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本就充滿了希望和失望不是所有的等待都能如願以償你且笑對,不必慌張
考點一:感知覺規律
一:感覺的規律
1. 感受性與感覺閾限的關係(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依從性)
(1)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叫感受性。感覺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或差別感覺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度量的。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關係,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
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閥限: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
2. 感覺的相互作用的規律
①感覺適應
②感覺對比
③感覺後效
④聯覺
二:知覺的規律(知覺的特徵或基本特性)
1. 知覺的選擇性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當面對眾多的客體時,知覺系統會自動地將刺激分為對象和背景,並把知覺對象優先地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學生聽教師講課,教師的語言就成為學生知覺的對象,聽得很清楚;而其餘事物,如室外的聲音.室內同學的竊竊私語,就成為背景,聽不清楚。
2. 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並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例如:一張新產品設計圖紙,專業人員既能知覺到圖紙的每一個細節,又能理解整張圖紙的內容和意義,而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則只能說出圖紙的構成部分,不能理解圖紙的內容和意義。
3. 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的過程。
4. 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恆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仍相對不變。知覺恆常性包括顏色常性.亮度恆常性.形狀恆常性.大小恆常性和聲音恆常性。
考點二:記憶的過程與規律
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信息的輸入編碼是識記過程,信息的儲存相當於保持過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認或回憶過程。
(一)識記★
1. 識記的概念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是個體獲得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具有選擇性的特點,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
2. 識記的分類
(1)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可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2)根據識記材料的性質和識記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二)保持與遺忘
1. 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鞏固的過程,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2. 遺忘及其規律
(1)遺忘的概念
遺忘是與保持相反的心理過程,是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遺忘並不是所記憶的信息完全喪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時順利地提取出來。按照信息加工的觀點,遺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錯誤。
(2)艾賓浩斯遺忘規律★
最早對遺忘進行實驗研究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於1879年至1884年對遺忘進行研究,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即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呈負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遺忘了。
(3)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①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材料的性質指材料的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
②系列位置效應。所謂系列位置,是指在系列學習中,學習材料處於系列記憶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記憶效果也不同。系列位置效應就是指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好於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的趨勢。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的記憶效果較好,分別稱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而效果較差的中間部分被稱為漸近部分。
由於前攝抑制及倒攝抑制的影響,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異。在學習中,前攝抑制和鋤振抑制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學習一篇課文,一般總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容易記住,而中間部分容易忘記,其原因是,課文的開始部分只受倒攝抑制的影響,不受前攝抑制的影響,中間部分則受兩種抑制的影響,因而最容易遺忘。
③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實驗證明: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的效果最好;超過150%時,效果並不遞增,很可能引起厭倦.疲勞而成為無效勞動。過度學習是指學習達到恰能背誦之後再繼續學習。例如,讀一篇外語課文,學習30分鐘就剛好背誦並正確回憶,為了鞏固記憶,又增加了15分鐘的學習時間,這就是過度學習,其過度量為50%。
④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
⑤識記的方法。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的效果好得多。
⑥時間因素。根據遺忘規律,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快,隨後逐漸變慢。學習內容的保存量隨時間延長而減少。
⑦情緒和動機。學習者的情緒和動機等也影響遺忘進程。
(5)遺忘的原因
①消退說
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致最後消退的結果。
②幹擾說
幹擾說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幹擾所致。一旦幹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並未消退。幹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材料的幹擾作用。後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③壓抑(動機)說
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該理論是弗洛伊德在給病人催眠時發現的。他認為個體之所以無法回憶,是因為該記憶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為地壓抑到潛意識中。由於情緒緊張而引起的遺忘(考試時常常發生)就屬於這種類型。
④提取失敗說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不能回憶起某件事,但又知道這件事是知道的。這種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憶出來的現象稱為「舌尖現象」或「話到嘴邊現象」。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遺忘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編碼不準確,失去了檢索線索或線索錯誤。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
⑤同化說(認知結構說)
奧蘇貝爾認為,遺忘是知識的組織和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當人們學到了更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之後,就可以以此來代替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簡化,從而減輕記憶負擔。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
(三)再認或回憶
考點三:想像的分類
(一)想像的種類
1.根據想像的目的和計劃性,可將想像分為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2.根據創造程度的不同,有意想像又可以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依據詞語或符號的描述.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像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幻想是創造想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與生活願望相結合併指向於未來的想像。幻想可分為科學幻想.理想.空想三種形式。
想像的加工方式:黏合;誇張;擬人化;典型化
考點四:注意的分類與品質
(一)注意的分類
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種。
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有意後注意也叫隨意後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經過學習.訓練或培養個人對事物的直接興趣達到的。
(二)注意的基本特徵(品質)★
1. 注意的穩定性
(1)注意的穩定性的概念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性。持續時間愈長,注意就愈穩定。這是注意的時間特徵。但衡量注意穩定性,不能只看時間的長短,還要看這段時間內的活動效率。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在注意的穩定性中可以區分出狹義的注意穩定性和廣義的注意穩定性。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2)注意的起伏和注意的分散
①注意的起伏
在感知同一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稱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它是由於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狀態,而是間歇性地加強和減弱造成的。
②注意的分散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當前應當完成的任務而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
2. 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範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生活中大量的「一心二用」現象,如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課邊記筆記,都屬於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