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階層固化趨勢加速 縱向流動通道漸狹窄
中新網6月27日電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新一期刊登蔡志強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至今尚未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總體比例較小,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表現為社會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變慢,制度變革與調整的動力減弱;大量剛剛擺脫貧困狀態的階層,面臨著難以共享發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
未來人口流動趨勢會怎樣?這些數據告訴你.
這張圖很清楚地顯示出:在中國人口進入拐點前的5年(2005~2010年)裡,全國的人口流動明顯地持續向大城市和發達地區轉移。而且流入地高度集中在少數地區。假如未來的人口流動持續這個趨勢的話,那麼接下來中國大部分省份都很可能承受「人口自然衰減」加「被發達地區人口抽血」的雙重後果。我們根據估算繪製了一張2050年我國大城市人口抽血圖:
-
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仍阻礙重重
「關鍵階段」的社會流動 《新民周刊》:很多媒體在介紹《當代中國社會流動》這本書時,用了一個很醒目的標題,「幹部子女當幹部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 陸學藝:這個數據是這本書上諸多數據之一,但大家可能對此比較敏感。實際上,它低於「文革」前的2.94倍,和「文革」期間的4.23倍。
-
中國未來教育十大發展趨勢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研判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於今日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6]在理論的置疑與回應中,學者們形成一個共識,即市場轉型具有階段性,因此市場轉型對於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影響需要分階段考察。[7] 回到中國現實情境,自1978年以來大規模社會流動的出現,大量的市場機會使得人們向上社會流動成為可能,這直接導致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相當程度上直接驗證了市場轉型理論。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但在國民經濟的迅猛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收入不平等的趨勢也在加劇(Meisner,1999;Xie & Zhou,2014),對中國的社會轉型形成了挑戰。不過,此後也有一些同樣嚴謹的學術聲音在表達,「階層固化」儘管是一種可能的風險,但並非中國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顧輝,2015;李路路、朱斌,2015;張樂、張翼,2012)。其中周翔和謝宇最新的大樣本研究表明(Zhou & Xie,2019),即便是在「階層固化」最為中國媒體熱議的2011、2012年,中國的代際流動實際上較之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要高,遠超法國,與挪威、瑞典相當。
-
中國社會階層大流動 中間階層將有跳躍式擴大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三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提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十大社會階層」的論點,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課題組推出第二部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又問世了。
-
中國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淺析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研判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於今日中國教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家發展的總體安排、社會的變化、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教育自身演變的規律,可以預判未來中國教育將有十大重要發展趨勢。一、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更加廣泛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一共發生了四次產業革命,第四次產業革命以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標誌。
-
中國家庭 | 哪些社會因素影響流動女青年未婚先孕
在城市化、工業化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等多重力量的推動下,當下人口流遷正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年輕化的趨勢不斷向前演進。越來越多的青年女性選擇離開家鄉,奔向更發達的城市追尋新的工作與生活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性觀念的開放以及社會文化中諸多不利因素讓流動女青年的婚前懷孕率不斷上升。
-
國際學術流動與中國大學的發展:逆全球化趨勢下的歷史審視
本文提出,國際學術流動在中國大學的發展中主要發揮了四項功能:一是跨國知識遷移;二是培養和儲備師資;三是積累社會資本、構建學術網絡,從而促進國際科研合作;四是實現與國際學術中心的聯繫、互動和整合。在不同的時間段,這四項功能的發揮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國家對知識跨國流動的控制在增強,跨國學術流動可能面臨較大的困難,知識的國際性和公共性正遭到挑戰。
-
中國須變革社會流動機制 使各個階層有公平機會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正式發布《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 3年之前,同一課題組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引起過第一輪轟動,那份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已形成了十大階層。新的報告則繼而指出,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開放的社會。 新報告研究的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從某一種社會地位轉移到另一種社會地位。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階層結構裡,如果是由較低社會地位流動到較高社會地位,稱為上升流動;反之稱為下降流動。
-
中國社會流動已進入相對平穩階段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保住已經獲得的社會地位,並且希望還能更上一層樓,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地位越高獲得的資源也越多,生活水平越高。但是高階層社會地位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不可能無限供給。因此,地位上升總是有限的,而且階層地位越高,上升越難,會受到各種制度性障礙的約束。 社會階層流動存在兩種模式,即跨階層流動或長距離流動和臺階式(漸進式)流動或短距離流動。
-
西藏的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發展_雜誌_中國西藏網
普布扎西 攝 人口流動是人類歷史上重要而又普遍的現象,也是衡量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一個關鍵指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口流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其規模近年來達到了每年2億多人。西藏的人口流動同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並成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
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趨勢
社會表現出對個人的更多寬容,比如對性取向,個人嗜好,行為藝術等,在未來的二十年,有一種強烈的反歧視風潮出現,核心不是女權主義,而是反對針對少數派的歧視。當然,還有少數中國女人正在憑藉自身對社會的貢獻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她們不需要談女權,因為她們是獨立的,不是男人的附庸。
-
中國未來商業模式的30個發展趨勢
如今中國的變換日新月異,甚至可以移步換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當你開始關注變化的本質,而不是變換的結果,你就會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其中的那股規律波。1、中國未來產業分為三種一維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維世界被劃分完畢(BAT掌控),三維世界正在形成,高維挑戰低維總有優勢。所以網店可以衝散實體店,而微信的對手一定在智能領域誕生。因此,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MBA中國網訊】社會階層是流動還是固化的判斷標準是什麼?造成流動或固化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看待社會成員的層級結構及其流動趨勢的方法。無疑,再結構化因素的擴展——主要是正向發展的再結構化動力的強化,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遇。比如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劃時代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非農化、工業化、中產化、城鎮化等等,就以結構性因素的方式促動了社會成員的向上社會流動,使億萬農民轉變為農民工,然後又在職業意義上轉變為產業工人。
-
未來中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重要議題
作者張文宏,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200444)。 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資本學者的研究興趣、專長和新時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徵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有可能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重要議題。第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資本的理論建構。
-
社會流動
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1966年至1977年社會流動的失序。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1992年以來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初步成型。通過政策和制度建設,鼓勵社會成員奮發努力,發揮後致性社會流動機制的作用。實行社會流動和社會評價中的績效原則,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並實施有力的監督機制來保障社會公平的實現。
-
中國形成十大社會階層:中低層過大最上層較小
」課題組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一書。[全文] ·當代中國經歷了五次社會階層大流動 1949年至1956年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係的重塑。1957年至1965年多維二元身份體系的建構。1966年至1977年社會流動的失序。1978年至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的轉換。
-
正確看待社會流動問題
中國社會是否出現階層固化現象,這是近年來許多人比較關注的問題。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主要是擔心自己向上流動的渠道變窄、未來發展的空間受限,害怕在機會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對待。那麼,當前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國的社會流動問題? 對社會流動的判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