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學校徽
1919年初,42歲的司徒雷登應北京匯文學校理事會的邀請來到北京,計劃籌建燕京大學。燕京大學的前身是規模很小的教會大學,後被義和團焚毀,重建後由司徒雷登接手。後來燕京大學成為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
燕京大學下校訓
後來中國爆發了5.4運動,燕大學生積極參加,司徒雷登支持學生們的愛國行動,並為燕京大學定下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校訓,後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燕大校友。後來也證明,沒有哪所大學能像燕京大學一樣,對中國的政治介入如此之深,以至於研究中國近現代史都無法繞開燕京大學。五四運動、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學生運動……近現代中國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和燕京大學有關。
燕京大學貝公樓
當時的燕京大學是一個爛攤子,經費更是少的可憐,要建一個大學,教會給予的幫助有限,司徒雷登連續10次返回美國籌款,主要通過個人演講、參加集會方式籌款。中間過程困難重重,後來隨著燕京大學在美國的聲望日漸升高,籌集了大約250萬美元,比較有名的是時代周刊、洛克菲勒基金、霍爾基金的幫助和支持。
司徒雷登除了向美國籌款外,也向國內政要積極遊說。如徐世昌、黎元洪等北洋要員,還有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立夫國民政府要員。在燕京大學的捐款名單上有段祺瑞、顏惠慶、孔祥熙、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孫傳芳、馮玉祥。。。
為了讓燕京大學更好的發展,需要尋找新的校址,當時司徒雷登靠騎毛驢、步行、騎自行車轉遍了北京城,找到了清華大學對面的一塊地產。這是一個舊王府,當時是軍閥陳述藩的宅邸,最後以極低的6萬銀元賣給了司徒雷登,並且2萬銀元作為教學基金。可見司徒雷登的交際才能。
燕大的未名湖和博雅塔
司徒雷登邀請了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來設計燕京大學,這個設計師也設計了清華大學。墨菲為燕京大學設計出了湖光山色園林式方案。燕大的標誌性建築是未名湖和博雅塔。
1931年夏,鄭振鐸應郭紹虞之邀,出任燕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圖為鄭與夫人高君箴,女兒鄭一箴
燕京大學共有4個學院、22個學系、100多個專業,匯集了當時中國的最優秀的教師,包括吳雷川、周作人、張東蓀、馮友蘭、俞平伯、錢穆、顧頡剛、錢玄同、趙紫宸、陳垣、鄭振鐸等,可謂大師雲集。
名師出高徒,燕京大學著名的校友有作家冰心、社會學家費孝通、周汝昌、諾獎得主黃昆、中共前外長黃華、副外長周南、龔彭(喬冠華第一位夫人)、趙蘭坤(連戰母親)等。
司徒雷登還牽線美國哈佛大學,成立燕京哈佛學社,雙方互派學者、研究生。燕京大學經常派有優秀學者利用燕京哈佛獎學金到哈佛大學學習,他們中很多人都成為最著名的學者,如周一良、齊思和等,而派往中國的美國學者許多人都成為中國通,撰寫了大量關於中國的著作,成為中美傳播的文化使者。
短短十幾年時間,燕京大學發展為中國的一流大學,1936年和1946年,蔣介石曾經2次褒獎司徒雷登,獎勵他為燕京大學所做的貢獻,說他是燕京大學之父當之無愧,相當於蔡元培之北京大學、張伯苓之南開大學、梅貽琦之清華大學。
蔣介石與司徒雷登
1952年,大陸院系調整,燕京大學被一分為八,走入歷史,北京大學離開了紅樓地,進入了燕京大學的駐地。
據統計,從1919年到1952年,燕大辦學僅三十三年,註冊的學生達9988名,為中國培育了一大批精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各學科帶頭人超過100人。「二戰」時,中國駐世界各大城市的新聞特派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燕大新聞系畢業生。「二戰」結束,在美國密蘇裡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上,中國派出的三位記者均出自燕大。一九七九年鄧小平訪美,代表團二十一人集中了當時中國的精英,其中燕大畢業者竟達七人之多,佔比33%。
燕京大學的教育成果至今難以超越,也令後來者汗顏。而如今大陸的教育不是啟迪人思考,而是規定「你必須這麼想」。不是教人如何分析問題,而是規定「這就是答案」。這種教育的結果,讓人缺乏獨立思考,容易思想統一,從而便於駕馭,但卻聚天下英才而毀之。無良學者各朝各代都有,但今數量如此之眾。這是制度問題。資中筠老先生說得好:中國教育不改變,人種都會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