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中國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事件,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均在全力以赴抗擊疫情。其中,科技的力量出現在戰疫的每一個環節,疫情初期,5G遠程會診、AI紅外測溫、無接觸配送、無人機消毒保障民生;疫情後期,遠程辦公、雲會議、雲教學繼續推動復工復產複課;電子消費券刺激消費復甦、直播電商助力線下轉型。5月以來,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防控進入常態化,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仍在支撐著經濟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
5月21日和22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即將召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的全國兩會,身處科技行業的委員、代表們又會提出怎樣的提案、建議?
南都記者收集整理了馬化騰、王小川、姚勁波、李東生、楊元慶、張近東、劉慶峰、李彥宏、丁磊等12位代表、委員們截至5月20日擬提交的建議、提案方向後發現,新基建、人工智慧、5G、信息消費、中小企業成為五大高頻熱詞。
A
8位科技界委員、代表聚焦新基建
4月20日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此次新基建的重點發展方向。「新基建」同樣成為今年兩會建議、提案中的熱詞,在南都記者統計的12位來自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管理層的委員、代表中,有8位聚焦新基建。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擬提交《關於加快制定產業網際網路國家戰略 壯大數字經濟的建議》,建議稱我國數字經濟正在邁向一個以新基建為戰略基石、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產業網際網路為高級階段的新時代。應把產業網際網路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大潮中來謀劃,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重點推進,不斷壯大我國的數字經濟實力。
對此,馬化騰建議,加快推進雲計算等新基建,築牢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以「數據中臺」建設為重點和突破口,進一步推動數據開放共享,創新推動智慧城市、智慧鄉村建設,提高數位化治理水平;持續推進開源協同創新生態,打造產業網際網路「朋友圈」,提升科研創新數位化水平,同時加大產業安全投入,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馬化騰在建議中還提到,應以產業網際網路為突破口和著力點,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推進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網際網路化和數位化進程。如在製造業領域,加快智能工廠建設,培育一批基礎性、行業通用的工業APP,積極探索應用共享製造等新模式;在零售業領域,鼓勵量大面廣的實體店探索使用雲、小程序、直播等數位化工具,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自主運營,增強觸達用戶和服務用戶的能力,促進無接觸經濟發展。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提出應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楊元慶認為,穩住經濟基本盤需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其中在供給側,應大力發展以「新基建」為基礎的智慧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實現中國製造的「產業躍遷」;在需求側,應當繼續大力促進信息產品消費,拉動內需,以實現國內消費升級。
基於此,楊元慶提出,要從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強市場政策引導、加快構建應用生態和加速培育複合型人才四個方面,提升「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能力,從而推動製造業持續創新發展的建議。
B
扶持數位技術為中小微企業紓困減負
疫情影響下的中小微企業生存問題同樣是今年兩會中的焦點話題。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就擬從靈活用工、金融扶持等角度提出針對中小企業的建議。
在《關於進一步穩定就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建議》中,姚勁波提出:進一步降低公積金和社保繳納比例,減輕企業經營負擔;積極推動靈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擔企業用工成本;引導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解決企業融資需求。
「疫情期間,推行靈活用工和共享用工模式,可實現企業間快速高效的人力資源互補,分擔公司成本,增加就業容量,緩解臨時性供需矛盾」,為此,姚勁波建議一方面政府以定向補貼等方式,鼓勵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搭建靈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平臺,同時加強宣傳引導,吸引更多有需求的企業通過平臺發布信息,促進供需信息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出臺社保繳納指導性政策,如社保繳納部分可由雙方用工企業共同繳納,並約定分攤比例。
針對中小企業融貸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的問題,姚勁波認為,大量中小微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與用戶達成交易,在線上沉澱了海量數據,因此建議在政府指導下,金融機構與擁有大數據資源的網際網路平臺深度合作,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深度分析其生產經營信息,從而生成企業風險報告,計算出可貸款額度,確保安全高效地提供融貸服務,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則認為,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金融扶持是必要舉措,但關鍵要著眼於長效機制建設。張近東建議引入產業力量,實現對小微企業的綜合扶持,「從長遠來看,要加強產業鏈協同,通過數據、資金、人才等環節的打通共享為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形成產業協同合力。」
馬化騰同樣在建議中呼籲以數位技術、創新模式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如馬化騰在建議中指出,短期「人力上雲」「共享用工」等新模式,可以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強化金融服務的數位化升級,提升金融服務精準性,可疏通幫扶中小微企業的「最後一公裡」。中長期而言,做強雲平臺,推動傳統中小微企業進行全面化數位化升級,有利於提升中小微企業的整體實力。
C
科技抗「疫」催熟人工智慧應用場景
作為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人工智慧在疫情後如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備受委員、代表們關注。
「2019年全國兩會上,我曾建議加快確立人工智慧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投資方向。人工智慧發展一定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更凸顯了其緊迫性與重要性」,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稱,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人工智慧在基層醫療、教育教學、城市治理等多個領域凸顯特殊價值。
在劉慶峰看來,人工智慧已從概念階段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此次疫情讓教育、醫療等「新基建」方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隨著數據中心、5G、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成為引領新一輪投資的亮點,未來科大訊飛將主要聚焦三大方向:第一是打造「城市超腦」,加快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AI賦能教育、醫療、政務、交通等行業,加快推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搭建開放平臺,加快推進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4月30日,訊飛開放平臺已聚集超過124萬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79萬。
回顧疫情以來,人工智慧被派到醫療、教育、城市治理等不同的抗疫「戰場」,與此同時這些抗疫場景也加速了人工智慧應用的普及和成熟。
「疫情也使得網際網路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比如疫情之前,網上問診比較受限,疫情後,一些企業與我們連接,給用戶提供更專業的科普和健康諮詢,以後我們也會將這份責任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向南都記者表示,疫情本身是一個加速器,加速了網際網路化、信息化等趨勢,在信息化過程當中有了用戶行為數據的表達,AI就能從中間更好地深度服務用戶。
但王小川強調,AI進入醫療仍需要加強領域知識學習,「機器現在不是為了去解決最難的醫療問題,而是通過對醫生經驗或者群體智慧的學習,能在一些基礎通用場景裡產生作用。因此,最需要突破的地方是醫療體系建立互相的信任,機器能在其中承擔部分作用,比如數位化家庭醫生或者幫助家庭醫生承擔數位化工作,這是我們往下有機會做的事情,這也需要跟醫療資源有充分的溝通。」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近期撰文表示,在戰疫過程中,新型基礎設施的代表性技術表現亮眼,如人工智慧領域,智能算法使新冠病毒RNA分析時間從55分鐘縮短到27秒,智能外呼平臺用語音機器人代替人工,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在人流密集場所落地使用……「疫情防控過程中的應用經驗與方案將會延續下去,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發展新機遇更不容錯過,需要每一家企業好好把握」,李彥宏稱。
委員/代表核心觀點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
新基建增強實體經濟韌性
除了在今年擬提交的建議中談及新基建,馬化騰近期也多次撰文為新基建「打call」。
「短期看,加快新基建能夠讓實體經濟面對疫情衝擊更有韌性,讓社會面對『黑天鵝』事件更具免疫力。長期看,加快新基建是我們迎接新一輪全球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必選項,也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馬化騰近日公開發文稱。
在其看來,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建不是互斥對立關係,而是互補相融。新基建之所以「新」,一個重要原因是,「數據」作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的新興生產要素,正在逐步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位置。新基建將為其鋪平道路,讓數字紅利充分釋放,讓數字鴻溝得以彌合。
馬化騰稱,騰訊自2018年宣布戰略升級以來,就開始積極投身新基建,通過「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逐漸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數位化助手」。「如果我們把新基建、數據要素和產業網際網路的三者關係比作『路—油—車』,那麼產業網際網路與新基建的緊密結合,就如同未來智慧交通所必需的『車路協同』。」
談及接下來對於新基建的規劃,馬化騰稱主要從融合創新、開放協同、包容共享三方面進行探索。「從根本上來說,新基建與產業網際網路,就是要讓每一個人和每個企業,以目前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來使用數據、算法與算力進行勞動創造,從而共享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成果」,馬化騰稱。
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
穩就業需解決中小微企業發展問題
「今年是我第三次上會,相對來說今年準備提出的建議更明確,更有針對性。現在已經是5月中旬了,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一直專注幫助我們平臺的中小企業及58同城自身的復工復產,這也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姚勁波回復南都記者稱,「我之所以能被選為人大代表,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58同城作為生活服務平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為很多中基層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崗位,我們有責任將基層求職者和中小企業的需求收集並反饋,扮演好橋梁的作用。」
2020年初以來,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造成巨大衝擊,也為中小企業經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更直接威脅到就業市場的穩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一季度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2.0,較上季度大幅下降10.7,創指數發布十年來季度最低值。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在姚勁波看來,把中小微企業現階段的發展問題解決好,中國的就業不會出大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依然會很有後勁。「今年中央及地方圍繞『穩就業保就業』和助企紓困,密集出臺大量政策舉措,以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但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小企業經營壓力繼續增加,所以我的第一號建議,就是進一步穩定就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姚勁波稱,包括進一步降低公積金和社保繳納比例,減輕企業經營負擔,積極推動靈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擔企業用工成本,引導金融機構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解決企業融資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
推進5G跟實體經濟進行融合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新基建」成為中國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的焦點,而作為新基建的核心,5G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雲勇表示今年的提案主要是圍繞5G相關產業,如《關於有序推動落後產能2G退網的提案》《關於5G站址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規劃的提案》《關於審慎對待第六代移動通信6G創新和宣傳的提案》等。
張雲勇告訴南都記者,5G商用以來,生態發展基本符合預期,如5G用戶和終端產品價格,都已經接近對應的4G水平。不過不盡如人意的是to B方面,5G在結合「中國製造2025」上發展得沒有想像中那麼快。其次,5G模組(工業物聯網終端)價格還很高,這樣會制約5G生態的規模發展。
張雲勇表示,5G還需要思考如何跟實體經濟進行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中國製造2025」的快速融合。雖然疫情期間,智慧河長制、遠程監控、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現在不少行業還存在「叫好不叫座」這個現象,尤其是跨行業之間沒有穿透存在壁壘。再加上各行各業「中國製造2025」的水平參差不齊,所以給5G和其他行業的融合帶來很多現實困難,「所以我們也呼籲政策引導有序推動」。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 建議加快5G商用步伐、促進工業網際網路發展
繼去年兩會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家用空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再度帶來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建議。李金波告訴南都記者,今年會建議加快5G商用步伐,為企業、設備、人員快速高效連結提供高速通道;加大企業自動化及協作機器人發展速度;加速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形成互聯互通的平臺生態;加強數位化端對端建設,以數據鏈帶動價值鏈提升;深化基礎算法及運算能力建設。
而在建議促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發展的同時,李金波還建議要改善科研基礎投入結構。李金波說,建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引入一定比例的有市場實體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共同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論研究優勢及民營企業的市場化應用優勢,化解科研成果落地難的頑疾,加快科研成果準確轉化,讓科技投入形成新動能。具體到引入比例上,李金波認為20%-30%是較為合理的。
此外,綠色能源也是李金波關注的方向。他建議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通過相關鼓勵性的財政政策和法規標準,研究推動綠色高效製冷劑R290家用空調器產品的市場銷售措施;李金波還建議將空氣熱能納入到可再生能源範圍,向廣大消費者和用戶企業提供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產品選擇。
出品:南都商業數據部
採寫:南都記者 馬寧寧 孔學劭 葉露
統籌:甄芹 田愛麗
製圖: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