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概念車大部分的車迷應該腦海裡面都浮出這樣的畫面,概念車圓潤的車身,高頂尖的科技,前衛的設計理念,那麼,那些設計師們設計這些概念車都有什麼用呢,概念車是什麼意思,當今經典概念車都有哪些,下面我們就通過本篇文章為大家詳細地進行介紹。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概念車,甚至親眼見到過概念車,那麼,概念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也很簡單,概念車可以理解為未來汽車,汽車設計師利用概念車向人們展示新穎、獨特、超前的構思,反映著人類對先進汽車的夢想與追求。概念車(包括自行車)往往只是處在創意、試驗階段,也許永不投產。
與大批量生產的商品車不同,每一輛概念車都可以擺脫生產製造工藝的束縛,盡情地誇張地展示自己的獨特魅力。隨著時代的進步,概念車已經從高科技、強動力走向低耗能、求環保,例如標榜零消耗、零汙染的葉子概念車。
別克YJob是汽車工業界公認的世界第一輛概念車,它是於1938年由美國通用汽車藝術和色彩部首任主任,美國汽車造型之父——哈利·厄爾(HarleyEarl )設計出來的。
20世紀50-60年代,概念車只是木製框架上的纖維玻璃車體,它們是為了展出而製作的,甚至連動力裝置都沒有。現在世界各大汽車公司都不惜巨資研製概念車,並在國際汽車展上亮相,一方面了解消費者對概念車的反映,從而繼續改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公眾顯示本公司的科技實力、設計新觀念和產品開發水平,從而提高自身形象。
所以真正在車展上大放異彩的不是各個品牌即將推出的量產新車,而是概念車。因而概念車也是科技設想最超前、汽車的藝術性最強、代表汽車未來發展方向的最具吸引力的汽車。概念車型在汽車展覽裡的重要性,就某一定程度上,也是衡量展覽水平高低的相關標準之一。
一種是能跑的真正汽車,另一種是設計概念模型。
第一種:比較接近於批量生產,其先進技術已步入試驗並逐步走向實用化,一般在5年左右可
第二種:汽車雖是更為超前的設計,但因環境、科研水平、成本等原因,也許永遠不會成為商品,只是未來發展的研究設想。
多年以前的人們討論起21世紀的汽車時,無一例外地為它們配置了如火箭或者宇宙飛船那樣的外殼,以及原子能、太陽能之類強大且便利的動力。21世紀的公路依然是半個世紀之前的路,汽車也當然還是4個輪子,1個車殼,只不過其內涵有了不小的變化,概念車的最大功能就是發現與引導這些變化的方向。原文地址:http://www.pikacn.com/news/20163/4235.html
正因為概念車不作發售,設計師便可隨心所欲地盡情發揮,毫不受現實環境的限制,所以成為這些設計師發揮所長的機會,而這些製成品多是大膽而誇張的設計。如是者,由概念車往往成為了量產車的初稿,或甚由它引申成新車種,開創汽車發展的潮流。由於實際情況的限制,量產車約束了設計師的思維,而概念車往往集成了名家天馬行空的神來之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部由他們研發的電動車Modular Robotic Vehicle(MRV),比起傳統汽車駕駛起來更過癮好玩,就算不用作太空任務,在一般路面行駛也應該非常有趣。
MRV最大特色是擁有4組可以轉向的車輪,設計和超市的手推車類似。它由於4個車輪均可以轉向,在停車和調頭時毫無難度,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飄移的樂趣。另外MRV還有其他有趣的功能,例如對執行探索任務非常重要的遙控功能,司機可以遙距操控汽車行駛
這輛在CES上亮相的奔馳F015 Luxury in Motion無人駕駛概念車,主打清潔能源與自動駕駛。據悉,這部奔馳全新概念車集成了體感控制、眼部識別、車窗顯示屏、全自動駕駛系統等在內的多項最新技術,為駕乘者提供了一個智能的移動生活空間,可以說是對汽車的一種重新定義。
車內共有6片大型高解析度顯示屏幕,分別裝置在前、後以及左、右側的車門板內,而乘客除了能直接以觸控方式來控制系統,系統也可偵測乘客的手勢或眼球移動位置,來執行動作。車內板的顯示內容可包括娛樂信息等。
雖然上面的無人駕駛汽車都是概念階段,但是至少還都是在地面上形式。不過這個Aeon Project則本身不僅能夠在道路上行駛,甚至還可以漂浮在空中。這款來自未來的Aeon Project更適合於旅遊景點,乘客在設置後目的地之後,就可以放鬆下來休息,或者欣賞窗外的風光。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造了一輛名為Marty的自動駕駛汽車,而Marty正是《回到未來》系列電影中駕駛DeLoreans DMC-12汽車的角色。而與傳統默默在馬路上安靜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不同,史丹福大學的這輛無人駕駛器能做的事情居然是我們看起來非常炫酷的原地漂移。
不過由於而在施工的過程中由於車輛過於老舊,也不得不對轉向以及底盤做出相應的改動,最後可以讓它自己漂出甜甜圈。
雪佛蘭的FNR概念電動無人駕駛汽車,仿佛讓我們看到了50年後的汽車應該是什麼樣子。這款概念車由通用上海由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主導設計研發,採用了未來膠囊式的設計概念。FNR具備細長的前進氣格柵以及和格柵採用一體式設計的水晶雷射前大燈,車門採用了蜻蜓翅膀的造型,並且取消了後視鏡設計。
動力方面,FNR將搭載一臺電動機,並且將提供無線充電、手勢控制和瞳孔識別起動、檢測駕駛員的身體情況(檢測有不良狀態時,自動切換至智能駕駛功能)等技術。
Wilcox用做工精細的手工玻璃與最為尖端的現代技術,製作了一輛自動駕駛的小臥車。這輛小車專為夜間旅行設計,內部僅有一張小床。當乘客在床上休息時,汽車就能夠自己駛往目的地。
這輛車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英國的杜倫大教堂,明亮的手工彩色玻璃和汽車設計結合,將傳統手工的不重複性與精確無比的電腦技術完美結合。
通用汽車自主魔力(AUTOnomy)概念車是在2002年底特律的北美國際車展上全球首發。該車史無前例地將燃料電池推進系統與「線控」技術合而為一,使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及其他車輛系統從機械控制時代邁入了電子控制的新紀元。其姐妹車型HY-WIRE同年在巴黎汽車展上亮相。 這兩輛車的所有工作零部件均被安裝在一個六英寸厚的滑板形底盤上。車上沒有離合器,沒有方向盤,也沒有儀錶板, 所有控制裝置都集中在一個手動控制把手上,如同飛機駕駛艙一般。
與蘭博基尼Marzal幾乎同期,一臺名為Modulo的概念車對法拉利品牌後續發展起到了深遠影響,它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法拉利家族車系的設計思路,因為ENZO的設計者「奧山清行」曾深深受到Modulo概念車的震撼。Modulo由賓尼法利納設計,搭載5.0升V12雙頂置凸輪軸發動機,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
扁平低矮的造型在當時不能算獨創設計,Modulo概念車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車門,面積巨大的車窗可以整體向前移動以方便駕駛員進出車輛。也正是因為隱藏式的車輪,導致Modulo無法轉向,法拉利宣稱Modulo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60Km/h,想必這樣的數據是在橢圓形試車場裡得到的。
正如這輛車的名字" Bravo"(極好的、喝彩),蘭博基尼於 1974的都靈車展首發了這臺大牛,可惜漂亮的外觀設計卻沒能抵擋住能源危機,銷量更是慘不忍睹。不過Bravo的很多設計被運用到後來的Countach上,不幸的是Bravo獨特的倒車方式也遺傳到了 Countach上,你得打開車門坐在門踏板上,探出身子看後面的路況。
奧迪推出了一款重要的概念車名字是Quattro。這款車是為了慶祝Quattro品牌誕生30周年,這是一款基於RS5而打造的概念車,車長4.28米,車寬1.86米,車高1.33米,軸距為2600毫米,相比RS5要短了150毫米。
編輯點評:概念車的設計理念與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地由原來的浮誇,變得當下的向未來節能環保上轉變,這就如同汽車發展史一般。如今的概念已經代表了國內汽車發展的方向,電動綠色環保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想了解更多關於概念車的內容,可以繼續關注本網站的相關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