師說。


校園裡的「留痕」管理俯拾即是。在常規教育教學中,教師的不少工作過程被要求形成文字或者拍照片、錄視頻。例如:有學校要求教師的教案不準列印,必須手寫,還不時突擊檢查;有學校要求教師的改作業情況、留作業記錄、考試記錄等工作都要通過「美篇」進行反饋;有學校要求教師家訪要做到訪前有方案、訪中有記錄,文字、視頻缺一不可,訪後還要有反思,並覆蓋全體學生。


在教研進修中,一些線上線下培訓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切實際、不「走心」,最終變成教師「成長的煩惱」。近期就有教師反映,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線上培訓,以視頻授課方式「滿堂灌」,內容乏味、與教師實際工作相關度不高,但因為要計入個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師不得不學習,不少教師只好以「無人聽模式」湊學時,或者乾脆花錢請人刷課。有時培訓過後,教師們還要做題、寫心得體會、再交流討論。此外,還有學校組織教師做某些書籍的摘抄和讀書筆記撰寫,並對書寫的工整程度、寫多少頁有詳細的要求。「為了應付檢查,教師們只能一個勁兒地抄,甚至抄都抄不過來。」


及至校園疫情防控,從疫情開始直到現在,每日督促家長在App上給孩子報體溫、打卡仍是許多班主任的「保留節目」。一位教師稱,復學後,有很多表格要填:體溫表、請假表、安全到家表等。學校的各項防疫工作都要求有記錄、有照片,有的還要求有錄像。



「婆婆」太多,不堪重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有人比喻,學校要面對的「婆婆」很多:教育、衛生、食藥、環保、消防、公安……學校則被視為聽話的「小媳婦」,成了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的工具。


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各種檢查、考評、競賽、評估以及「進校園」活動等,讓學校應接不暇。其中不少任務、活動都要求有方案、有總結,還需要有過程印證材料做支撐。層層施壓之下,教師只能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硬著頭皮、撐著眼皮,炮製各種真實或不真實、有用或無用的材料」,正常的教育教學受到嚴重影響和幹擾。


山東臨沂一農村學校的林老師說,為應付上級檢查,學校會抽調很多老師填表格、整材料,「100多個檔案盒,每個檔案盒都要充實很多材料」。老師們自嘲上課都成「帶業」,即「捎帶的活兒」了。


山東另一位教師說道:「現在似乎政府各部門都把視線轉到學校,一些平臺註冊或者檢查材料的任務就壓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身上,讓轉達給家長。這些事情繁多,導致教師無奈、家長反感。」


廣東佛山一小學教師稱,相比本職工作,來自「瑣事」的壓力更大。如防溺水宣傳,除了開主題班會,還要進行視頻學習,學生和家長看完視頻,要反饋、接龍,教師要統計表格,催促沒看完的人完成……「期末大概會在複習的同時佔用一半時間完成這些任務,有時遇到節假日,這些額外的工作也會非常多。」


江蘇泰州一中學教師表示,自己不光有教學任務,還要擔負很多行政工作、政治任務,經常要填表格、報數據、建檔案、做臺帳……「非常耗時間,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壓力非常大,有時候就覺得很焦躁。」



隨意攤派,疲於應對


「老師還得走訪扶貧,我身上就有五戶貧困戶,得時常與他們聯繫。這不,本周末老師們又要下隊走訪,算老百姓收入,搜集整理信息,填寫各種資料。有幾次,檢查應急,我們老師不得不停課去政府加班,讓教室空堂。」李田田和同事們的經歷並非個別現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一些形式大於目的的扶貧工作成了壓在許多農村教師身上的一座大山。


上文提到的林老師所在的學校近幾年就負責了2個村的扶貧工作。林老師稱,學校30多位教師有10多位被分派了扶貧任務。教師們要在課後、休息日甚至佔用上課時間走訪貧困戶、到鄉鎮扶貧辦開會等,有時還要自費買一些東西向貧困戶表示慰問。


媒體和一線教師曾披露,一些地方隨意向學校攤派扶貧任務,教師疲於應對。如直接抽調教師,硬性要求每個教師承擔若干個家庭的扶貧工作,讓教師下鄉走村、填表核對,甚至規定走訪頻次等。


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上,一位網友於4月18日向當地省委書記留言,題為《扶貧形式主義,任務壓力大》,留言寫道「:我是一名一線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空閒時間還要去村裡扶貧,作為一名外縣特崗工作人員,只知道學校到鎮上的路線,每次下鄉都要挨家挨戶地詢問……自從扶貧任務開始,我的扶貧對象換了五六次,脫貧了,政府給分新的扶貧對象,而且每次扶貧任務都是形式主義,都是拍合照,拍照片……」



脫貧攻堅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教師參與扶貧本無可厚非,但隨意攤派扶貧任務或者抽調教師參與扶貧,首先擠佔了教師大量時間、精力,加重了教師不必要的負擔;其次,教師扶貧,應參與對口的教育扶貧,如統計貧困家庭輟學兒童,對貧困家庭孩子做好家訪、輔導,為偏遠貧困地區的學校送教,等等;最後,三尺講臺才是教師最好的扶貧場所,教師扶貧的價值在於發揮教育作用,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填表式扶貧」「拍照式扶貧」讓教師脫離了教書育人主業,又起不到實質性作用,實為捨本逐末、得不償失。


「教學再累還有成就感。搞形式主義造假除了累還是累,除了煩還是煩。」形式主義讓廣大教師既苦不堪言又苦不敢言,給教師帶來巨大的緊張感和壓力感,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滋生教師職業倦怠。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教師麻木於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養成了敷衍和應付的不良習慣,消解了學習精神和能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育最怕折騰和打擾。形式主義作風在校園肆意橫行,對教師、學生、學校教育乃至國家教育事業,都有極深的危害。這股邪氣歪風必須剎住。2019年底,中央專門發文要求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要維護教師權益,減輕教師的負擔,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各種和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不能動輒讓學校停課出人、出場地辦活動。


減負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好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層形式主義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頑固性,給教師減負,絕非一時之功。有教師提到,上級布置的一些任務,出發點也許是好的,教師們抱怨的不是做與不做,而是重形式輕實效的做法。如能真正讓教師投入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們很樂意,也肯吃苦。教師減負落到實處,首先要卸掉教師身心所承受的形式主義重負,給教師留出一片不受幹擾的空間,讓教師聚焦主陣地,潛心教書、靜心育人、舒心樂業。


連結:

針對形式主義問題,近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各省份年內將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截至目前,全國多地已經公布「減負清單」。(詳情請點擊藍色字體)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9月刊第一期,原標題《套上「形式」枷鎖,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作者 | 周麗


相關焦點

  • 教育中的形式主義,讓教師「除了累還是累」!
    這位時年54歲、教齡32年的老師在信中自述的第一個辭職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領域,逼迫人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費生命。」 通過調研,記者發現,教師之累往往不在教書育人的主業上,而源於各種形式主義。
  • 學生累、教師累、家長累的真相
    身為一線教師,從教數年,我心疼自己的學生,也關注其他學生;我體諒自己學生的家長,也理解眾多的學生家長。有好心人勸我獨善其身、順其自然即可。可是從教近十年,從一年級幾乎教到九年級。每天從早自習、午自習至晚自習地陪伴著學生,觀察著學生的一舉一動,體會著孩子們生活、學習的所有感受。我忍不住,我不忍心,有些話我不吐不快。我還想努力努力再努力,只為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更科學的管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 【教育吶喊】河南42歲鄉村教師餘光輝因公殉職:折騰和被折騰,還要累倒多少教師?
    他真的太累了……教師為什麼這麼累?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有效勞動,應該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二是無效勞動,做了沒有用卻又不能不做的工作。在有效勞動和無效勞動中穿梭,體驗著折騰和被折騰,以下八點,相信每位老師都能感同身受。
  • 英國的教育水平怎麼樣?高考累還是學IB累?
    孩子出國讀書所學習的課程與國內的課程是不一樣的,包括升學所需要考察的內容也與國內的高考有很大的出入,但無論是IB課程還是高考課程,都需要孩子儘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在這條十字路口上猶豫的家長們和孩子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1高考累還是學IB累?
  • 身為教師的你,工作累嗎?
    我教小學,是英語教師。今天下午第三節課我在辦公室裡改作業。下課以後,同班的數學老師下課回來,跟我大倒苦水。說今天班上有哪位同學的表現很糟糕。說了一些學生的名字和上課時的表現。最後總結出了一句,上午的第三節課,課堂效果真的是太差了。我說你一個星期上了一節第三節課,我的課,除了今天,全都在第三節。
  • 河南42歲鄉村教師餘光輝因公殉職:折騰和被折騰,還要累倒多少教師?
    教師做班主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學;一方面是工作的內容無邊無際;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培訓。所以,教師工作第一累:做班主任。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以外,很多部門都將學校納入各自業務管轄的範圍,要求開展各種活動、進行檢查評比、報送相關材料。
  • 一線教師:形式主義聽課調研,不要也罷
    一線教師:形式主義聽課調研,不要也罷每個學期,區教研員都會到學校例行檢查,主要是進課堂聽課,聽一節課評個「優」、「良」,和上課老師聊幾句,然後再向校領導匯報真實、具體的教研情況,算是完事,用時4節課。這樣的例行公事,一個學期至少一次,有時候,可能兩次,美其名曰:某校教育教學情況專門調研,目的是重視。
  • 教師工作到底累不累
    在一般人眼中,教師一天只有一兩節課,然後批改點作業就完事了,那麼教師的工作到底有哪些呢?經過深入了解,下面是我對教師工作的幾點描述,如果你想要從事教師行業,那麼你看看,這是否是你理想中的教師工作。第一、教學任務。
  • 【話教師】又一位男教師猝死在辦公室,有一種病,叫「教師累」!
    教師中健康佔10%,亞健康佔70%,病態佔20%,並且教師的健康狀況呈逐年下降趨勢。 填表、考評、比賽、評估、扶貧、學生管理、課題論文、各種比賽、各種會議、各種培訓、教學任務等各種各樣的事務難免讓人目不暇接。
  • 當今社會是男生累還是女生累?
    我們女隊他們的論點是現代社會男人更累。男隊是女人更累。我們首先有請我們女隊的一辯。復旦(女方):我方的觀點是現代社會男人更累,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中非常明顯,社會的期許對於男性和女性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女性在很多時候會要求男生買車、買房,提供給自己一個比較好的生活和經濟的保障。
  • 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不能搞形式主義
    來源:光明日報眼下正是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集中開設期。有基層教師通過媒體反映,雖然現在繼續教育培訓通過網上視頻課的形式進行,但「內容極其乏味」,與中小學教師實際工作相關度不高,「根本無法吸引教師」,因為要計入個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師們又不得不「學習」。為了「不浪費時間」,只好在手機上打開「無人聽模式」刷課,有的教師則乾脆花錢請人刷課。
  • 累,主要是心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影響很大、很重要的工作崗位,在學校中卻很少有教師願意做。這種現象無論是在城市或者農村,幾乎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學校在安排班主任時,需要靠行政命令來進行。更有甚者,有的學校竟然採取「輪流當班主任」的方法開展工作。「累,主要是心累」,在「心累」的過程中,班主任工作也就很難顯示出它應有的魅力了。
  • 兩個孩子的媽媽:還是自己帶娃好,除了身體累點,最起碼心不累
    文|秘籍君自從二胎政策放開後,有關孩子到底該由奶奶帶,還是姥姥帶的話題就從來沒消停過。不少人表示:一個人24小時全天候待機帶孩子,實在是太辛苦。這時候,只要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啥都別挑剔。但當我在媽媽群裡羨慕那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寶媽們時,有位寶媽發出無奈的表情「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覺得還是自己帶好,除了體力上累點,但起碼心不累」。寶媽說,家裡老大今年上一年級,老二還不滿一歲。她幾乎每天晚上十二點多才睡覺,半夜還得醒過來給老二餵夜奶,一天最多也就睡六個小時。第二天早上六點就得起床給老大做早飯,然後趁老二還沒有睡醒,趕緊把老大送到學校。
  • 學生累!家長累!老師累
    孩子說:小學我們學唱歌跳舞繪畫,學古箏鋼琴二胡,學書法武術跆拳道,學奧數珠算英語;初中我們拜拜了手機電腦電視機,永別了公園商場遊樂場,只剩下早讀夜讀晚自習;高中我們放棄了暑假,貢獻了寒假,犧牲了周末,佔用了課餘,生活只有一模二模加三模,人生二十載,除了學習我們沒有其它……累!累死寶寶了!
  • 為什麼大學比想像中更「累」?高中是身累,大學是心累
    文/教育潤無聲 「考上大學就輕鬆啦!」,這句話在曾經是一種普遍的認知,但上了大學以後,你真的覺得大學很輕鬆嗎?客觀來講,大學和高中一樣累,只是累法不同,高中是身累,而大學是心累,心累才是真正的累。
  • 國內累還是留學累?其實不開心才最累
    大學既提供教育也提供生活,希望同學們在這忙忙碌碌的四年之中,除了應付繁重的學習生活以外,也能找到讓你真正快樂的事情。不僅僅是正在萊斯學習的學生容易脫單,已經畢業的校友中結婚的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萊斯校友間的結婚率高達70%,有些人甚至在校園的時候從來沒約會過,這就是「米飯大學」愛神附體一般的魔力。
  • 你現在到底是「身累」還是「心累」
    在上一篇文章中講過「微笑抑鬱」,看過的人應該還有印象吧,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你到底是身累還是心累呢?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奔波勞碌,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是容易的,當你感到忙,覺得累的時候,一是因為價值的迷失,二是因為過多的欲望。其實真正的忙不是身忙,而是心忙,真正的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我們記憶的東西,也有一些必須要放棄的東西。
  • 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
    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教育時評:需切實減輕教師的形式主義負擔其中明確,不得硬性要求中小學教師關注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微信公眾號或通過網絡投票、點讚、答題、知識競賽、推廣宣傳等方式開展與教育無關的活動。嚴格限制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會議和發文數量,不得在工作群、政務APP上濫發通知、隨意安排工作任務,不得要求教師隨時回復工作群信息。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手機裡被要求裝滿了各種與教育教學無關的軟體,還被要求刷題、積分以及關注各種公眾號。
  • 教師的「累」,是因對學生的愛,「輕量化教學」能讓老師減輕負擔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這個行業競爭激烈,使得教師在工作上就會力不從心,俗話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這樣的環境下,特別容易累。我們就來深挖一下教師為什麼會「累」:教師的累主要集中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心累,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 老師教書,卻很累,為什麼?老師:不止工作累,這三種壓力太大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以前,大多數父母總是會讓自己的兒女去選擇當老師,因為當老師輕鬆,還能拿退休工資,即使是自己不想去當老師,在父母的勸說下也會選擇去當。但是,現在的老師真不好當,老師們都感慨,這個職業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