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鮮出爐的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著實又讓文物界沸騰了一把。
上海作為近代工業的中心,其工業遺產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類型的多樣性上,都有獨特的優勢。
那麼此次上海總共被收錄的6處工業遺產,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們是如何從眾多工業遺產之中突圍而出的?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含求新機器造船廠)
近代史晚清有三大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就是在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革新中,走上歷史舞臺的,也是整個晚清時期先後興辦的40多個兵工廠中最有影響的一個。
它的建立,開創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完全採用機器生產的先河,為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第一廠」、「民族工業的發祥地」。
江南製造總局大門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作為近代中國創辦規模最大的新式軍事企業,又稱「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機器局」等,緣起於1865年,兩江總督李鴻章上書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請求置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並最終被批准。
江南製造總局車間
同年,時任兩江總督李鴻章以四萬兩銀子購入上海租界內美國公司旗記鐵廠購買機械廠房和船塢開始起家,並於1967年夏遷至上海城南黃浦江邊的高昌廟鎮。
自1905年開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分為機器製造局和江南船塢兩個獨立企業。
江南製造局下屬機構包括:機器廠、鑄銅廠、鑄鐵廠、煉鋼廠、輪船廠、槍炮廠、火藥廠、汽爐廠、公務廳、工程處、炮隊營、廣方會館等等。職工人數3000餘人,房屋2000餘間。
其產品主要有槍炮、水雷、彈藥、機器等,並能修造輪船,中國第一臺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即由江南製造局於同治七年製造。
除了單純的製造外,為培養技術力量和傳播科技知識,江南製造局附設有廣方言館、翻譯館、工藝學堂,這些譯書對幫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江南製造總局部分廠房整體
江南製造總局廠房
江南製造總局還在1868年生產了中國第一艘自造汽船「惠吉號」,1891年中國第一次煉鋼鐵成功,這些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業成果。
如今江南製造總局的工業遺存包括翻譯館、2號船塢、飛機庫、江南總辦公廳、海軍司令部、紅樓、黃樓等9處舊建築,船體聯合車間、東區裝焊工廠等新建築以及大量技術檔案。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第一個大型近代企業,江南製造總局見證了中國近代以來造船工業的發展歷程,產生了中國第一批正規產業工人,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上海外白渡橋
在上海開埠之前,蘇州河上有一座建於明朝年間後又重建於清康熙的三洞石閘,閘上設有浮橋,供人通行。然而乾隆年間老閘被廢棄後,兩岸交通只能以渡船為主。
隨著英美租界的不斷擴長,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原先的輪渡早已滿足不了客流高分的需求。而後在怡和洋行工作的英國威爾斯看準契機,集資1.2萬元,組建「蘇州河橋梁建築公司」,並向工部局申請在蘇州河第一個渡口附近建造橋梁,並獲批准。
1856年,蘇州河上第一座120.17米、寬4.88米的木橋建成,被稱作「威爾斯橋」,其位置介於今外白渡橋和乍浦路橋之間。
建造中的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上的有軌電車
由於當時的建造技術原因,威爾斯橋造得十分低矮, 惟利是圖的威爾斯在建造木橋時偷工減料, 大橋建成後也只顧從中榨取油水, 從不進行維護。不到6年光景,威爾斯橋的橋基就已經開始腐爛。1871年,該公司企圖在威爾斯橋旁新建一座鋼結構的新橋,但是由於技術原因,未能成功。
最終,上海工部局以四萬兩的價格收購了蘇州河橋梁建築公司的一切財產和權益,並在威爾斯橋西側修建了一座長約117米、寬約12米,兩邊還闢有2 米多寬人行道的木橋。
這座木橋採用新加坡產馬拉伐硬木為原材料,造價達 1.25萬兩, 橋身已提高到足以通過任何內河航船的高度, 所以不用仿照威爾斯橋再設吊橋裝置。
因為大橋毗鄰當時剛剛開放不久的公家花園( 今黃浦公園) , 所以橋的名字就叫作「花園橋」( Garden Bridge) ,但上海人則喜歡叫它「外白渡橋」。
花園橋屬於公共設施, 過橋一律不收費。
19世紀末期, 開設有軌電車提上了工部局的議事日程。
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是從楊樹浦沿外灘到南京路的, 花園橋是必經之路。
然而, 木質的花園橋遠遠不能滿足通過電車的荷載要求。於是, 工部局決定拆除花園木橋, 新建一座鐵橋取而代之,並最終敲定採用兩跨鋼桁架橋方案。
新加坡霍華思·厄斯金公司( Howarth Erskine Ltd. Co)以1.7萬英鎊承攬橋梁鋼結構工程, 鋼結構件由英國達林頓市克利夫蘭橋梁公司製造, 威斯敏斯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國督造。
外白渡橋是我國第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 下部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支撐著上部下承式筒支鉚接鋼桁架, 整橋長104.24米, 橋面寬18.4米, 車行道寬 11.2 米, 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荷載等級20噸。
建國以後, 外白渡橋先後經歷了大小十餘次修護加固和檢測。其中在1964年那次大修中, 拆除了原先有軌電車路軌, 重新鋪設了鋼筋混凝土橋面。
外白渡橋現狀
當初設計使用壽命僅為50年的外白渡橋,已成為當今中國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型,它不僅是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
阜豐麵粉廠
民以食為天,麵粉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經典「符號」。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後,洋粉大量進入我國市場,並先後在上海辦廠。
安徽壽州孫多森、孫多鑫兄弟到上海了解當時的德商增裕麵粉廠,深感利權外溢,決定在上海籌建阜豐麵粉廠。
1898年,孫多鑫、孫多森兄弟合資創辦阜豐麵粉廠,生產「車牌」麵粉,這是民族資本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家機制麵粉廠,更被光緒年間譽為「遠東第一」。
當時阜豐麵粉廠的投資為銀30萬兩,折合銀元為41.7萬元,孫氏家族佔有2/3。其餘投資股東為孫氏親友何芷舟(湖北漢黃德道臺)、龔景張(翰林),還陸續吸收了顏仲山(顏惠慶的胞兄)、宋耀如(宋子文的父親)等業外人員的一部分小股,但一切大權都在孫氏手中。
阜豐福新麵粉廠舊址大門
1913年,榮宗敬、榮德生、王禹卿創辦福新麵粉廠,其後通過新辦或併購其他麵粉廠成立福新二至八廠,使用的「兵船」牌商標則首創我國商標史之註冊記錄。
解放前,阜豐與福新並稱上海麵粉廠兩大巨頭,解放後,於1956年公私合營,定名為公私合營阜豐福新麵粉廠,是當時上海惟一的機制麵粉廠。
1966年更名為上海麵粉廠,1984年12月,組建上海麵粉公司。多年來,公司產品連續獲得「上海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放心糧油產品」、「上海名優產品」等稱號。
現存阜豐與福新二、四、八廠舊址位於莫幹山路120號。福新一廠舊址位於長安路101號,福新三廠舊址位於光復西路145號。
阜豐機器麵粉廠辦公樓
雖然現在上海燈火璀璨的大都市裡,阜豐、福新麵粉廠已經離人們遠去,但矗立於蘇州河岸的廠房舊址仍默默傾訴著上海麵粉業逆境求生、實業興邦的發展歷程。
這些工業遺產,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民族工業的堅持。如今,阜豐機器麵粉廠舊址已列為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
2014年3月26日,上海郵政特在上海曹楊新村、普陀、滬太三郵政支局啟用 「民族工業之光——上海老工業尋跡麵粉廠」郵資機戳一枚。如今,阜豐麵粉廠的工業地段,已經成為上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福新第三麵粉廠
上世紀20年代初,「三新財團」是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詞彙。「三新」是榮氏兄弟數十年打造的茂新、福新、申新的統稱,「三新財團」雄踞麵粉、棉紗兩界,其中麵粉佔據全國麵粉1/4。
福新麵粉三廠位於蘇州河北岸光復西路145號,該廠由榮氏家族開建於1916年,現在主要的遺存就是辦公樓,後經過保護改造設計。
辦公樓為歐洲古典建築樣式,迄今約有90多年歷史,曾被建築專家稱為「上海民族工業起源和發展的標本」。
完成「平移挪位」後的建築風貌
解放後曾作為上糧一站的倉庫,現僅存臨河主體建築的主體部分,由於年久失修,再加上內部結構改變較為嚴重,除二層至三層木質樓梯尚存、平頂走馬線基本完整之外,其餘均遭破壞。
福新麵粉三廠辦公樓
後因光復西路道路拓寬之需,按規劃該建築需往西北方向平移55米,施工規模僅次於當年的上海音樂廳平移,平移後將在恢復外觀原貌的基礎上,改變原有功能進行商業運作。而且平移之後,保護設計將原來的建築室內地坪太高,還將建築順時針旋轉16度,以獲得更好的觀賞視角。
廠房更新後的玻璃幕牆
福新麵粉公司的誕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抵抗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做出了一定貢獻,在支援抗戰方面也起過一定作用。
在新中國成立後,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貢獻出了自身的力量。
上海楊樹浦水廠(上海自來水科技館)
上海開埠後,1843年,英國領事與上海道臺籤訂了土地章程,將北至李家莊(今北京東路灘),南至洋涇濱(今延安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830畝面積土地作為英國人的居留地,此為上海租界的開端。
水廠近景
1848年在虹口一帶開闢美租界,1849年又闢法租界。
英、美、法三國駐上海領事規定在租界內設置巡捕、徵集稅收,並成立工部局。
此後隨著外國銀行、洋行、企業紛紛進入上海,人口增加,生活用水發生困難,原來的靠挑水夫去購買江河水的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社會需求。
廠區大門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國成立上海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並於次年在黃浦江邊建造了自來水廠。水廠設址於上海市區東部,楊樹浦路830號,由英國工程師哈特設計,上海耶松船廠承包施工,主要設備及管道材料由英國製造,然後運抵上海安裝調試。
1881年開工,兩年後竣工,共耗資12萬英鎊。
1883年8 月,時任清政府北洋通商太臣的李鴻章抵滬參觀楊樹浦水廠,並親自開啟引水閘門,楊樹浦水廠正式開始向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供水。
20世紀30年代,由於供水需求不斷擴大,該水廠不斷擴建,佔地面積增加3倍,成為遠東第一大水廠。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佔公共租界,英國人被關進了集中營,楊樹浦水廠由日偽華中水電股份公司軍管。
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楊樹浦水廠又歸還英商。
1952年,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被上海人民政府徵用,更名為上海市自來水公司,楊樹浦水廠為其下屬水廠。
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上海楊樹浦水廠光榮上榜。
如今這座具有歐洲代表性建築風格的水廠內,已設有上海自來水博物館,陳列並記錄上海供水行業的發展歷史。
目前主要的遺存包括警衛室,大門,大禮堂,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車間,辦公樓等,這些英國古典城堡式建築群是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文物,尤其是那些裝飾性元素,使這些建築成為滬上工業廠房中的異數,其歷史背景之深厚,文化底蘊之豐富,使得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浦江兩岸綜合開發重點保護、保留單位。
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座近代化水廠,20世紀30年代遠東最大水廠,遠東地區歷史最長、供水量最大、設備最為先進的大型水廠,中國第一家採用地表水源的自來水廠,它的存在,是對於整個上海乃至全中國的工業記憶的延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上海東區汙水處理廠
上海東區汙水處理廠位於上海市楊浦區河間路1283號,該廠始建於1923年,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甚至是遠東地區最早的同類市政建設基礎設施。
自1926年投入運行,至今已逾百年,是亞洲運行時間最長的汙水廠。
汙水廠裡最主要的泵房以及曝氣池、沉澱池等構築物,都是從建廠時沿用至今的「活古董」。這些都是具有極高歷史保護價值的工業遺存。
廠區大門現狀
東區汙水處理廠現名為上海市東區水質淨化廠,最初由英國人投資、設計和建造,汙水處理過程採用了當時國際上剛發明的活性汙泥法的二級生化處理工藝,這種前衛的設計使得該廠到今天仍然能發揮它的功能。
從最初建成到歷次擴建的各種建築、構築物以及工廠格局完整保存,它是當代上海乃至亞洲地區極為珍貴的工業遺產。
目前,東區汙水處理廠中有兩處建築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汙水廠的辦公樓和泵房均為裝飾藝術派風格。
廠區泵房
廠區辦公樓
現在廠區主要遺存包括辦公樓、泵房,部分建廠時的設備、設施,完整的汙水處理工藝流程等。
作為中國第一座汙水處理廠,亞洲最早的二級汙水處理廠,至今仍在運行;採用了當時國際上剛剛發明的活性汙泥法的二級生化處理工藝,至今仍完全採用該工藝,被稱為「活的汙水處理博物館」。
作為近代工業的中心,上海的工業遺存數目眾多,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築及其空間特色亦具有顯著地多樣性,這些工業遺存都具有極大的遺產價值和文化價值。
目前國家工業遺產名錄在上海域內選出的六個工業名錄都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歷史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剩下的眾多工業遺產,可以以此為標準,做好下一輪的中國工業遺產名錄的申報準備,這將有利於未來上海工業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與發展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