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的界定及相關問題(學者論壇)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價值取向的界定

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在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體現為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價值取向常常表現為一種「熱」:如出國深造,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出國熱」;領導幹部重視相應的學歷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讀研熱」;等等。

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是兩個經常被人們混用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表現形式看,都是人們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理想性的存在;從產生基礎看,都是人們在把握客體及其發展規律、主體的需要及其發展以及主客體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現實價值關係的一種觀念性把握;從社會功能看,都能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到定向、引導、規範等作用,其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價值活動的成敗。但是,這兩個概念又是有區別的。價值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價值取向則圍繞價值目標的實現表現出一種動態的趨向性。價值目標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過艱苦的、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經確立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才得以確立。價值取向則是人們圍繞如何實現價值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主體牢牢把握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方向,使之既要從現實的具體情況出發,把價值目標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尋找到實現價值目標的最佳途徑;又不能使這種「尋找」或「結合」離開價值目標或者背離價值目標。價值取向的終點,是價值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價值取向對價值目標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這是因為,價值取向作為人們對現實價值關係的觀念性把握,貫穿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過程中。價值取向是否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正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對價值目標的實現會產生巨大影響。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

人們進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實現人們的價值理想。所以,實踐的第一內在動力是人的需要,第一外在指向形成價值取向。沒有需要,就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就沒有人類其他一系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沒有價值取向,人們就不知道如何組織生產和消費活動,不知道如何構建並保證社會諸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和運行機制的暢通性。

價值取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和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呈現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價值取向的形成依賴於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時期人們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總是與當時實現價值取向的手段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應用水平相適應。沒有現代航天航空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就不可能實現遨遊太空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又必須與一定的價值取向相適應。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學技術發展史證明,每一種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應用都內在地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價值需求。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種價值取向的產生和形成源自於主體的某種需要,其實現則是主體需要的滿足。但是,人們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需要又會被創造出來,於是開始產生和形成新的價值取向。所以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人的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執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價值取向的社會功能

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某種共同價值理想,凝聚著社會主體對自身利益和自身創造活動的根本態度和強烈追求。因此,價值取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滲透力,影響和支配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協調和規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表現出獨特的社會功能。

社會規範功能。價值取向規定著社會主體所進行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等活動,成為社會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尺度。價值取向之所以具有這種社會規範功能,是由人的活動所特有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決定的。價值主體首先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個體的特定狀況決定其特定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這就使價值的產生與個體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方式具有直接的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是個體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而且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價值選擇空間,使人們在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但是,任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都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是發生在各種社會聯繫之中,這就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論個體的主觀願望如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需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一致,至少不能相違背。社會價值取向對個體的價值活動起到一種規範作用。價值規範是促使社會發展與個體活動基本一致的重要保證。

社會定向功能。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追求的凝聚,集中體現著社會主體超越現實的創造性衝動,從而對社會主體的活動提供價值理想和行為規範,同時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提供必要的尺度。可以說,人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某種價值取向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價值取向能否發揮社會定向功能,關鍵要看這種價值取向所體現的價值理想能否被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只有當社會成員認同了某種價值理想,才會自覺地把對這種價值理想的追求貫穿在自己的價值活動中,從而使個體的價值活動與社會的價值理想相一致。同樣,某種社會價值理想被其社會成員認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徹底,其定向功能就發揮得越好,對社會成員的規範作用也就越強。

社會驅動功能。價值取向的驅動功能推動社會成員產生並保持從事價值活動的熱情,使社會成員的價值活動能夠長久持續地進行下去,保證社會充滿蓬勃發展的生機。一般來說,價值取向驅動功能的發揮是依照層次遞進的原則,從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開始,逐步進入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實現需要等較高層次。解決社會成員的溫飽問題,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促使人們從初級的生理需要向更高的價值理想提升的前提條件。如果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而價值理想卻沒有得到及時提升,那麼,人們就有可能沉溺於物質享受或低級趣味之中,揮霍浪費、奢侈享樂之風就可能興起。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價值理想和價值取向。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價值取向是人們在現實生活或文章著作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但是,對於價值取向的界定及其相關問題,學術界的關注和研究並不多,有時還會因為對其含義的不同理解而導致一些無謂爭論。因此,有必要對價值取向的形成、內涵及社會功能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價值取向的界定

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在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趨勢和發展方向,體現為一個變化的動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價值取向常常表現為一種「熱」:如出國深造,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出國熱」;領導幹部重視相應的學歷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就表現為「讀研熱」;等等。

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是兩個經常被人們混用的概念。這兩個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表現形式看,都是人們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理想性的存在;從產生基礎看,都是人們在把握客體及其發展規律、主體的需要及其發展以及主客體關係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現實價值關係的一種觀念性把握;從社會功能看,都能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到定向、引導、規範等作用,其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人們價值活動的成敗。但是,這兩個概念又是有區別的。價值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價值取向則圍繞價值目標的實現表現出一種動態的趨向性。價值目標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過艱苦的、長期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一經確立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才得以確立。價值取向則是人們圍繞如何實現價值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主體牢牢把握自己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方向,使之既要從現實的具體情況出發,把價值目標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尋找到實現價值目標的最佳途徑;又不能使這種「尋找」或「結合」離開價值目標或者背離價值目標。價值取向的終點,是價值目標的實現。

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價值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價值取向對價值目標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這是因為,價值取向作為人們對現實價值關係的觀念性把握,貫穿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過程中。價值取向是否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正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對價值目標的實現會產生巨大影響。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

人們進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實現人們的價值理想。所以,實踐的第一內在動力是人的需要,第一外在指向形成價值取向。沒有需要,就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就沒有人類其他一系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沒有價值取向,人們就不知道如何組織生產和消費活動,不知道如何構建並保證社會諸系統結構的合理性和運行機制的暢通性。

價值取向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和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呈現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價值取向的形成依賴於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時期人們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總是與當時實現價值取向的手段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應用水平相適應。沒有現代航天航空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就不可能實現遨遊太空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實現價值取向手段的發展又必須與一定的價值取向相適應。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科學技術發展史證明,每一種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應用都內在地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價值需求。

價值取向的形成與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一種價值取向的產生和形成源自於主體的某種需要,其實現則是主體需要的滿足。但是,人們現有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新的需要又會被創造出來,於是開始產生和形成新的價值取向。所以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如何準確把握人的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是執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價值取向的社會功能

價值取向反映了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某種共同價值理想,凝聚著社會主體對自身利益和自身創造活動的根本態度和強烈追求。因此,價值取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滲透力,影響和支配社會主體的實踐活動,協調和規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表現出獨特的社會功能。

社會規範功能。價值取向規定著社會主體所進行的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等活動,成為社會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尺度。價值取向之所以具有這種社會規範功能,是由人的活動所特有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決定的。價值主體首先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個體的特定狀況決定其特定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方式,這就使價值的產生與個體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方式具有直接的聯繫。從這個意義上說,價值是個體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而且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價值選擇空間,使人們在追求價值和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但是,任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都不可能孤立地進行,而是發生在各種社會聯繫之中,這就必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不論個體的主觀願望如何,個體的價值活動需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一致,至少不能相違背。社會價值取向對個體的價值活動起到一種規範作用。價值規範是促使社會發展與個體活動基本一致的重要保證。

社會定向功能。價值取向作為社會主體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追求的凝聚,集中體現著社會主體超越現實的創造性衝動,從而對社會主體的活動提供價值理想和行為規範,同時為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提供必要的尺度。可以說,人們的一言一行無不是在某種價值取向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價值取向能否發揮社會定向功能,關鍵要看這種價值取向所體現的價值理想能否被廣大社會成員所接受。只有當社會成員認同了某種價值理想,才會自覺地把對這種價值理想的追求貫穿在自己的價值活動中,從而使個體的價值活動與社會的價值理想相一致。同樣,某種社會價值理想被其社會成員認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徹底,其定向功能就發揮得越好,對社會成員的規範作用也就越強。

社會驅動功能。價值取向的驅動功能推動社會成員產生並保持從事價值活動的熱情,使社會成員的價值活動能夠長久持續地進行下去,保證社會充滿蓬勃發展的生機。一般來說,價值取向驅動功能的發揮是依照層次遞進的原則,從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開始,逐步進入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實現需要等較高層次。解決社會成員的溫飽問題,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促使人們從初級的生理需要向更高的價值理想提升的前提條件。如果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後,而價值理想卻沒有得到及時提升,那麼,人們就有可能沉溺於物質享受或低級趣味之中,揮霍浪費、奢侈享樂之風就可能興起。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價值理想和價值取向。

(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相關焦點

  • 幸福是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
    ● 羅儒國   教學作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尋價值、創造價值、體現一定價值取向的生命活動。那麼,教學對教師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對於教師而言,教學究竟是為了什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一、對教學價值取向的論述。   關於教學價值取向問題,國內外學者對此已有不同程度的關注,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見仁見智。
  • 如何分析和界定社區問題?
    作為社會工作者,幾乎每開展一次活動每開一個個案都要寫一份計劃書,而計劃書中需要思考的第一部分是如何界定問題與需求分析,特別是在家綜評估的時候,每次評估專家都會問,你少寶街裡的家庭有什麼需求?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目標和成效是什麼等問題。那麼,作為社區社會工作者,如何進行問題界定與需求分析?
  • 論道德共同體及其價值取向
    道德共同體具有道德信仰的共同性、道德價值認同的共識性、道德人格的平等性、道德價值評價的同一性等等。道德共同體進行有效的道德自我管理,才能滿足自身價值需要;道德共同體關注群體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才能凸顯其價值。追求共同體中每一成員的幸福,是道德共同體的價值取向。
  • 青年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
    總書記將青年比喻為「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並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這是對當代中國青年奮力擔當起歷史重任的激勵。  無疑,時代的精神是「青年的價值取向」的準星。我們黨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當今中國的時代精神。它既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彰顯了每個中國人的美好願景。
  • 如何界定「中產階層」的標準
    學者們圍繞收入、職業、聲望、權力、教育、生活質量、消費方式、個人素質、價值取向、社會影響等維度,設計了一系列指標體系,來對中產階層進行實證研究和量化考證。  以收入水平為基礎的多元指標體系。即以收入、財富或財產為劃分中產階層的基礎性標準,將社會中介於富有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具有中等收入水平的群體界定為中產階層。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對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調研,實證檢驗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對創業教育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進行驗證。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者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其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弱相關關係。創業教育對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存在顯著調節作用,對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調節作用不顯著。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本文通過問卷對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調研,實證檢驗大學生創業者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對創業教育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進行驗證。 研究發現,大學生創業者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其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存在弱相關關係。創業教育對經濟趨利型價值取向存在顯著調節作用,對滿意客戶型、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調節作用不顯著。
  • 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
    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是指每一種課程評價所體現的特定的價值觀。評價的取向支配或決定著評價的具體模式和操作取向。所以,評價的取向實際上是對評價本質的集中概括。分類:目標取向、過程取向、主體取向。
  • ...研究:概念、理論及研究取向——基於中文相關文獻的綱要式討論
    在過去十七八年的時間裡,在這個「新的領域」內產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國內至少在新聞傳播學界,對這一研究取向還不甚了解,甚至還存在某些誤解,也引發過一些爭議(朱麗麗,2017)。近年來,也有學者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陳剛,王繼周,2017;郭建斌,2018),或是對該研究取向的未來發展提出思考(馬鋒,2006;孫信茹,楊星星,2014;沙垚,2017:16-26)。
  • 我國教改實驗的價值取向
    教改實驗的價值取向,是指教改實驗所持有或蘊含的價值傾向。價值取向是指實踐主體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衝突和關係時,基於自己的價值觀所持有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一般而言,每項教改實驗均有其宣稱或內含的價值立場,即它總以某種價值取向作為支撐。
  • 王慶華 | 論現當代學者對唐人傳奇作品範圍界定之困惑
    顯然,現當代學者對唐人傳奇文體特徵界定雖然也承繼了古人的相關理解和認識,但更多是受到西方或現當代小說觀念的影響而建構起來的。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在隨著西方小說作品和小說理論傳入而來的西方小說觀念影響下,現代學者研究古代小說的特徵認知和價值判斷都帶有明顯的西方小說觀念色彩。從情節結構、文筆描摹、想像虛構等維度來認知唐人傳奇文體,界定作品範圍,並以此為標準對作品進行價值評判,就深受西方小說觀念影響。
  • 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
    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這一塊內容在教師招聘的考試過程中主要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察,這一內容的考察主要是偏重於理解,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將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分為四種:「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取向。在具體闡述四種目標取向之前,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目標的含義。所謂目標,指的是預期要達到的結果。那這個結果是什麼呢?
  • 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的新認識
    原標題: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的新認識   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其社會文化理論中指出,真正將人與動物分開的,是人不僅具有低級動物的刺激—反應的生物本能,而且具有高級動物的刺激—反應層面的學習能力,即受人類社會文化所制約的高級心理機能。因此,人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
  • 課程目標取向的分類
    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確定課程目標,但後來由於「目標中心論」無法克服一些弊端,一批學者起而反對預先設置課程目標。所以,課程編制時要不要提前設置課程目標成為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但無論人們持何種觀點,背後都隱含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從課程發展史上來看,對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不同學者做了不同的歸納和分類。
  • 大學生價值取向凸現主體性
    本報訊(記者劉振)「人生價值在於自我實現」、「義與利之間義當先」、「賺錢與堅持理想難取捨」……一份針對我市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呈現主體性、多元化、矛盾性的新特點。這是記者從「新時期高校德育有效性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 【審判專家解讀民法典】常中彥:將友善作為價值取向推動法治建設
    多次參與最高法院智慧財產權相關司法解釋的制定工作。將「友善」作為一項價值取向,是現今中國倡導的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融合的具體體現,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審判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一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理解為名詞類詞彙更為全面,即公民(自然人)之間人際交往的行為標準,即要像朋友、親近之人一樣盡心盡力地。
  •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學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而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在考試當中的,大多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需要大家對每一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準確把握,並熟知一些常見的代表人物。二、社會本位論1.基本觀點: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的發展貢獻的指標。
  • 建設性新聞:概念界定、主要特徵與價值啟示
    總體而言,學界對於建設性新聞理論性探討集中於概念界定、理論來源、特徵和歷史實踐等,實證研究集中於建設性新聞對不同年齡段受眾態度的影響。本文通過篩選整理文獻中對於建設性新聞的相關內容,對其概念界定、特徵、歷史實踐與價值啟示進行了探討。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北京師範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等學府的近170位優秀青年學者,以線上論壇的形式交流學術思想、尋找合作可能,有超過3萬人次通過會議平臺或直播平臺參與了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出席主論壇並致辭,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朱民主持論壇。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出席論壇啟動儀式並介紹了論壇的總體情況。學校人事處及各院系負責人、相關學科專家、人事秘書等也參與了線上論壇,為參會學者在線解答各類問題。
  • 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人本論取向:德性倫理學的啟示
    核心素養術語因而包含兩重價值:一是關於個體發展與自我完善的內在價值;二是通過個人獲得核心素養而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外在價值。在核心素養界定和選擇的過程中,由於研究者在不同價值上的側重,形成了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兩種取向,即功能論取向與人本論取向。其中,功能論取向側重外在價值,注重以外部需求作為核心素養研究的出發點,人本論取向則側重內在價值,將核心素養的理論要素立足於內在人格特徵或心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