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禮記》之「不學禮,無以立」

2020-12-11 首席人物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意為,待人處事必須恭敬嚴謹,神態應當端莊肅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說的話要合理。這樣才能人人民安定下來。

以這次新冠疫情為例,中國最早發現疫情,領導人親自部署,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很快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為全球樹立了榜樣,不得不說,這和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和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

中國人敬畏自然,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臨危不亂,正道直行,依法依規,制定科學嚴謹的防控舉措,及時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安定了社會,並初步實現了復工復產,慢慢恢復了社會秩序。

反觀眼下的美國,正成為全球的疫情中心。疫情發生以來,該國領導人,以一貫的天馬行空的作風,先是不承認國內的疫情,進而不得不承認,並不斷「甩鍋」別人。不尊重客觀事實,不及時採取防控措施,各個地方各自為政,相互指責,最終導致疫情大爆發,大流行,人民水深火熱。

不得不說,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值得每個中國人好好傳承。

對於這次疫情,還應了《禮記》中的一句話:「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滋長傲慢的心態,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內心的意志不可以自滿,不能過度安於享樂。

那位要和中國「秋後算帳」的英國外交大臣,還有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澳洲議員,竟要求中國「割地賠款」,這些人不尊重事實,信口雌黃,如此傲嬌豪橫無禮?你不衰落誰信呢?

這一點上,建議他們要多多學習中國的《禮記》。

這些天,那位「世界警察」,自己家裡「著火」不管不顧,還指責別人「放火」,頻頻派出軍機軍艦跑到別人家門口鬧事,如此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掩耳盜鈴」是也!

中國人常說,謙虛謹慎,艱苦樸素,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不學禮,無以立」——中國自立於世界的東方數千年,為人類文明貢獻出自己的智慧,靠的就是中國的文化。

中國人,從來都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誰將是這個地球的主人?答案早已蘊含在中國古人樸素的世界觀之中了。

相關焦點

  • 公考備考:不學禮 無以立
    參考範文:不學禮無以立《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什麼是「立」?即個人立身正、處事周全;即民族素質高、文化強、精神足;即國家經濟勁、創新足、國力強大為世人尊敬。「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禮」之於「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現為無論是個人、組織乃至國家都需有禮,無「禮」則不立。「禮」是人的精神與靈魂,人是社會與國家的精神與靈魂。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2020-10-2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儀
    中國古代因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故美稱華夏。禮儀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正說明了禮儀的重要性。《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是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是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禮儀概述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名播於海外。她的幾個鼎盛時期也曾是世界學習的典範。
  • 《國學一言堂》之十三:不學禮,無以立(人性枷鎖)
    「不學禮,無以立」,典出《論語》。這是極少數在《論語》中重複出現的語句,《論語·季氏》記載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堯曰》記載為「不知禮,無以立」,由此可見《論語》編撰者對此句的重視程度。簡單說,「禮」,就是行為規範,人性枷鎖,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重要的必須強制執行的「禮」,上升為「法」。茫茫人海中,你將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將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狀況。如何不誤入歧途?如何避免傷害?如何措置裕如?「禮」,就是你的「指南針」,就是你的「防護服」,就是你的「潤滑劑」。如果不想被「禮」枷鎖,自然會有其他的枷鎖在等著你。
  • 申論作文點評之《不學禮 無以立》
    作文點評: 2016年國考申論大作文 題目:不學禮 無以立 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簡潔用名人名言開頭,可以為文章增色)。
  • 不學禮,無以立!
    稽首是拜禮中最重的禮節,古代諸侯對天子、大夫對諸侯均行稽首之禮。另外,國君對於神之至尊者或者向臣表示極度尊敬時也行稽首禮。稽首之禮如此重要,以致在各種題材小說中都有體現,例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都大量出現稽首之禮。揖禮的歷史比較長,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 不學禮無以立 八大峽小學文明校園育文明學子(組圖)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僅用了六個字,就將我們中華民族對禮儀的重視程度體現的淋漓盡致。2017年11月17日,青島八大峽小學邀請金石教育王老師來為五六年級學生教授傳統國學禮儀課,在古詩文的誦讀與禮儀實操體驗中讀書習禮、知書達禮,傳承中華美德,做文明的好學生。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
  • 【創文公益廣告】不學禮,無以立
    【創文公益廣告】不學禮,無以立 2020-07-1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申論範文:不學禮 無以立
    《論語》有言「不學禮,無以立」,告誡我們一個人若是不懂禮貌,不講禮儀,就不懂得怎樣做人處事,看似文明素養的形成只與個人有關,但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浩浩湯湯進程中,公民的素質教養恰是最基礎的部分。公民的素質教養提高關乎公民意識的覺醒,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是強國之基。
  •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不學禮,無以立」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不學禮,無以立」 2017-11-27 11:23:40| 中公教育 龍越
  • 2016年國考申論真題範文:不學禮,無以立
    由於微信文章無法打開連結,建議考生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詳細內容  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發布,2016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大作文考查的主題(省級)是「不學禮,無以立」。省級申論真題要求以「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 2021京考申論範文:不學禮 無以立
    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古代封建王朝立邦之本,是新時期人們德行彰顯之要;以學禮為本,能夠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人際技巧建構和諧社會,彰顯華夏文明復興強國之路。以禮為本,傳承禮儀美德,提高自我修養。
  • 2018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不學禮,無以立」_北京中公教育
    北京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不學禮,無以立」,更多北京公務員考試資料,請點擊北京公務員考試網。 推薦閱讀>>>2018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文章寫作答題技巧|熱點|範文匯總(11月)不學禮,無以立目前正處於2018國考備考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相信不少同學會寫作感到困惑。因此,中公教育專家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篇試題範文,希望同學們能有所收穫。
  • 《中國軍人禮儀》薦讀: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中國軍人禮儀》推薦序■王潛心當我拿到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軍人禮儀》書稿的時候,手裡沉甸甸的,不只是書的分量,還有它豐厚的內容。我作為一位多年從事部隊管理和禮儀工作的同志,對作者辛勤的勞作甚感欣慰。
  • 2020省考優質申論範文:不學禮 無以立
    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古代封建王朝立邦之本,是新時期人們德行彰顯之要;以學禮為本,能夠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人際技巧建構和諧社會,彰顯華夏文明復興強國之路。以禮為本,傳承禮儀美德,提高自我修養。
  • 楊路:不學禮,無以立
    大部分朋友留言都出於同一個問題「怎麼能和孩子保持這種和諧不爭吵不頂嘴的狀態?」楊路老師認為,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之所以會變成「神獸」「魔王」是我們的引導教育出了問題。在所有的教育當中,我一直都覺得「禮儀」是重中之重,只有孩子懂禮知理才能和父母良性溝通,才能聽進去父母的建議。
  • 國考申論大作文滿分範文:不學禮,無以立
    2016年國考省部級申論第五題:「給定資料3」引用了《論語》中的話:「不學禮,無以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議題,聯繫社會現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1200字。
  • 孔子有雲「不學禮,無以立」
    通過此次培訓我主要的收穫是:一、孔子有雲「不學禮,無以立」,禮儀貫穿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中國身為禮儀之邦,禮儀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歡樂的遊戲互動之餘,帶領同學們以簡單的手勢,不同的形體玩轉禮儀,讓所有在場同學漸諳禮儀的奧妙,不禁為老師生動的講解所嘆服。三、國學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中華民族國學精粹是中華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