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能否重現輝煌?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雙城記

燕京大學能否重現輝煌?

梁子民 畢文昌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2-24    [

列印

] [

關閉

]

    梁:經過多年協商,司徒雷登的骨灰於今年11月中旬在杭州安葬,受到各方好評。司徒雷登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一生對中國懷著友好的感情。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同情受侵略的中國人民,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他被日軍關進監獄達3年多。抗戰勝利後曾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曾經為美國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作出努力,未能成功,只好離開中國。中國人知道他的名字,主要是因為毛澤東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根據這篇文章的觀點,過去國內輿論對司徒雷登多為負面評價。這次骨灰安葬表明,官方對他的評價,將會趨於正面,以對華友好人士定位。

    畢:綜觀司徒雷登的一生,與其說是個外交家,不如說是個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貢獻給了燕京大學。重新評價司徒雷登,必然引出重新對燕京大學進行歷史定位的問題。近年來,民國時代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國立大學,都得到了正面的評價,南開大學等私立大學也得到了正面的評價,但燕京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還沒有得到正面的評價。實事求是地弄清這個問題,恐怕比解決司徒雷登身後的個人歸宿更有意義。

    梁:我認識一位先生叫張定,今年80多歲了,是畢業於燕京大學的一名老共產黨員,他對這個問題有過分析。他說,燕京大學曾被一些人說成是「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因為燕京大學是美國人創辦的私立大學,曾設有宗教學院,校長司徒雷登是美國人。其實,在燕園內,學生、教職員工都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也有相信馬克思主義和各種思想的自由。各種進步民主的社團活動,包括基督教的活動,都是自願參加。宗教學院規模很小,設在校園邊緣的一座小樓裡面,學生人數也極少。司徒雷登一生致力於燕京大學的中國化與現代化,並且得到切實的成功。在我國醫學界、新聞界、外交界、教育界,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理工科學乃至國家領導人中,都可以看到不少燕京大學歷屆畢業生的名字。他們是專家、學者、教授和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拔尖人才。燕京大學一共存在33年,規模不大,在校學生從未超過1000人。但是如今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就有50多人,加上各學科的學部委員、學術帶頭人、專家、教授就更不勝數了。若以院士數目與學生人數相比,恐怕在全國高等院校中,燕京大學是比例最高的。燕京大學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歷史的事實。特別是1949年後中國外交界、新聞界以出身燕京的學生為基本力量,中國的社會學、歷史學研究,從吳文藻到費孝通、林耀華,從顧頡剛、容庚、鄧之誠到何炳棣、瞿同祖、馮家升、譚其驤等,都和燕京有關。這些年來人們對燕京大學的評價,在事實上也已基本趨於正面。

    畢:的確如此,人們熟悉的作家冰心,電影藝術家孫道臨,外交部前部長黃華,《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譚文瑞等,都是燕京大學畢業生。為制止非典流行而受到國人尊敬的蔣彥永大夫,也是燕京大學畢業生。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的非常優秀的人才太多了,舉不勝舉。說燕京大學的水平當時在中國居於前列,在世界進入一流,我覺得並不過分。

    梁:燕京大學本著「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校訓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論在專業水平,還是在人格修養方面,今天國內的許多重點大學,恐怕難以望其項背。當然,這種時代的落差,不只是學校的因素,也有社會的因素。

    畢:可惜的是,燕京大學在上世紀50年代初院系調整時,被分而治之,合併到北大、清華等院校去了。從此,燕京大學在中國消失。改革開放以後,燕京大學校友會恢復了活動。許多老校友都有一個心願,就是恢復燕京大學。現在,燕京大學校友們陸續老去,最年輕的也快80歲了。他們在有生之年看到母校重現輝煌的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

    梁:在經濟領域,人們已經認識到像「文革」那樣「破四舊」是愚蠢的,老字號的價值是寶貴的。同仁堂、全聚德這些老字號的招牌本身就是天價的無形資產。其實在教育領域道理也是一樣。名牌大學的校名本身就是無形資產。某些上市公司,都知道要借清華、北大的校名造勢。新建一些沒有歷史傳統的院校,不如恢復一些歷史上的名校。名校的精神,是無價之寶。只讓燕京啤酒流行,不讓燕京大學再生,實在說不過去。

    畢:現在,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連年提高教育投入,想在中國辦出世界一流大學。然而,世界一流大學的產生,不光是一個錢的問題。光靠巨額資金,未必能辦出好的大學。更重要的是要有包容的胸懷,營造適合大學發育的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

    梁:中國現代大學的歷史,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對於以往的歷史,各個時期,在不同的現實處境下,得出不同的評價,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在今天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如果還原真實的歷史,對現實更具啟發意義。

    

相關焦點

  • 消逝的燕京大學:曾為亞洲最好的基督教大學之一
    [導讀]燕京大學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它曾擁有的輝煌:被列為全亞洲最好的兩所基督教大學之一,並認定燕大的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的研究生院攻讀學位,值得現在的大學教育去深深思考。英國《泰晤士報》2012-2013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以第35名超過北大(46名)和清華(52名)。我想到了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所著名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這所1919年建校、1952年消亡的大學,在成立九年之後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 燕京大學曾與北京大學齊名,被稱為最美校園,為何僅33年就消失了
    人們之所以對於名牌大學的發展史感興趣,是因為我們在探索那段歷史時,總會因為某些人或者某些事而感動。其中有些大學更是因為一個人的努力而得以輝煌或是延續。一如竺可楨校長之於浙江大學,一如司徒雷登之於燕京大學。
  • 粉筆畫、油畫、素描多方圍堵,水墨畫能否殺出重圍重現輝煌?
    在粉筆畫、油畫、素描的多方圍堵下,水墨畫是否能殺出重圍重現曾經的輝煌,一直是很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而如果我們結合當下的趨勢,再來分析這幾個畫種發展的前景,或許是我們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水墨畫事實上很多人學習繪畫,是因為這是一條通往大學校門的捷徑。
  • 中共改造燕京大學的多維分析
    中共改造燕京大學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及文化價值, 多角度分析對燕京大學的改造, 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解, 準確把握中共在建政初期的基本方略。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 1949年似乎還是教會大學研究的一道鴻溝。 1 學界關於燕京大學的研究成果雖然較為豐碩, 但大部分為回憶性論著, 專門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改造燕京大學的成果較少, 檔案及相關資料也未得到有效運用。
  • 重新認識燕京大學是破除禁忌與自我閹割的一步
    它就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燕京大學。近日,青年學者陳遠以新書《燕京大學:1919~1952》給這所模糊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大學「撣了撣灰塵」。直到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它才遷入原燕京大學舊址。燕大這所一度在20世紀30年代與北大、清華齊名的一流大學,則在約10年的短暫輝煌後,退出歷史舞臺。  長期關注中國大學史和近代文化變遷的陳遠,在該書中以若干燕大老校友的口述史為主體,試圖呈現燕大在上世紀33年中的發展與流變。如果說一所大學的歷史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史,那麼對待大學的態度,則反映出一個國家對待文明的態度。
  • 燕京大學精神: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務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學校長,燕大開始了它33年短暫歷史中的輝煌業績;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永遠地消逝了。33年間,燕京大學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規章制度、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極為顯赫的聲名,並一度與北大、清華比肩,被譽為「中國教會大學之首」「世界一流大學」。
  • 燕京大學漸漸模糊的背影
    1951年,燕京大學被教育部接管,從一所私立大學變成公立大學,從私人產權變成被政府接管。燕大易主,從產權角度看已名存實亡,以致一年後,走向名實俱亡。1952年,燕京大學被撤銷。1951年至1952年,短短一年時間內,一個名校就這樣徹底從歷史上消失。歷史上,中國的教會大學共有14所,但燕京大學消失的如此徹底(很多教會大學至今還保留校名存在下來),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 燕京大學的校友情
    原標題:燕京大學的校友情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燕京大學從此便無安寧之日。第二天,日寇憲兵隊就闖入燕大校園,以鼓動學生反對日本的「罪名」,逮捕了時在天津的司徒雷登校長,以及校內的陸志韋、趙紫宸、張東蓀等十多人。
  • 在北京大學校慶日說說燕京大學
    那貌似燕京大學和5月4日沒什麼關係,但是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現在經常把北京大學主校園稱為燕園,是因為現在的北京大學校園就是之前燕京大學的校址。1952年院系調整,燕京大學被撤銷,北京大學才搬到燕園辦學。下面就切入正題,開始說說燕京大學及其校長司徒雷登。
  • 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在杭州,他參加創建了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他的弟弟後來成為之江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一生最輝煌的成就,是因為他創辦並長期主持燕京大學。在老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司徒雷登首先是一個教育家,一個優秀的大學校長。
  • 顧頡剛與鄧嗣禹在燕京大學的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燕京大學等九所大學執教。其中,以在燕京大學的時間最長,前後有八年多的時間,但目前學界對於這方面的史料卻很少有人提及。外公鄧嗣禹自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師從洪業、顧頡剛、鄧之誠三位先生,1935年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講師,曾擔任歷史學會主席、《史學年報》主編等職,見證了顧頡剛在燕京大學工作和活動的全過程。
  • 容庚先生與燕京大學的不解之緣
    燕京大學也因此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後來改為哈佛燕京學社北平辦事處,負責管理學社在燕京大學的研究工作,並維持與哈佛燕京學社及同在中國之六個相關大學的聯絡。首任總幹事為燕大哲學系博晨光(Lucius C.Porter),1939年由洪業繼任。容庚受聘後不久,便躬逢其盛,參與了燕京學社的許多工作。容庚1926年7月加入燕京大學,1941年底因為燕京大學被關閉而終止,約十五年時間。
  • 東芝電視這一品牌未來能否在海信旗下重現輝煌?
    此次,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業務的價格約合人民幣7.98億元,這樣的價格對於一個擁有輝煌歷史的日系電視品牌而言,的確是夠便宜。不過,海信所要付出的恐怕遠遠不止這8億人民幣。  如今,三連跌的海信遇上了垂垂老矣的東芝,二者結合能否實現1+1>2的效果?我們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首先,此次冒險收購東芝電視業務除了提升銷量之外,其渠道建設能對海信在國際市場的銷售起到帶動作用嗎?
  • 你知道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淵源嗎?
    說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的淵源,便要不得不提一個人——司徒雷登。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
  • 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大學,到底啥關係?
    如果去過北京大學,認真觀察的話,會發現北京大學標誌性大門有兩個牌匾:前面是北京大學,後面是燕京大學。不過不是北京大學改名燕京大學,而是曾經有一個大學叫北京大學,也有一個大學叫燕京大學,後來北京大學不要了自己老家,當了燕京大學上門女婿,順便鳩佔鵲巢,把燕京大學校園佔為己有,所以北大校園叫:燕園。
  • 修復文物遊戲《Monuments Flipper》登陸Steam 重現古蹟昔日輝煌
    修復文物遊戲《Monuments Flipper》登陸Steam 重現古蹟昔日輝煌> Steam上架一款「修文物」遊戲 重現古蹟昔日輝煌
  • 北大舉行燕京大學校友返校活動
    4月23日,燕京大學校友返校活動在北京大學校長辦公樓禮堂舉行。兩百餘位燕京大學校友參加了大會,與昔日同窗團聚,共敘友情。會議由燕京大學校友會副會長蔣彥振主持。大會開始,校友們首先全體起立,在現場鋼琴伴奏和指揮下合唱國歌和燕大校歌,唱到動情處,許多校友都紛紛落淚。
  • 反認他鄉是故鄉.被誤解的司徒雷登——創辦燕京大學
    年初,42歲的司徒雷登應北京匯文學校理事會的邀請來到北京,計劃籌建燕京大學。燕京大學的前身是規模很小的教會大學,後被義和團焚毀,重建後由司徒雷登接手。後來燕京大學成為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
  • 曾是中國第一高校的燕京大學,看看1920年代的大學生活
    1928年春,燕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到1930年代已經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在國內外名聲大震。中國高等學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 。文科、理科多併入北大,工科併入清華,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其建築仍為燕京大學原址。
  • 燕京啤酒「掉隊」之謎:淨利不足巔峰兩成 能否翻身?
    燕京啤酒「掉隊」之謎  淨利不足巔峰兩成 高端之戰能否翻身?  接近不惑之年的燕京啤酒,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似乎越發力不從心。  儘管經歷了一系列的提價、關廠等動作後,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燕京啤酒」,000729.SZ)的業績仍無太多起色。  2018年第三季度,燕京啤酒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10%,前三季度的營收和淨利潤的增幅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