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漸熱,迪卡儂還要繼續「低調」?

2020-12-19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螳螂財經

場景營銷有多香?看看迪卡儂就知道了。

在租金高昂的商場「壕氣」包下幾千平,店內工作人員沒幾個,來逛的人卻不少。推著嬰兒車在寬敞的過道上遛娃的父母、在快收帳篷和衝鋒包貨架旁交流登山心得的大爺大媽、試圖在迷你足球場找回童年的青年男女……

利用場景體驗的優勢,迪卡儂成功收穫了「小區免費健身房」「周末帶娃好去處」等多個「美稱」,去過的都說好。

對了,記得早點去,因為你想玩的「項目」可能還得排隊……

迪卡儂中國區媒體經理曾表示過,迪卡儂廣告費用只佔營業額的1%。而迪卡儂就是靠著來店體驗的顧客口口相傳,漸漸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行業預測,2025年體育產業總產出將超5萬億元,203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

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就在眼前,來華17載卻始終不愛營銷的迪卡儂還會繼續保持「低調」嗎?

並不低調的「家族背景」

儘管迪卡儂本身不愛做營銷,但其背後最大的持股人穆裡耶家族的背景可一點都不「低調」。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法國的紡織業首先迎來騰飛。1903年,穆裡耶家族旗下第一家紡織廠「菲爾達」落地裡爾東北部的城市魯貝,家族由過去的世代為農正式邁入工業化時代。

今天的穆裡耶家族已經是一家有著50萬名員工的大型家族集團企業。除了迪卡儂以外,位列世界500強的零售業巨頭歐尚、國際家裝建材零售集團樂華梅蘭等都是穆裡耶家族旗下的企業。

迪卡儂的創始人米歇爾·雷勒克的家族與穆裡耶家族是姻親,因此穆裡耶家族的商業背景以及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迪卡儂的經營策略。

首先是無幹擾式購物。迪卡儂的購物模式和同為穆裡耶家族旗下的歐尚如出一轍,都是「自選」為主。相信去過迪卡儂的人都對裡面寥寥無幾的售貨員印象很深。

在創始人雷勒克看來,大多數專賣店採用的「店員激情推銷」的購物模式,不僅容易引起顧客反感,而且過於呆板。而在無幹擾的購物模式之下,顧客有了更大的自主權,也不會因為店員的過度推銷而不耐煩,更易達成交易。

其次是保守擴張。誕生於農業時代的穆裡耶家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保守文化的影響,而這反映在迪卡儂身上就是異常緩慢的擴張速度。

1976年迪卡儂就誕生了,然而其在2003年才於上海開了第一家商場。一直到2011年,在中國走過八個年頭的迪卡儂也不過開了三十四家店鋪。

最後是員工集體持股。「我們家族的根,首先是集體主義。」歐尚集團CEO維安尼·穆裡耶(Vianney Mulliez)曾如此總結道。

據穆裡耶家族成員Alex Grollin表示,他們700個家族成員都是股東。而這在迪卡儂身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員工持股」。

迪卡儂針對員工持股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全稱是「迪卡儂國際持股計劃」,簡稱DISP,迪卡儂在1985年就啟動了這一計劃。據悉,迪卡儂中國區的員工在迪卡儂中國的持股比例已經超過84%。

背靠兩大家族企業的迪卡儂也很「爭氣」。「螳螂財經」查詢到,2018年,迪卡儂登上「世界品牌500強」榜單。2019年,迪卡儂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到1015億美元。

中國市場這塊骨頭或許並不好啃

「中國是迪卡儂最重要的市場,沒有之一。」迪卡儂創始人米歇爾·雷勒克曾說道。

儘管前期擴張十分謹慎,但頂著「低調且注重性價比」的標籤,迪卡儂在中國市場走得總體還算順利。截至2019年,迪卡儂已在全國超100個城市布局約300家實體商場。

2017年,向來低調的迪卡儂首次披露了其在中國區的業績。這一年,迪卡儂在中國市場的營收達到105億元人民幣,成功突破百億大關。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迪卡儂就能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看似發展漸穩的背後,迪卡儂暗藏的問題也並不少。

1. 口碑兩極分化

產品質量和設計風格衍生的「到底值不值」的問題,正在加劇迪卡儂口碑的兩極分化。

一邊是吹捧價格親民種類全。

一位經常在迪卡儂購物的全職媽媽告訴「螳螂財經」,「迪卡儂家那個14.9的小背包我經常買,不貴質量又好,用來裝孩子的東西特別方便。」

在機關單位上班的小王也表示,公司有時候團建組織爬山,去迪卡儂可以一次性把背包、帳篷、手電筒之類的裝備全部買齊,能省掉很多麻煩。

在知乎話題「迪卡儂哪些東西值得買?」下面,答主列舉了將近三十種價位在300元以下值得購買的迪卡儂單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和點讚。

另一邊是則吐槽質量參差不齊,風格土low;

比如針對同一款運動內褲,有的人覺得便宜又好穿,甚至是必備。有的人卻覺得質量太差,完全穿不了。

在迪卡儂天貓店銷量最好的一款商品下面,「掉色、尺碼不合適、設計不合理」等吐槽也不在少數。

至於風格土low,甚至都不用吐槽,進店之後,貨架上這些花裡胡哨配色的鞋相信就已經勸退不少人了。

在款式已經勸退一批人的情況下,那批好不容易奔著「平價」來的用戶還可能會因質量不一而走。

因此,如果不從整體風格和質量上做好把關,迪卡儂未來的用戶增長只會越來越難。

2. 員工流動性大

據曾經在迪卡儂內部工作過的員工表示,迪卡儂內部的員工流動性很大,可能半年就會換掉一批。

正常來講,迪卡儂內部的員工晉升路徑是:全職店員→部門經理→副店長→店長→區域負責人。

但因為員工流動性大,導致基層店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人心不易凝聚。再加上運營門店所需專業運動知識得靠長時間積累,因此迪卡儂內部很難孵化出經驗豐富的區域負責人。

由於不同區域對應著不同消費習慣的人群,且區域負責人有無經驗直接影響到該區域的門店運行效率,因此這實際上不利於迪卡儂在中國市場的擴張。

3. 電商發展受限

電商方面,迪卡儂也面臨著不少問題。

一個是中低端線商品在淘寶這種競爭激烈的平臺缺少價格優勢。

譬如替換頻次較高的運動襪,迪卡儂的天貓旗艦店內銷量最好的一款是39.8元起,而其他店已經能將價格壓到9.9元了,並且銷量比迪卡儂高多了。

另一個是高端線尚未培養起用戶的消費心智。

儘管有著「性價比之王」的稱號,但迪卡儂其實從未放棄過衝擊高端線。但就其目前的銷量來看,顯然還沒有太多用戶願意為「貴貴的」迪卡儂買單。

在平價商品都尚有質量爭議的情況下,要培養起用戶對高端商品的消費心智,對目前的迪卡儂來說很難。

此外,可能是人手不足的原因,店鋪客服經常被吐槽不理人。某位想要換貨的顧客,眼睜睜看著在線客服換了好幾個,但卻沒一個人出來幫她解決問題。

在其他店鋪爭相用紅包、優惠券以及贈品等一系列花招拼命「討好」用戶的時候,連最基礎的客服服務都沒做到位的迪卡儂想留住用戶,怕是沒那麼容易。

4. 體驗優勢削弱

超大的線下體驗空間原本可以說是迪卡儂的一張「王牌」,但隨著年初疫情的爆發,過去幾年逐漸飽和的線上市場,因直播的興起再次迎來崛起。這對於重視線下體驗的迪卡儂來說其實造成了一定衝擊。

儘管節省下的營銷成本讓迪卡儂還不至於為店鋪租金髮愁,但少了「現場體驗」這關鍵的一環,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線下門店的銷量。

體育行業大熱,是機遇更是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體育行業正迎來新一輪上升期。

據國務院於2014年10月頒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4月,體育產業規模約一萬億元,這意味著在接下去的五年間,體育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6%。

大環境來看,這必然有利於迪卡儂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挑戰也是並存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的《體育用品行業細分產品市場規模與前景分析報告》,2012年-2018年,包含球類、體育器材及配件類、訓練健身器材類以及運動防護用具類等多個行業細分產品市場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這意味著整個體育用品行業迎來縱深發展期,專注細分品類的企業將獲得新一輪增長機遇。

實際上,不止體育用品行業,整個消費市場似乎都在「呼喚」細分品類企業的誕生。短時間內完成指數增長的新消費品牌如三頓半、元氣森林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這一背景下,以「品類豐富」著稱的迪卡儂雖然獨樹一幟,走出了「連鎖商超式」的發展模式,建立起了「複合型」優勢。但具體到特定品類來看,其面臨缺乏最核心的品牌優勢。

嚴格意義上來說,迪卡儂並不算專業的運動品牌,將它定義為體育用品零售商才更合適。但最近幾年,消費者對品牌的質量和專業度要求明顯更高了,尤其在細分品類。這也是為什麼lululemon上千元的瑜伽褲仍有人願意買單的重要原因。

一個lululemon可能不足為懼,但十個呢?上百個呢?按照當下新品牌「燒錢式」的營銷思路,未來在迪卡儂引以為傲的多品類中,可能每個品類都會有「王牌」誕生,屆時迪卡儂的競爭優勢就更弱了。

此外,國內雖然尚未出現可以和迪卡儂匹敵的大型體育用品商超,但漸漸崛起的國牌安踏李寧、百麗旗下發展越來越好的滔搏運動,都是迪卡儂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數據顯示,2019年,包含安踏體育、李寧、特步國際、英派斯、金陵體育、探路者在內的六家中國體育用品上市企業,總營收為589.29億元,同比增長32.9%。

更大的威脅來自滔搏運動。作為百麗國際的運動業務線,滔博運動靠著代理NIke、Adidas、Puma、Reebook等知名運動品牌,已發展成為國內第一大運動鞋服零售商。數據顯示,滔搏運動已佔據了行業15.9%的份額。

面對這些新的威脅,不論是適當請明星代言高端線,還是加速人才孵化擴張市場,想在日漸火熱的中國體育市場分一杯羹,迪卡儂或許不能再一味「低調」了。

相關焦點

  • 醒醒,迪卡儂請停止「低調」!
    行業預測,2025年體育產業總產出將超5萬億元,203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萬億級別的消費藍海就在眼前,來華17載卻始終不愛營銷的迪卡儂還會繼續保持「低調」嗎?儘管前期擴張十分謹慎,但頂著「低調且注重性價比」的標籤,迪卡儂在中國市場走得總體還算順利。截至2019年,迪卡儂已在全國超100個城市布局約300家實體商場。2017年,向來低調的迪卡儂首次披露了其在中國區的業績。這一年,迪卡儂在中國市場的營收達到105億元人民幣,成功突破百億大關。
  • 山與山體育與蘭州迪卡儂全面合作助推越野跑發展
    2021年,甘肅山與山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將與蘭州迪卡儂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助推本地區越野跑等戶外運動的全面發展。迪卡儂是一家集運動用品研發、設計、品牌、生產、物流及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公司。截至2019年7月31日,迪卡儂在中國擁有294家商場實體店,遍布全國約112個城市。未來五年,迪卡儂在大中華區商店數量將增至500家。迪卡儂是中國「全民運動」的響應者及實踐人,擁有極具雄偉的在華長期持續拓展計劃。迪卡儂的企業文化獨具一幟,國際化氛圍,國際團隊共同工作,員工有更多機會在國際間交流。
  • 迪卡儂不投廣告也能嘗到甜頭 但它會低調下去嗎?
    近兩年,國內運動健身熱潮的出現為運動品牌產業都帶來福音,包括耐克、阿迪達斯以及一眾本土運動品牌在內,都在加碼中國市場的品牌營銷。然而,此背景之下,卻有一個特殊的存在。迪卡儂,早在1976年創立於法國北部。
  • 深度解碼:體育用品「全能王」迪卡儂的商業模式
    ,迪卡儂卻「避輕就重」,幹著貌似傻大粗的活:從原材料採購到營銷渠道,無一不大包大攬,構建了包括採購、設計、生產、品牌、物流、零售等在內的完整的體育用品產業鏈。   對於那些熟悉的消費者而言,號稱運動專業超市的迪卡儂(需求面積:2600-3000平方米)並不僅僅是一家體育用品連鎖企業。它的產品線極大豐富、品牌極大集成,幾乎就是運動品牌的代名詞,是體育用品的全能王。
  • 體育用品市場衰退 迪卡儂逆勢玩轉「初級」體驗
    法國老牌體育連鎖品牌迪卡儂也不例外。但優雅慣了的法國人卻一反常態不走高大上的範兒,反把「初級」體驗玩得風生水起,還在行業走衰中逆勢而起。除了滑板鞋,還有輪滑場體育用品市場衰退,電商攻勢猛烈。體育用品店的日子不太好過。
  • 國內體育用品全線低迷 迪卡儂高調擴張底氣何在?
    目前看來,體育用品行業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快速上漲的經營成本和疲軟的消費環境;二是體育用品業零售渠道的飽和;三是消費趨勢由運動潮流,向選擇面更廣的休閒時尚方向轉變。此外,產品、運營手法的同質化,行業的惡性競爭等,也是體育用品行業業績下滑的原因。  美國體育產業佔GDP的比例為12%,而中國體育產業的佔比還不到0.6%.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體育產業潛力巨大。
  • 坐標魔都,必酷體育、迪卡儂、佳兆業體育等你來
    本篇文章推薦三大崗位:【 必酷體育-留學顧問 】,【 迪卡儂-全渠道零售運動負責人--上海 】,【 佳兆業體育-場地運營經理 】必酷體育 關於「必酷體育」: 上海必酷(Be-Cool)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青少年體育為主
  • 2020年,迪卡儂的披荊斬棘之路
    從復工復產、保障外貿出口、舉辦全球首個「多巴胺重啟地球」活動到參展第三屆中國進口博覽會,從獲得「上海市體育產業示範單位」、「上海市技術先進型服務業企業」稱號到獲得「浦東新區經濟突出貢獻」獎等企業榮譽,這一年裡,迪卡儂在中國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中向善而行。
  • 迪卡儂為何能成為運動品牌的翹楚?
    目前在全世界擁有超1300家門店,成為運動品牌的翹楚在迪卡儂之前,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李寧、安踏這樣的製造商,從設計、生產到經銷商渠道一手搞定,另一種是滔博、跨世這樣的品牌代理商,手裡同時運作多個國外品牌,通過布局終端門店提升渠道價值。最近幾年隨著全民健身熱,出現了像探路者、凱樂石、三夫這樣的新晉品牌,但運營模式不外乎上述兩種。
  • 深圳第一家體育產業園區誕生,系南山湄南河體育小鎮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1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羅立蘭)20日,2020年深圳市體育產業園區、體育產業基地授牌儀式在南山區湄南河體育小鎮舉行。湄南河體育小鎮成為深圳第一家獲得體育產業園區認定的企業。本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
  • 迪卡儂中國王亭亭:到2025年中國的體育市場規模將會超過5萬億
    1月5日,由體育大生意主辦的2020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在線上舉行。峰會由體育大生意主辦,朝向集團、華體融科聯合主辦,安踏、當代文體、新浪體育、PP體育、盛意互動作為官方合作夥伴大力支持。在大會中,迪卡儂中國副總裁王亭亭以《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的未來屬於合作》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中國體育市場是一個萬億級的藍海市場,據行業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體育產業的GDP佔比約為1%,相對於歐美成熟市場的2-3%,成長空間巨大。據推測,到2025年中國的體育市場規模將會超過5萬億;而到2035年,體育消費類GDP佔比將會超過4%,經常參加運動的人群將會超過45%。」
  • 被白嫖的迪卡儂:體育界的「宜家」,成人的「迪士尼」
    2019年,每2天約有1家迪卡儂的線下門店開業。它是如何贏得不願逛街的虎撲直男的青睞呢,今天來聊一聊迪卡儂的中國擴張之路。極致的用戶體驗:體驗式消費在體育零售界,迪卡儂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從2003年在中國開出第一家店以來,迪卡儂在國內的店鋪一直保持自己的節奏,截止至2019年年底,迪卡儂在中國超過110個城市開設了超過300家門店,員工數量逾18000人。和傳統的體育零售店不一樣,迪卡儂低調得就像一個廢棄工廠,沒有豪華裝修,沒有抒情的音樂、沒有香氛、沒有烘託氛圍的燈光。
  • 迪卡儂,真是個「奇葩」
    迪卡儂中國區媒體經理曾經表示過,迪卡儂廣告費用只佔營業額的 1%,主要是靠口碑營銷,約50%的新顧客是通過口耳相傳來到店裡的。地鐵公交機場投放巨幅廣告?舉行盛大活動請媒體宣傳?聘請當紅小鮮肉明星做代言人?在大中華區贊助各種體育賽事?大張旗鼓花錢賣吆喝的事,迪卡儂連影兒都沒有。
  • 解讀迪卡儂:體育運動品牌王國的商業秘密
    迪卡儂是誰?在擁擠的體育用品市場做了什麼?憑什麼它能擺脫紅海,屹立不倒?道本商業地產記者帶你深度領略不一樣的體育運動品牌王國。  源於法國的貴族血統  1976年,迪卡儂的第一家門店在法國裡爾附近的小村莊恩洛斯誕生,那時候的迪卡儂只是一家自助式的運動器材與休閒服飾量販店,並出售各個品牌的產品。
  • 迪卡儂戰略合作天貓 將體驗模式複製到電商
    5月14日,迪卡儂大中華區總裁張玥與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事業群總裁張建鋒,在迪卡儂杭州西溪商場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據了解,此次合作,意味著天貓成為迪卡儂的獨家電子商務合作夥伴。張玥強調,中國作為"最有希望的市場",迪卡儂為此願意積極發力線上線下一體化業務,構建全渠道零售。
  • 迪卡儂成為2018獵狐山地跑合作夥伴
    兩個「油膩」男人的握手,宣告迪卡儂合肥分公司將在今年的獵狐比賽中和大家見面。作為奔流體育的老朋友,合肥的迪卡儂戰隊一直是獵狐跑的「忠粉」,參加了15年的「一山三湖」陸地龍舟賽,以及前兩屆的紫蓬獵狐山地跑。
  • 迪卡儂喊話耐克,再不做外賣就晚了
    而目前,多地消費者已經可以像點外賣一樣「線上逛」迪卡儂,3公裡內可以實現30分鐘內送達。一個外賣平臺,一家線下體育用品大賣場,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業態,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我行我素」的迪卡儂來自法國的迪卡儂,在體育零售界,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隨大流。
  • 叮咚,你有一份迪卡儂外賣到了
    一個外賣平臺,一家線下體育用品大賣場,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業態,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我行我素」的迪卡儂 來自法國的迪卡儂,在體育零售界,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隨大流。從2003年在中國開出第一家店以來,10年間,迪卡儂在國內的店鋪數量僅39家。同類品牌在同一時期的開店數量已達到數千家,李寧、安踏的門店數量在同期更是逼近上萬家。迪卡儂因此,一度被認為錯過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黃金10年。但迪卡儂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
  • 迪卡儂在華喜與憂
    一位長期從事體育品牌研究的觀察人士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示。   到2015年底,迪卡儂大中華區擁有166家商場,而去年年初官方對這個門店數量的目標是155家。過去的一年,迪卡儂在中國開設新店49家,開店數量再創新高,2016年計劃門店數達到200家。而迪卡儂的希望是「在2020年將門店數量提升至500家,並且銷售額會佔公司總銷售額的 25%」。
  • 為國人所不熟知——迪卡儂的前世與今生與背後龐大家族企業
    有一種成功叫低調。走在中國大都市的商業區時,看到一家迪卡儂的體育用品商店,對這個品牌應該並不陌生了,又看到有家歐尚超市,你可能只知道這是一家法國的大型跨國商業連鎖集團,你也許並不會想到這兩家經常看到的法國企業其實他們背後的持有者都是一個叫穆裡耶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