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的界定
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在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體現為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價值取向常常表現為一種「熱」:如出國深造,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出國熱」;領導幹部重視相應的學歷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讀研熱」;等等。
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是兩個經常被人們混用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表現形式看,都是人們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理想性的存在;從產生基礎看,都是人們在把握客體及其發展規律、主體的需要及其發展以及主客體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現實價值關係的一種觀念性把握;從社會功能看,都能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到定向、引導、規範等作用,其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價值活動的成敗。但是,這兩個概念又是有區別的。價值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價值取向則圍繞價值目標的實現表現出一種動態的趨向性。價值目標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過艱苦的、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經確立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才得以確立。價值取向則是人們圍繞如何實現價值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主體牢牢把握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方向,使之既要從現實的具體情況出發,把價值目標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尋找到實現價值目標的最佳途徑;又不能使這種「尋找」或「結合」離開價值目標或者背離價值目標。價值取向的終點,是價值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價值取向對價值目標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這是因為,價值取向作為人們對現實價值關係的觀念性把握,貫穿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過程中。價值取向是否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正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對價值目標的實現會產生巨大影響。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
人們進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實現人們的價值理想。所以,實踐的第一內在動力是人的需要,第一外在指向形成價值取向。沒有需要,就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就沒有人類其他一系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沒有價值取向,人們就不知道如何組織生產和消費活動,不知道如何構建並保證社會諸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和運行機制的暢通性。
價值取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和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呈現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價值取向的形成依賴於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時期人們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總是與當時實現價值取向的手段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應用水平相適應。沒有現代航天航空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就不可能實現遨遊太空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又必須與一定的價值取向相適應。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學技術發展史證明,每一種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應用都內在地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價值需求。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種價值取向的產生和形成源自於主體的某種需要,其實現則是主體需要的滿足。但是,人們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需要又會被創造出來,於是開始產生和形成新的價值取向。所以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人的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執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價值取向的社會功能
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某種共同價值理想,凝聚著社會主體對自身利益和自身創造活動的根本態度和強烈追求。因此,價值取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滲透力,影響和支配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協調和規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表現出獨特的社會功能。
社會規範功能。價值取向規定著社會主體所進行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等活動,成為社會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尺度。價值取向之所以具有這種社會規範功能,是由人的活動所特有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決定的。價值主體首先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個體的特定狀況決定其特定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這就使價值的產生與個體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方式具有直接的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是個體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而且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價值選擇空間,使人們在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但是,任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都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是發生在各種社會聯繫之中,這就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論個體的主觀願望如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需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一致,至少不能相違背。社會價值取向對個體的價值活動起到一種規範作用。價值規範是促使社會發展與個體活動基本一致的重要保證。
社會定向功能。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追求的凝聚,集中體現著社會主體超越現實的創造性衝動,從而對社會主體的活動提供價值理想和行為規範,同時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提供必要的尺度。可以說,人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某種價值取向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價值取向能否發揮社會定向功能,關鍵要看這種價值取向所體現的價值理想能否被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只有當社會成員認同了某種價值理想,才會自覺地把對這種價值理想的追求貫穿在自己的價值活動中,從而使個體的價值活動與社會的價值理想相一致。同樣,某種社會價值理想被其社會成員認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徹底,其定向功能就發揮得越好,對社會成員的規範作用也就越強。
社會驅動功能。價值取向的驅動功能推動社會成員產生並保持從事價值活動的熱情,使社會成員的價值活動能夠長久持續地進行下去,保證社會充滿蓬勃發展的生機。一般來說,價值取向驅動功能的發揮是依照層次遞進的原則,從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開始,逐步進入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實現需要等較高層次。解決社會成員的溫飽問題,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促使人們從初級的生理需要向更高的價值理想提升的前提條件。如果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而價值理想卻沒有得到及時提升,那麼,人們就有可能沉溺於物質享受或低級趣味之中,揮霍浪費、奢侈享樂之風就可能興起。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價值理想和價值取向。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價值取向是人們在現實生活或文章著作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但是,對於價值取向的界定及其相關問題,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並不多,有時還會因為對其含義的不同理解而導致一些無謂爭論。因此,有必要對價值取向的形成、內涵及社會功能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價值取向的界定
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在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體現為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價值取向常常表現為一種「熱」:如出國深造,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出國熱」;領導幹部重視相應的學歷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讀研熱」;等等。
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是兩個經常被人們混用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表現形式看,都是人們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理想性的存在;從產生基礎看,都是人們在把握客體及其發展規律、主體的需要及其發展以及主客體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現實價值關係的一種觀念性把握;從社會功能看,都能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到定向、引導、規範等作用,其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價值活動的成敗。但是,這兩個概念又是有區別的。價值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價值取向則圍繞價值目標的實現表現出一種動態的趨向性。價值目標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過艱苦的、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經確立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才得以確立。價值取向則是人們圍繞如何實現價值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主體牢牢把握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方向,使之既要從現實的具體情況出發,把價值目標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尋找到實現價值目標的最佳途徑;又不能使這種「尋找」或「結合」離開價值目標或者背離價值目標。價值取向的終點,是價值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價值取向對價值目標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這是因為,價值取向作為人們對現實價值關係的觀念性把握,貫穿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過程中。價值取向是否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正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對價值目標的實現會產生巨大影響。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
人們進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實現人們的價值理想。所以,實踐的第一內在動力是人的需要,第一外在指向形成價值取向。沒有需要,就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就沒有人類其他一系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沒有價值取向,人們就不知道如何組織生產和消費活動,不知道如何構建並保證社會諸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和運行機制的暢通性。
價值取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和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呈現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價值取向的形成依賴於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時期人們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總是與當時實現價值取向的手段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應用水平相適應。沒有現代航天航空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就不可能實現遨遊太空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又必須與一定的價值取向相適應。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學技術發展史證明,每一種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應用都內在地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價值需求。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種價值取向的產生和形成源自於主體的某種需要,其實現則是主體需要的滿足。但是,人們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需要又會被創造出來,於是開始產生和形成新的價值取向。所以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人的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執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價值取向的社會功能
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某種共同價值理想,凝聚著社會主體對自身利益和自身創造活動的根本態度和強烈追求。因此,價值取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滲透力,影響和支配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協調和規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表現出獨特的社會功能。
社會規範功能。價值取向規定著社會主體所進行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等活動,成為社會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尺度。價值取向之所以具有這種社會規範功能,是由人的活動所特有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決定的。價值主體首先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個體的特定狀況決定其特定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這就使價值的產生與個體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方式具有直接的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是個體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而且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價值選擇空間,使人們在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但是,任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都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是發生在各種社會聯繫之中,這就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論個體的主觀願望如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需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一致,至少不能相違背。社會價值取向對個體的價值活動起到一種規範作用。價值規範是促使社會發展與個體活動基本一致的重要保證。
社會定向功能。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追求的凝聚,集中體現著社會主體超越現實的創造性衝動,從而對社會主體的活動提供價值理想和行為規範,同時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提供必要的尺度。可以說,人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某種價值取向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價值取向能否發揮社會定向功能,關鍵要看這種價值取向所體現的價值理想能否被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只有當社會成員認同了某種價值理想,才會自覺地把對這種價值理想的追求貫穿在自己的價值活動中,從而使個體的價值活動與社會的價值理想相一致。同樣,某種社會價值理想被其社會成員認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徹底,其定向功能就發揮得越好,對社會成員的規範作用也就越強。
社會驅動功能。價值取向的驅動功能推動社會成員產生並保持從事價值活動的熱情,使社會成員的價值活動能夠長久持續地進行下去,保證社會充滿蓬勃發展的生機。一般來說,價值取向驅動功能的發揮是依照層次遞進的原則,從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開始,逐步進入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實現需要等較高層次。解決社會成員的溫飽問題,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促使人們從初級的生理需要向更高的價值理想提升的前提條件。如果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而價值理想卻沒有得到及時提升,那麼,人們就有可能沉溺於物質享受或低級趣味之中,揮霍浪費、奢侈享樂之風就可能興起。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價值理想和價值取向。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