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崛起的啟示:從默默無名到一流名校

2020-12-16 騰訊網

陳遠,近代史學者,《燕京大學1919-1952》作者

全文4700餘字,讀完約需9分鐘

大學的宗旨是給予良好的教育,包括對人的各方面的教育。它(燕京大學)必須是一所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大學,允許自由地講授真理。

燕京大學逐漸取得成功以後,司徒雷登曾說過一句非常謙虛的話,大意是,他在學校裡的啟發作用特別小,只是給學校創造了一種環境,讓教師們得以安心地按照他們的思想去發展學術,以及他們對於學生的教育。這其實是非常了得的。

「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民國整個的教育格局是「一體兩翼」。一翼是二三十年代興起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教育,主要針對沒有上過學而又已經步入社會的平民;另一翼則是正規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大學是成體系的。正規教育體系內,大學則存在一個三足鼎立的彈性差序格局——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和國立大學。

在這個格局之內,民國的整個大學教育基本上是良性發展的。

其中,國立大學因為有國家力量支持,無論是財力、師資,還是課程設置等方面,都比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好一些;相對來說,後二者在起步時狀況非常差。在人們的印象中,因為有教會作為支撐,教會大學經費充足。其實不是,教會的支撐很有限,而且教會給的每分錢都會有要求要怎麼用。

以燕京大學為例,司徒雷登收到燕京大學校長的正式聘書後,他身邊的幾個朋友都認為那幾乎是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勸他不要去;只有他的老朋友亨利·盧斯(Henry W. Luce,即《時代》周刊創辦人盧斯(Henry R. Luce)的父親)說可以去,但是,他也提醒司徒雷登,要注意仔細審查經費方面的問題。

1919年初,司徒雷登被聘請為首任燕京大學校長,他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要重新考慮校園選址的問題;二是他不負責財政方面的事務。但是,他才一上任就發現,自己不可能不為學校的財政問題頭疼。當時,燕京大學只有五間教室,符合大學教書條件的老師只有兩個中國的博士,學生不足百人,而且經費很不充足,招聘夠資格的教師、購置教學設備和圖書、建設新校舍等各方面都面臨很大困難。

籌款、選擇新校址

在司徒雷登的構想中,燕京大學將來要成為可以跟世界其他一流大學比肩的學校。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資金保障,這一設想根本沒法實施。為此,他不得不認真對待募捐問題。

他採取的第一個措施是請亨利·盧斯擔任副校長,主要負責在美國為學校籌集資金。盧斯曾參與齊魯大學的創辦,主要負責為校園和校舍籌集資金。他上任燕京大學副校長後,很快就回到美國募捐。當時一起在美國募捐的洪業(史學家,後曾出任燕京大學教務長)後來回憶,盧斯常常一早就醒了,花費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慢慢整理捐款人檔案,並計劃什麼時候要去見什麼人。

▲1940年的齊魯大學(1904-1952年)校園,該校是一所綜合性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多個基督教差會聯合開辦。 ?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司徒雷登自己也參與籌款。一方面,他在十五年內十次赴美募集資金。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在中國結交政商界的知名人士,請他們為學校捐款。1924年,燕京大學制訂了一個發展中國資助人的計劃。1924年到1936年間,這一計劃先後在天津、瀋陽、哈爾濱、大連、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展開,在每個城市都建立了一個對燕京大學懷有良好願望的人組成的核心,其中就有杜月笙、孔祥熙、蔣介石等。

經過努力,燕京大學的募捐有一些成果。據資料記載,盧斯、洪業、司徒雷登在美國共募集資金2000萬美元,為燕京大學後來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在充足的辦學經費之外,司徒雷登認為,要把燕京大學建成能趕上美國哈佛、英國劍橋的大學,還需要為它重新選擇一個適宜發展的校址。司徒雷登在回憶錄中記載,他們靠步行,或騎毛驢,或騎自行車,轉遍了北京四郊,但久久找不到一塊合適的地產。

直到有一天,他應約去清華,有朋友推薦了清華園對面的一個園地。那個園地本來是清朝一位王爺的,後來轉到了一個叫陳樹藩的陝西督軍的手上,而陳樹藩買下來時為了給他的父親養老。

司徒雷登下定決心要買到這個園地來建新校園。於是,他發揮自己「中國通」的能力,先是找到了陳樹藩父親的朋友,了解到老人喜好秦腔。然後託同樣是秦腔迷而又與老人交往頻繁的朋友做「中間人」,並在有了成交的希望後,前往陝西會談。司徒雷登漂亮的京腔和周到的禮儀,在會談過程中給在場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陳樹藩及其父親以六萬大洋的價格把園子賣給燕京大學,並把三分之一的款項捐作獎學金。

經過六年建設,建成了後來的燕園,也就是今天的北大校園。司徒雷登從一開始就決定按中國的園林景致和樓宇風格來建築校舍,並且結合現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設施。燕園建成後,一度被評價為「中國最漂亮的大學校園」,甚至「全世界最美麗的校園」。

▲1926年的燕京大學校園。 Yenching University

今天的北大校園也很美麗,但是,一些老人們講,在燕京大學時期,那裡比現在還要美。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和侯仁之先生(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後為北京大學教授)在北大校園裡散步,侯老邊走邊向我介紹校園各處過去式什麼樣的,當時後來還表示:「哼,哪裡像現在(這樣)?」但是,說完似乎覺得不妥,也就沒有繼續說下去。

允許自由地講授真理

充足的資金和適宜發展的美麗校園為燕京大學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司徒雷登對辦學宗旨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更為關鍵的原因。

燕京大學的前身是三所教會學校,華北協和大學、匯文大學以及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它們的根本目標都是為基督教服務,而非為教育。在這三所大學計劃合併為燕京大學時,辦學的整體方向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執掌燕京大學的校長才有所突破。

司徒雷登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有強烈的宗教情結,但是,他並不像父輩傳教士們一樣,希望燕京大學僅僅成為基督教宣教運動的一部分。在他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中,他曾寫到:「它(燕京大學)必須是一所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大學,允許自由地講授真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同時也受當時國內正在發生的非基督教運動的影響,司徒雷登不硬要求學生去教堂做禮拜,或強求他們參加宗教藝術。同時,跟教學人員明確提出,不應在學業上優待那些立誓信教的學生,也不能給那些拒絕信教的學生製造障礙。

到燕京大學工作的幾個月後,司徒雷登與另外兩位同事,郭查理(C.H.Corbett)、博晨光一起為燕京大學制定了校訓——因自由,得真理,以服務。在後來的三十幾年歷史中,這個校訓演化為燕京精神,成為燕京人的一種氣質。

1949年以前,每一個學校都跟另外一個學校不一樣,北京大學的學生跟清華大學的學生不一樣,燕京大學的學生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不一樣。那時候,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裡就分辨出他出自哪所學校。北大人是那種拂袖而去的精神,清華人是務實的精神,燕京人身上則有一種強烈的服務社會的精神。司徒雷登想培養的正是心懷世界的人。

1925年,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私立學校立案條例之後,燕京大學甚至把宗教課也改為了選修。1929年,燕京大學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為「私立燕京大學」。

事實上,燕京大學向政府立案,當時在教會內部是存在爭議的。有些人認為為了立案,燕京大學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尤其是宣教方面的代價,除了前述的放棄強制參加基督教活動、把宗教課程改為選修,最重要的則是宗教學院被要求分離。面對質疑,司徒雷登的回答是:

大學的宗旨是給予良好的教育,它包括對人的各方面的教育。經驗似乎表明,由於實行這種政策,燕京——因此也包括與燕京相關的整個基督教事業——得到了中國各階層的尊敬和友誼。與其明確宣稱我們即是一個宣傳機構又是一所真正的大學,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地位相比較,這種做法(立案並獲得批准)傳播福音的價值要大得多。」

燕京大學的學術崛起

最早,燕京大學有家政專業、製革專業、護士專業,等等,主要是一些職業技術型的課程。從學術上來講,這些專業沒有太多學術含量,主要是為了學生畢業以後的出路。

但是,隨著中國的局勢在1920年代的急劇變化,司徒雷登認識到文史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希望燕京大學能培養出可以管理國家、發展工業、改革社會和推進教育的人才。由此,燕京大學開始走向綜合學術體系的建設,尤其是人文科學,例如社會學系、新聞系,等等。

燕京大學是什麼時候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的?我認為1928年是一個關鍵點。

這年,美國加州大學對亞洲高等院校的學術水平進行調查,燕京大學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此外,這年還發生了一個最為標誌性和影響深遠的事件——哈佛燕京學社的建立。

哈佛大學是公認的美國第一流大學,學術名聲極為響亮,有良好的教學、研究條件,是西方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1928年1月,在美國霍爾基金會的資助下,哈佛燕京學社正式成立,目的是「通過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以及中國其他研究機構的合作」,資助出版有關中國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對於兩所大學的這一聯合,司徒雷登說過一句很有水平、很有藝術的話,大意是,「承蒙哈佛當局欣然允諾,將他們那所大學的美好名字同中國一所小小的教會學校連在一起,實在令人感激」。他每個字看著都很謙虛,但是其實是非常高明地要把燕京大學突出。

哈佛燕京學社本部設立在哈佛大學。不久,燕京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也在1928年2月宣告成立。1928年起,兩所大學也開始相互派遣研究生和訪問學者。

當年那些被燕京大學派往哈佛的學者,後來都成為了各領域內的「學術重鎮」。比如,世界古代及中世紀史、先秦史專家齊思和;人類學和民族學專家林耀華;魏晉南北朝史及日本史專家周一良……

而被哈佛大學派往燕京大學的學生之後的成就也非常大,其中就有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和李約瑟(Joseph Needham)。費正清於1932年至1933年間接受哈佛燕京學社邀請來華研究深造,後來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建立了東亞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這些由哈佛燕京學社造就的人才,使得它成為世界漢學研究的中心,兩所大學大學的這一聯合,也讓本來名不見經傳的燕京大學一躍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創建的edX線上課程平臺有一門名為《ChinaX》的公開課,邀請了十餘位哈佛教授講述中國的歷史、地理、哲學、文學、政治、藝術……其中之一的漢學家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即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所長。 ? ChinaX

那個時候,燕京大學的學科設置的重點轉到了人文科學,也是成績斐然。

尤其是歷史學科,我特別佩服洪業先生。他在建設燕京大學歷史系的時候,特別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他培養出了許多後來的學術大家,尤其是在斷代史方面,例如研究春秋戰國史的齊思和、研究漢代史的瞿同祖、研究魏晉六朝史的周一良等等;此外,還有後來在佛教史、宗教史、制度史、服飾史等領域做出巨大學術貢獻的一批學者。我認為,歷史對於洪業先生的評價遠遠不夠,他不只是一個歷史學家,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歷史教育學家,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一百多年來最偉大的歷史教育家。

燕京大學的啟示

燕京大學的成才率為什麼那麼高?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啟示。

第一,得財。司徒雷登從一開始就特別注意教學經費。如果沒有經費支持,這個學校就會慢慢枯萎下去,尤其是在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方面。

在民國八年、九年的時候,教育系統財政非常匱乏,北大就發生過欠薪事件,教授好幾個月拿不到工資。而恰好是那個時候,燕京大學在亨利·盧斯和司徒雷登等人的努力下,有比較充足的經費,而且給教授的月薪也比較高。這就吸引了一大批在學術界的大師來到燕京大學,包括洪業、馮友蘭、吳文藻、雷潔瓊、陳垣、周作人、顧頡剛、錢穆、朱自清等等。此外,燕京大學還吸引了一批自己培養的學者,包括冰心、許地山、齊思和等。這些名教授的加盟使得燕京大學本來比較薄弱的文史專業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為它後來取得的較高的學術成就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得才。司徒雷登特別注意延攬優秀人才,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除了前面講到的那些教授,我覺得要著重提出的是他對傅涇波的招攬。和司徒雷登認識的時候,傅涇波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後來轉到了燕京大學。在燕京大學,傅涇波一邊讀書,一邊幫助司徒雷登工作。1920年,為了幫助司徒雷登打開在中國文化教育界的局面,他專門為司徒雷登在崇文門內盔甲廠的住宅內安排了一個12人參加的宴會,出席者包括蔡元培、蔣夢麟、周貽春等當時教育界的大佬。在司徒雷登與中國當時政商界人士的溝通中,傅涇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司徒雷登對教師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燕京大學逐漸取得成功以後,司徒雷登曾說過一句非常謙虛的話,大意是,他在學校裡的啟發作用特別小,只是給學校創造了一種環境,讓教師們得以安心地按照他們的思想去發展學術,以及他們對於學生的教育。這其實是非常了得的。

第三,借勢。司徒雷登特別善於把不利的條件轉化為有利。

1922年,針對教會大學,中國發生了非基督教運動和回收教育權運動,對於教會大學就像是「滅頂之災」。但是,司徒雷登恰恰是通過對這兩個運動的回應,在中國獲得了較高的認可。他的回應的核心,就包括前面講到的一系列去宗教形式、改革辦學宗旨等舉措。

燕京大學是中國所有教會大學中最早向政府進行教育備案的學校,這和司徒雷登從一開始就想把燕京大學辦成一個中國的大學有關。

*原標題《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根據陳遠於2018年5月在「知不知沙龍」上的發言整理,經本人確認。整理者:罈子。

相關焦點

  • 燕京大學精神: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
    [導讀]燕京大學存世僅三十八年,卻在「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燕大精神的薰陶和磨礪下,英才輩出,碩果纍纍,成為「教會大學之首」,躋身名校之列。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學校長,燕大開始了它33年短暫歷史中的輝煌業績;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永遠地消逝了。33年間,燕京大學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規章制度、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極為顯赫的聲名,並一度與北大、清華比肩,被譽為「中國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
  • 燕京大學能否重現輝煌?
    若以院士數目與學生人數相比,恐怕在全國高等院校中,燕京大學是比例最高的。燕京大學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歷史的事實。特別是1949年後中國外交界、新聞界以出身燕京的學生為基本力量,中國的社會學、歷史學研究,從吳文藻到費孝通、林耀華,從顧頡剛、容庚、鄧之誠到何炳棣、瞿同祖、馮家升、譚其驤等,都和燕京有關。這些年來人們對燕京大學的評價,在事實上也已基本趨於正面。
  • 燕京大學憑什麼創立9年便躋身世界一流?
    雖然在過去的研究中,對於燕京大學「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的地位都作出了肯定,但是到底從哪一年起,燕京大學才可以稱得上是一流大學?這樣的探討有割斷歷史的危險,因為在燕大的發展史上,向一流大學邁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而非突變。儘管如此,筆者依然謹慎地認為,1928年,可以說是燕京大學確立起世界一流大學地位的一年。其一,是因為之前敘述到的燕大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舉行的考試中的表現。
  • 你願意在top30默默無名,還是願意在普通大學成為佼佼者?
    你願意在top30默默無名,還是願意在普通大學成為佼佼者?:必須top30,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做鳳尾見識到的人和資源遠比雞頭強。:D:  當然是默默無名,不僅舒適而且對內心世界更好,做人要低調…ASHLEY王大祺:top30默默無名吧 ,雖然有很多人告訴我在一個中等的學校當佼佼者,其實有可能收穫更多機會 。但是我覺得top30之所以在它們那個等級是有原因的 ,既然有機會領略為什麼要放手。
  • 消逝的燕京大學:曾為亞洲最好的基督教大學之一
    英國《泰晤士報》2012-2013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以第35名超過北大(46名)和清華(52名)。我想到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所著名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這所1919年建校、1952年消亡的大學,在成立九年之後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 司徒雷登創辦的燕京大學,名氣很大,後來被拆分給5所大學
    其中,不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頂級名校。時光如梭。100年過後,許多人已經忘了,在這批頂級名校名單裡,曾經有一所叫「燕京大學」的大學。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00年前的1919年。鑑於盔甲廠舊址辦學條件有限,司徒雷登決定給燕京大學重新找一個辦學地點。經過一番艱難的尋找,司徒雷登看上了位於北京西郊的一個皇家廢園淑春園。淑春園毗鄰圓明園、頤和園等,本來是皇家園林,後來被乾隆皇帝賞賜給和珅,成為了私家園林。和珅死後,又輾轉落到醇親王一族。清朝滅亡後,淑春園轉到陝西督軍陳樹藩手裡。司徒雷登專門來到陝西,與陳樹藩商談轉讓淑春園的事宜。
  • 美國面孔中國心 創辦燕京大學的司徒先生
    受中國文化多年薰陶 致力辦學創建大學        解說: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2005年應邀在北大演講時,開宗明義就透露北大的現址就是當年燕京大學的舊址,一座消逝了數十年的名校,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對於知名作家謝婉瑩的女兒吳青而言,燕京大學也是她的母校,母親的學校。
  • 燕京大學漸漸模糊的背影
    燕京大學因而也被譽為東方的哈佛。1951年,燕京大學被教育部接管,從一所私立大學變成公立大學,從私人產權變成被政府接管。燕大易主,從產權角度看已名存實亡,以致一年後,走向名實俱亡。1952年,燕京大學被撤銷。1951年至1952年,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名校就這樣徹底從歷史上消失。
  • 蜚聲世界與黯然消失的民國一流大學
    蜚聲世界與黯然消失的民國一流大學說到民國教育,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那麼好的教育傳統、教育風氣,最終終結於割裂中國文化的某一年。讓我們看看這些曾經讓中國人自豪的大學的前世今生。燕京大學初期名為「北京大學」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創辦於1916年,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併而成,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會等合辦,初期名為「北京大學」。
  • 北京輔仁大學,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在後海邊不遠的地方有著一處非常醒目的建築群,這裡古色古香,這裡會讓人情不自禁的駐足留戀,這裡就是輔仁大學舊址,現在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某學院的所在地,是北師大最漂亮的校區之一。私立北京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這所學校曾經是教會學校,創始人之一同為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
  • 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在杭州,他參加創建了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他的弟弟後來成為之江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一生最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創辦並長期主持燕京大學。在老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司徒雷登首先是一個教育家,一個優秀的大學校長。
  • 名校與名城:密西根大學與安娜堡的經驗啟示
    城市中有大大小小市政公園157處,還有隸屬於密西根大學的尼克爾斯植物園和馬特伊植物園、300英畝的花園和大型熱帶溫室。居民區也到處是樹木和草地,每到秋天樹葉青黃交替,美不勝收。為保護這樣的優美環境,密西根大學做出巨大貢獻。
  • 山西強勢崛起3所大學,口碑好實力一流,兩所進軍雙一流呼聲極高
    山西強勢崛起3所大學,口碑好實力一流,兩所進軍雙一流呼聲極高山西以前在國內是一個很重要的省份,豐富的煤炭資源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山西在後期的發展中並不是很突出,高等教育更是相對比較落後,好大學的數量更是比較少,到目前為止,山西僅有一所
  • 曾是中國第一高校的燕京大學,看看1920年代的大學生活
    1928年春,燕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到1930年代已經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在國內外名聲大震。中國高等學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 。文科、理科多併入北大,工科併入清華,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其建築仍為燕京大學原址。
  • 你知道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淵源嗎?
    說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淵源,便要不得不提一個人——司徒雷登。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
  • 北大燕京學堂「中國學」項目首批錄取學子七成來自海外
    原標題:北大燕京學堂「中國學」項目首批錄取學子七成來自海外  新華網北京5月6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燕京學堂中國學碩士研究生項目2015級招生錄取工作近日完成。來自全球一流高校的99位本科畢業生將於9月入學,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價值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
  • 90年前,中國就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不是北大也不是清華
    早在九十年前,我們國家就已經出現了一間世界級的大學。這間學校曾經和哈佛大學一起合作過,兩間學校共同創立了一個學習社,並且在1930年的時候成功成功進入世界一流名校榜單,這樣的殊榮十分難得。這間學校不是如今的清華大學,也不是如今的北京大學,而是曾經盛行一時的燕京大學。
  • 燕京大學往事:從司徒雷登創校到院系調整撤併(多圖)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燕京大學」的頻頻出鏡。這所沉寂已久的大學,從新被推到觀眾面前。這所僅僅存在了33年的大學,曾是中國教會大學中的執牛耳者。它的前世今生,如今能說清者已然不多。提到燕京大學,有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生於中國杭州的美國傳教士後裔。
  • 2020年中國42所雙一流大學排名更新,華科第七,鄭州大學崛起
    ,基本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校。即北大、清華、復旦、浙大、南京大學等。上海交通大學由於自身實力的原因,被迫推到第六名。當然,學生們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也是會考慮地理位置的因素。這就會導致除了清華北大之外,復旦以及上海交大的錄取分數線是最高的,這一點各位學生們需要清楚。地理位置好的學校,即使實力一般,錄取分數線也會高很多。
  • 王牌大學變普通大學,沉寂60多年,如今獲政府支持將強勢崛起
    說到這裡很多人應該猜到這是哪所大學,那就是山西大學,山西大學的歷史很多人都很清楚,這是曾經的王者大學,在國內高校中是數一數二的好大學,和北京大學有著同樣的實力和名氣,在當時提到山西大學,就和現在提清華北大一樣,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所大學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