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宋時期,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前去建康(今南京)覲見宋高宗的路上,一路縱馬疾馳,遭遇大暑,因江南地區炎熱難耐,加上吃了柴胡、黃芩等散熱降溫之藥,得了痢疾,最終重病不起,辭世而去。而如今每逢炎夏,世界各地「熱死人」的新聞也不算少見。
「高溫致人員死亡的現象並非杜撰。以歐洲為例,之前受大西洋氣候影響比較涼快,人們逐漸適應了低溫天氣,一下子迎來高溫,人們排熱降溫的神經系統及相關器官機能就會減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王靜對記者說,「其實是人體調節能力趕不上對高溫的抵抗力,輕則中暑,重則昏厥致死。」
在我國,高溫致死事件時有發生。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29日,湖南長沙一名4歲男童被鎖車內,因溫度過高而中暑昏迷,最終死亡。2013年,浙江省溫州市一名66歲老人因乘坐未開空調的公交車而突發疾病死亡;雲南元陽縣南沙鎮44.5℃的高溫使兩人因重度中暑搶救無效而亡。原來,「熱死了」並非僅僅是一句感嘆。
30℃左右是人體感覺最佳的環境溫度,一旦溫度向上浮動,人體就會發出相應警報。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氣象學會醫學氣象學委員會主任王式功說:「高溫是指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此時,環境溫度與人體溫度梯度差很小,人體內多餘熱量需要及時散發出去,以保持體內正常溫度,於是人體生理系統便啟動應急散熱機制。」
人體是如何應對高溫的呢?中國氣象局醫院副院長董倉榮告訴記者:「根據現有的研究數據表示,35℃時人體開始啟動散熱機制,此時淺靜脈擴張,皮膚冒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36℃身體開始發出警報,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經難以確保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也會加快速度,輸出比平時多60%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
為什麼高溫會導致死亡?王式功解釋道,一是因為散熱過程會加重心臟功能負擔,若是心臟功能不健全,人體很容易出問題;二是大量出汗容易造成微量元素流失,電解質平衡紊亂,細胞內外壓力不均,從而導致細胞水腫,最終危害生命健康。老年人死亡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冬至到春節特別冷的時候,二是三伏天特別熱的時候。年老體弱的人如果中暑,得不到及時的降溫和治療,有可能被熱死。
「由於人體的血液量相對是個定值,如果身體為了散熱,大量血液被毛細血管像海綿一樣吸到表層,這時內臟就會出現短暫性缺血。」王式功解釋道,這就像戰士守城,都到外圍去守,城內就空了,易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曬太陽時容易犯困的緣故。高溫給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帶來的危害會更大。人體為了儘快散熱,血流加快,血管壁上的雜質容易被衝刷脫落,易形成血栓。
王式功建議,心臟功能不強、體弱多病者,應儘量在避免太陽直射時進行戶外運動。即使是健康人群也不能忽視高溫帶來的危害,儘量避免「挑戰」高溫。一旦出現輕度中暑,人們要及時採取降溫措施,補充水分或者服用相關藥物,幫助身體及時調節溫度,以保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若是出現重度中暑,患者應及時就醫。
(作者:申敏夏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