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敬先人
讀寫人家專欄作者:趙正祿 原創作品
在我們老家,過年敬先人是件非常隆重的事。一般情況除夕的酉時一到就開始淨手、坐紙、擺獻飯、上供茶、供酒、烽香、點蠟、燒裱和冥票、放鞭炮等。大多為家中的幾個男丁一起完成,以父親或長子為主。
老家雖處偏遠山野之地,但也有近千年歷史的古城遺存,文化底蘊深厚。不管是大戶人家還是平頭百姓,也不管是書香門第還是世代農家,都有在廳堂朝門的正牆(俗稱上坡裡)懸掛字畫中堂的習慣,只有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曾用毛主席像代替過。
廳堂的擺設也非常講究。正中靠牆的是供桌,約兩米長、五十公分寬、九十公分高,供桌前是八仙桌,約一米見方、八十公分高,八仙桌兩側放有兩把太師椅。這些家具大部分為硬木雕刻,以梨木、石棗木為多,也有核桃木、椴木、桃木等材料的。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在我們的古城裡,傳統的古家具已經由現代家具所代替,八仙桌、供桌還有,太師椅已經找不到幾對了。雕刻的木盒子也幾乎沒有了,專用獻飯還有,但相當一部分人家已經不做了。傳統的東西正在逐步消失。
供桌上一般置有先人案(先人神龕),前面立一排坐紙(包有冥票或冥錢冥國信封),坐紙正中間為三代,然後按輩分一左一右立式擺放,八仙桌上則放置獻飯、獻果、香桶、蠟桶、香盤、香爐等祭祀用具的。香桶、蠟桶、香盤、香爐等祭祀用具,一般都是紅木和黃銅質地的。我家遺留下來的一個香盤還是天水雕漆的。獻飯也有講究,一般為四碗--擺放整齊有序且冒尖的五花肉塊和搭配色調的專門獻飯,供果除時下稀少的水果之外,還有用木雕盒子裝的排列有序、花色品種繁多的油炸盒子(一般情況是女兒和外甥女做好帶來的),當然根據自己家裡的情況還有增加其它供品的。
八仙桌前面綁有和八仙桌高低、寬窄一致的繡花桌裙。桌裙前面空出一片地面跪拜燒冥票。我家至今保存著一件蘇繡的桌裙。
包的冥紙從外表上有三年之內(新靈)和三年之外的區別,新靈的冥紙外包裝是白紙,三年祭日已過的用黃色紙,且正面有一公分左右寬的箋子(用於寫牌位--即收件人)。
過年供奉先人一般情況為三天,初三下午送靈。但也有除夕夜直接燒了的(三年過了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一度被禁止,但我家一直沒有間斷過。
在供奉的三天內,香、蠟、茶、酒一般都不能有間斷,有新靈的每晚七點左右都要在大門外舉行接紙的儀式,在大門外用灰撒一個留有一個小出口的圓圈,在圓圈內孝子們下跪,燒冥票、香裱等,哭到廳堂,再在廳堂跪燒香裱、冥票等。到初三未時之後,開始送紙,一般情況都先去新墳和最親近的先人墳上去燒紙。有新靈的去的路上和墳上一般孝子戴麻戴孝且有哭聲。燒紙也有規程,先要祭土地神,然後燒紙。點蠟燭、上香、燒紙、祭酒、祭茶、叩頭、放炮等。返回家的路上新靈不允許有哭聲。
這樣先人也送了,三天年也算快結束了。當然,初三過了還有許多節慶的傳統活動仍在繼續,一直到元宵節基本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