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行動宣言》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推動美育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新時代美育需要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立德樹人;需要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讓青年一代提高審美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想像力和創新創造活力、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新時代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精神、新動力和新指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建立美育互通互動互聯機制,提出如下美育行動宣言。
——我們的共識:
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美育應貫穿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上,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實現人的現代化。
美育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過程。新時代,立足基本國情,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凝聚人心,完善人格。
美育是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徑。美育提高人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遵循教育規律,開發人力,培育人才,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全過程,塑造健全完整的時代新人。
——我們的遵循:
遵循新時代、新精神、新美育,塑造健全完整的人;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協同推進,建立互通互動互聯的美育機制。
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遵循美育特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整體推進學校、家庭、社會的美育工作,讓美育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讓每個人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在美育的領域中,將藝術與思想道德結合,用美的普遍性與非功利性的特徵陶養情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營造潛移默化影響人的美的氛圍。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以問題為導向,重視和加強藝術經典教育,堅持整體推進與典型引領相結合,充分考慮地區差異,重點關注農村、邊遠和民族地區的美育發展,加強分類指導,鼓勵特色發展,探索具有鄉村、民族及地域特色的美育模式,根據各自優勢和特點構建美育體系。
堅持改革創新,協同推進。緊扣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構建更高水平的美育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將美育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領域。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各種美育平臺,充實美育力量,促進家庭、學校與社會互通互動互聯,促進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
——我們的計劃:
科學定位,合理搭建,模式創新,助力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育培養體系和評價指標。
定位培養目標。全面加強美育工作綜合改革,挖掘整合各方面美育資源,促進社會、學校、家庭間美育平臺的搭建,進一步完善協作,推動構建全國美育互通互動互聯機制。
搭建實踐平臺。整合優化資源,調動各方力量,重點加強美育實踐基地建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社會美育的整體發展和交叉融合。打造一批融合信息技術的實體和虛擬美育課堂、美育博物館、美育社區等實踐項目,取得一批美育實踐的重要成果。
推動模式創新。面對新的時代,美育要適應新變化,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深度推動美育綜合改革。通過「美育名師工作室」「美育學術研討會」「美育教學技能培訓平臺」「美育期刊專欄」「美育下鄉」等多途徑,助力美育模式的創新。
促進師資培養。逐步探索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各階段美術教師培養的美育模式,推動美育教師培養。逐步建立美育網絡資源共享平臺,通過MOOC、SPOC等教學形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美育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師資培養。
助力課程體系。持續推動美育教學內容更新,將美術、書法、設計、非遺等「大美術」模塊融入課程體系。探索美育課程新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為優質教學資源。設立專項課題,組織美育研究專刊,發表一批高水平美育研究論文,助力教學與課程改革。
建立評價體系。探索具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區域特點的社會美育活動形式。探索和研究多途徑的美育評價標準,促進建立健全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社會美育的評價和反饋機制。融入美育各環節,建立以評價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
新時代美育工作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調動各方面積極力量,面向未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