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坍塌,網友:一滴口水都不想流!

2020-12-19 江蘇音樂臺

《舌尖上的中國3》於2月19日首播之後,就被觀眾們罵慘,豆瓣評分一跌再跌,到今天中午,只剩下慘澹的4.9分,只有第一季評分的一半了。

《舌尖3》口碑坍塌,直接拖垮了國內最火的紀錄片系列,將《舌尖上的中國》這檔引起廣泛關注的美食類紀錄片拉下神壇。

要知道,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一經推出,就火遍網絡。

獨特的語言風格,精良的配樂和製作,使得這部紀錄片剛一推出便獲得大面積好評轉發,甚至網上還出現了「舌尖體」的模仿風潮。

《舌尖上的中國》不但以令人垂涎欲滴的中華美食徵服了廣大吃貨同胞,而且也傳播了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讓觀眾們受益匪淺。因此,獲得廣大國人追捧,也成為中國最火的紀錄片。

第一季在豆瓣上最終也收穫了9.3分大神級的評分

第二季主打人文牌,刻意突出候鳥打工族、留守兒童、應試教育、空巢老人等社會熱點,通過美食,側重傳遞了「鄉愁與懷舊」的情緒

因為各分集導演水平不一,導致各集之間水準參差不齊,口碑也就有所下降,不過也獲得了8.4分的超高豆瓣評分

而到了今年的第三季,口碑直接坍塌,評分跌破5分,很多網友在看到第三季的內容時,驚呼:「這還是我當年看的那個舌尖嗎?」

被觀眾們差評最多的就是:拍攝不專業,錯漏百出,與前作相比,簡直大失水準;廣告植入過多,有矇騙觀眾的嫌疑;偏離人與食物的主題,連中藥口紅也堂而皇之的登場。總之,在《舌尖》粉們看來,《舌尖3》簡直就是槽點滿滿的敗筆之作。

而第一集中出現的鐵鍋,在某寶上已經被炒到了1299元一口,商業氣息顯得十分重,這也是令不少網友反感的地方。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舌尖3》大失水準,口碑坍塌了呢?梳理了一下網上的觀點,大致有以下三點:

1、導演換人,質量下跌

都說導演是一部影片的靈魂。《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口碑良好,總導演陳曉卿總攬全局,功不可沒。

第二季採用分集導演拍攝模式後,雖然有總導演陳曉卿把關,但還是沒法保證各分集不失水準,口碑自然就有所下降。

第三季導演名單中沒有了陳曉卿,資料顯示,他已於2017年10月從央視離職。

陳曉卿從1991年就開始拍紀錄片,是一名具有自我烙印的優秀前央視紀錄片導演,至今獲獎無數。

陳曉卿曾坦言:「小時候家裡窮,我好吃,這是拍攝《舌尖上的中國》最原始的動力。」也曾表示:「《舌尖》並不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離職後,他也同時帶走了《舌尖》(1、2)的原班人馬,組建了新的公司,繼續從事紀錄片創作。少了原班人馬的加入,《舌尖3》不合觀眾胃口,也在情理之中了。

2、選題失誤,吸睛不足。

要說第三季,拍攝確實有難度。第一季展現了中華各個犄角旮旯的誘人美食。

第二季探討了中國人與食物之間的溫存關係。

好看的,能拍的,基本都涉獵到了。第三季到底要拍什麼?導演劉鴻彥說,就是要拍出中國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樣子。萬眾矚目,開篇主題為「器」。

這個立意倒是很好,器材為食物的源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節目中展示了刀、鍋、灶、籠、案、壇、盤等各式器皿,以及古老的食物製作方式。講器皿,難勾起食慾,可以理解。

到了第二集的「香」,得將一首《涼涼》送給節目組。據說,《舌尖3》在準備時,踏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115處地方,採訪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種美食。

然而,400多種美食最終為我們篩選出的是天天見的——串串、麻辣燙、煎餅果子、胡辣湯。

這幾種已經是根植於全國人民味蕾的全民食物。人人都知道它的好吃,但節目組依然大力出神奇,拍得一點都不好吃。

拍攝選題的失誤,直接導致觀眾持續觀看的動力不足,甚至有網友稱:「看《舌尖3》一滴口水都沒流,棄之可惜,食之又無味」

3、形式大於內容,包裝強於美食。

首先,海報設計沒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的那種驚豔。記得當初看到第一季的那張五花肉上的山水畫,簡直驚呆掉下巴。

而第三季的海報看到的就是一堆過年的飯菜?毫無設計感可言,流於形式。

其次,《舌尖3》各集的取名不夠走心,最初宣傳出來8集片名為《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時節》、《融合》,確實又土又直白。

後來又改成《器》、《香》、《宴》、《養》……一個「香」來概括「小吃」,的確有些不夠貼切,流於形式。

除此之外,玩花打四門的大廚,炫技炫得有些過,劇組特效經費估計都花在那個畫面上了,結果端出來一碗莫名其妙、味道都不知道的炒白菜;

用一位網友的話來說就是:想學陳曉卿老師,借美食而煽情,可惜煽得不真摯、煽得不專業,未煽動他人,自己反倒被煽。

還有網友調侃道:李立宏老師聲音已經沒了第一季第二季的那種勾魂和饞人——「配完沒,我想下班,我一點也不想吃這些東西。」(設計獨白)

總之,一部好的作品,需要用心去對待,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作品,不怕沒宣傳,而宣傳的再好,作品本身不夠硬,最後只能招來批評。《舌尖上的中國3》你看了嗎?你覺得怎麼樣?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看《舌尖上的中國3》 我一滴口水都沒流!
    比灶神更重要的是,13億中國人嗷嗷待哺、翹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開播了!節目組特意選在這天播出,著實是講究人。我等燙壺小酒,擺點下酒菜,準備好擦哈喇子的紙巾,坐等央視爸爸8點開播。之前有傳言說這季的配音換成了老狼,我還在忐忑是否能跟上狼哥流口水的節奏,只見這頭傳來了李立宏老師的小嗓音。好樣的!還是熟悉的「自帶音效」!
  • 舌尖,一滴口水都沒流
    今天,《舌尖3》收官了。在萬眾期待下開播,在一片爭議中結束。豆瓣的評分跌破了5!望穿秋水等了四年啊,竟然是這麼個結果。不過,也不是全然沒想到。畢竟,有些東西,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單說海報吧,《舌尖1》這幅「肉山水」一出來真的有被驚到,瘦肉為山,肥肉為水,一筷子夾住的不僅是中國的一蔬一肉,還是中國的江山湖海,靈動縹緲意境深遠。第二季的海報,也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烏雞的墨色如青山,扣肉的形狀似寶塔,蒸汽的狀態像雲霧,留白恰到好處,形神兼備,一眼入心。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美食紀錄片,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啊
    網友評價:完全是舌尖上的中國的新疆番外篇,算是通過美食稍微了解了一些新疆文化,看完直接在某寶買了一圈,順便去了新疆餐館 ,可惜很多東西吃不到。感覺在新疆再呆下去,很快會變成開心的三百多斤孩子。網友評價:我們這種可以天天吃到小海鮮的人已經看得口水噠噠滴,不消說遠嫁他方的親朋和海外遊子了,不適合逢年過節看,很大程度上會特別想家。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但凡是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不「口水和淚水」橫飛……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海外華人遊子心故鄉情  從網絡上觀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勾起了無數華人的拳拳遊子心、故鄉情。還有無數網友呼籲,什麼義大利菜、三明治都弱爆了,應該儘早推出英文版,讓外國人也看看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對在美「漂泊」的80、90後遊子來說,《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和親情深深勾住了他們思鄉的心。在巴克萊銀行工作的北方人張先生笑著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半夜12點,看得他口水直往下咽。
  • 舌尖上的滷味美食,我一滴口水都沒咽
    哈哈~我想很多人都愛啃吧!雞爪可真的是一道讓嘴停不下的美食哦!雞爪,美名鳳爪,以前雞爪可以雞身上大家最不愛吃的部分,但是經過廚師們的精湛手藝加工後,雞爪變成了大家爭相追捧的美食,雞爪的做法有很多種,滷雞爪、醬雞爪、泡椒鳳爪、網紅雞爪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醬雞爪。
  • 看看日本人拍的「舌尖上的中國」是如何饞哭島國網友的
    「餐巾紙都準備好了,你就給我看這個?」很多網友在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後都忍不住這樣吐槽。果然眾口難調,國人期待已久的這場「饕餮盛宴」,最終在高收視、低口碑中收官。但是,非常嚴格的中國吃貨們最近卻被一檔日本節目搞到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節目組探訪了在日本極為火爆的蘭州牛肉麵館。這家店去年8月在東京正式開張後,每天都是大排長龍的場面。
  • 泉州這些美食上了《舌尖上的中國3》
    繼蘿蔔飯登上《舌尖2》後,在昨晚播出的《舌尖3》第二集中,泉州人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兩大小吃,石花膏和面線糊再一次讓全國人民流下口水。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要說泉州的街邊小吃,那真是多的要數大半天,每一種幾乎都讓人愛不釋手。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 勾起舌尖上的鄉愁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 片中食材銷量大幅提升 深夜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使得不少吃貨眼淚伴著口水流。吃貨迷們一致認為,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是最大的煎熬。 《舌尖》饞倒外國網友:一頓飯後房租減半 圖 《舌尖2》的熱播,再次掀起對中國美食的潮湧好評,舔屏都不足以證明中國美食的誘人了,這幾天,網上盛傳《外國人是怎樣被徵服的》的長微博讓各位網友爆笑捧腹,這個本是搜集「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美食」的話題,不知不覺地就變成「外國人是怎樣被中國美食徵服的」,對中華美食最直觀的評價當然就是來自國際友人們了。
  • 舌尖上的中國3定檔2018年春節期間播出 一共有8期節目
    說起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美食欄目相信許多網友都會一致投票《舌尖上的中國》,不知有多少吃貨曾在屏幕前留下口水,一種種平凡的食材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僅僅是畫面都讓人流連忘返。如今第三季節目已經基本錄製完畢,那麼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時間是在什麼時候呢?
  • 舌尖3種草一口鍋是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火了一口鍋
    《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簡稱《老廣的味道3》)已經開播,觀眾藉此尋覓美味,以慰鄉愁。廣東的觀眾們更是不用對著屏幕空流口水,可以看完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就出門覓食。此外,《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昨晚開播,再次引發極大的關注。這些知名美食紀錄片依靠精良的製作陪觀眾下飯,讓人胃口大開,情懷滿滿。
  •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中國有很多的美食,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就是為了品嘗中國的美食,品嘗過中國美食的外國人也都是讚不絕口的。中國其實有很多地方特色美食是不出名的,只有當地人才知道,所以很多中國人現在旅遊的時候都會去吃一些小吃,因為只有小吃才能代表這個地方的特色。大家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嗎?為了大家的身體著想,夜深人靜的時候千萬不要看,不然會深深吸引著你的味蕾。《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美食節目,裡面介紹了很多中國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特色美食,看得人口水直流,也是一檔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節目。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網友力薦泉州名小吃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網友力薦泉州名小吃 qz.fjsen.com 2013-04-10 07:48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一些熱心讀者想起近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正在網上徵集各地美食,便紛紛向央視攝製組推薦土筍凍、潤餅菜等泉州小吃,希望家鄉美食能有機會入選《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拍攝。
  •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網友:該叫"舌尖上的土豆"
    不過該短片並沒有如中國版 《舌尖》一樣呈現琳琅滿目的美食,絕對主角只有土豆。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兩個英國人「自黑」得相當成功,該短片迅速爆紅於網絡,受到全球網友熱捧。  舌尖上的土豆紅了  「正如中國一樣,肉類,還有魚,在英國是非常受歡迎的。但為了讓肉和魚的味道更特別,其它佐料便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國只有這麼一味特別的佐料——土豆。」
  • 它是中國有名的早餐,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兩次,網友:原因不接受
    它是中國有名的早餐,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兩次,網友:原因不接受。大家肯定很好奇它是什麼吧?也一定非常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一次不夠,還要來挑戰第二次?小編也跟大家一樣的好奇呢,那接下來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一滴口水引發的鬥毆,三人遭驅逐,湖人主場輸球又輸人!
    比賽進入第四節後半段,當時比分108-109,湖人落後一分,哈登在一次快攻上籃時遭到湖人年輕球員英格拉姆的侵犯,這是一次雙方都很不滿的判罰,哈登認為自己這是一次成功的2+1,而英格拉姆則不知為何突然從後推了一把哈登,也許是比賽中被哈登掄的比較煩躁,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控制不住情緒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
  • 一滴口水就能評估孩子患齲齒風險
    一滴口水就能評估孩子患齲齒風險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日訊(記者 劉佩佩)今日,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邀請成都的孩子們到「口腔博物館」過六一兒童節。活動中,「一滴口水評估兒童患齲風險」的高科技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據了解,這項技術在國內屬首創。   在口腔博物館四樓,144名小朋友現場接受口腔檢查。
  • 又一個網紅鍋 舌尖上的中國出現天際電器隔水燉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部》一出,其帶貨能力一下就衝破天際。憑藉十八遍火候,十二道工序,36000次捶打,1000度高溫冶煉,等製作手法,章丘鐵鍋」火了。一時間「章丘鍋貴」好多人都被圈粉,迅速種草。章丘鐵鍋代表的是一種工匠精神,也是勤勞專注的中華傳統價值觀的體現。
  • 《舌尖上的中國3》導演組回應質疑:市場在變化,需要創新
    ­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下滑,導演組回應質疑——­  市場環境有變,需要創新和突破­  本報訊(記者 李夏至)暌違四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終於在今年春節回歸了央視。不過,相對於前兩季優秀的口碑,第三季在豆瓣網目前僅得到了4.3分的低分評價,這也讓《舌尖3》遭遇滑鐵盧的說法甚囂塵上。
  • 《舌尖上的中國》取景地 用心打造"金"典火腿美食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對火腿美食的介紹  東方網記者陳瑩雪5月23日報導:央視一套熱播的大型高端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以濃重的人文情懷展現了中國特色食材與食物,其中第4集《時間的味道》中金華火腿這個「香傳千年」的時間美味不僅讓觀者深深「饞」了一回,更是勾起了在外金華人濃濃的思鄉之情,甚至有網友稱觀看時口水和眼淚橫飛。    今天下午,「民營經濟在浙江」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採風活動走進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在這家企業拍攝的。採風團成員還來到了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的「後花園」——火腿博物館,這是國內唯一一家火腿博物館。
  • 韓國餐飲界的馬雲--白老師,拍的中國美食竟然比舌尖3還地道!
    白老師一直給人和藹親切,吃東西很美味的感覺,美食介紹不主觀無偏見這在韓國美食綜藝裡很少見了。關鍵人家為了在世界各地方便點菜,學習中文日文英文的精神值得每一個吃貨學習!差點以為白叔是中國人了!比起舌尖上的那種食物崇拜來講,我更喜歡這部接地氣的隨意的街頭美食鬥士,舌尖精緻的稍顯作秀,對食物本身的理解成了一種信仰,而不是飲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