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伴隨著寒邪席捲大地,近期非常多家長跟我反映,孩子又又又又開始咳嗽了!最讓家長煩惱的是,分明能聽到孩子咳嗽時喉嚨裡的痰音,但小孩子卻不知道如何把痰咳出來,家長想幫助排痰,卻束手無策……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正確給孩子排痰。
在臨床上常見的排痰方式主要有兩大類,物理排痰和藥物排痰。
物理排痰包括震動排痰、吸痰等方式,主要是通過器械,以推擠、震顫或者負壓吸引等技術手段,將痰液排出體外。
藥物排痰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我們熟知的「霧化吸入」,通過霧化裝置,將具有稀釋痰液作用的藥液分散成霧狀後噴出,經口鼻吸入後與痰液直接接觸,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不論是震動排痰、吸痰還是霧化,都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尤其是吸痰屬於侵入性操作,需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霧化時也需要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出現嗆咳、憋悶、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
痰,在中醫歸類於「痰飲」的範疇。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津液停留而為飲,飲凝成痰。痰的生成,和脾、肺、腎三髒的運作息息相關。脾主水溼津液的運化;肺主通調水道,影響津液的輸布;腎為主水之髒。當人體外感或內傷等種種原因,導致肺脾腎三髒的輸布和排洩異常時,痰就生成了。
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咳嗽,除了要將痰液排出,更要注重對三髒的調理,這樣才會使津液輸布通暢、排痰更有效果。
不同類型的咳嗽,孩子出現的痰液會有所不同,我們逐一分析:
①風熱:
特點——痰稠黃或黏稠不爽、不易咯出
熱邪性燔灼,耗傷津液。風熱之邪經口鼻沿肺經入裡,使得痰液焦灼,因此表現為黃稠,難咳出。因此,在處理時,需要加強疏風清熱。
②風寒:
特點——痰稀色白清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脾胃運化失職,陽氣的溫煦功能受損,因此水溼泛濫,痰液清稀。此時,應加強疏風散寒,必要時還需要溫中健脾。
③痰熱:
特點——痰量多,色黃而稠,甚至痰中帶血
熱邪聚集在肺臟,此時的熱邪多為裡熱,其熱性較前面講的風熱入侵的重的多。熱性上炎,肺氣的宣降、輸布津液功能失調較重,因此水溼停留多,受熱邪焦灼凝結成黃稠痰。在熱性嚴重時,灼傷血脈而出現痰中帶血。此時,需要加強清瀉肺熱。
④痰溼:
特點——音濁,痰多白而稀,或稠厚成塊
痰溼咳嗽的孩子多有脾胃運化水溼功能失職為突出的表現,脾土為肺金之母,兩者互相影響。因此,在處理上需要著重加強健脾化溼。
在進行排痰手法前,需要讓孩子多喝水,既能保持咽喉溼潤,防止損傷,也能稀釋咽喉裡的痰;其次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適當開窗散風,保證室內溫度及溼度適宜,可以溼潤呼吸道黏膜,促進黏膜表面的纖毛運動,有利於排痰。
第一步,根據不同情況,辨證論治:
✔ 風熱:疏風清熱——清肺平肝100-300次,清天河水100-300次
✔ 風寒:疏風散寒,溫中健脾——推三關100-300次,揉外勞宮1-2分鐘
✔ 痰熱:清瀉肺熱——清肺經、清天河水、揉掌小橫紋各100-300次
✔ 痰溼:健脾化溼——順運內八卦,揉足三裡、豐隆各100-300次
第二步,運用局部的操作手法,幫助排痰。局部操作可用於以上各症型。
✔ 拍背:讓寶寶半坐臥或者側臥,五指併攏並稍微彎曲手指,手掌中空,用手部腕關節來發力,由外到內、由下至上拍打。拍背是通過震動使肺裡的痰液鬆動,脫離氣道黏膜,排向主氣道,鼓勵寶寶咳嗽排出氣道。
✔ 向上肅肺、分推肩胛(向上):將鬆動的痰液,經主支氣管向上排出。
✔ 點按缺盆、按揉天突:通過刺激咽喉部,可觸發咳嗽反射,幫助孩子出現咳嗽,將痰液咳出;也可讓痰液繼續向上排,咽下消化道。
通過排痰的手法,部分孩子會有咳嗽反應,也可以引導孩子咳嗽,將痰從口中咳出;
月齡小的寶寶,在手法操作後,嘔吐出一大口奶,痰塊夾在奶中一起排出;後續再出現嘔奶也不必擔心;
不會往外吐的寶寶,會把排出的痰液咽下,不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家長們在家中給孩子做手法排痰時,並不強求孩子咳出痰塊,如果手法操作後沒有改善,建議及時就診,或尋求專業的推拿醫師幫助手法排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