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人說燕京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這裡需要給大家糾正一下,燕京大學並沒有改名為北京大學。
燕大是燕大,北大是北大,這是兩所不同的學校。燕京大學創立於1919年,而北大創立於1898年,比燕京大學早了20多年,當時還叫做京師大學堂,算得上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學。
所以,北大可不是燕大改名來。
當然了,兩者有著一定的聯繫和歷史淵源。
清朝末年,腐朽落後的以四書五經為經典、以八股文取士的科舉制度開始被拋棄。初具現代化的近現代教育開始在中國興起。其中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成立便是近代教育的一個標誌。這也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隨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創辦近現代教育的浪潮,紛紛引進近現代西方科學。
伴隨著中國官方興辦教育的浪潮和中國近代革命的步。許多在華的西方傳教士也紛紛設立私立大學,引進西方的文化和近現代科學。成為了西方列強各國在華傳播,西方科學的門戶和途徑。
因此,燕京大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應運而生。
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20世紀初,四家美英宗教組織一起在北京建立了燕京大學,其從性質上講,是一所私立大學。當時中國有多所教會主辦的大學,著名者除了燕京大學以外,還有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合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和嶺南大學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學校名字還不叫燕京大學,而是叫做「北京大學」,而咱們今天的北大呢,在當時的名字是「國立北京大學」。兩者雖然有區別,但兩所「北大」,著實有點彆扭。
所以在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校長,將其改名為燕京大學。
這所學校是近代最為著名的大學之一,在當時的中國屬於優質高校,不僅學校面積很大,而且質量也是最優的,還曾經與哈佛合作,使得它在當時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時的北平,算得上是中國的名校聚集之地,其中有四大名校最為著名,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
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是由中國官方創辦。而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則都是私立教會大學,由西方傳教士在華創辦。儘管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是私立大學,但是並不同於今天的民辦教育,而是更像今天的美國教育一樣,當時的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培養畢業生的質量絲毫不亞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反而更為優秀。
燕京大學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先後有陸志韋、雷潔瓊、吳文藻、容庚、趙紫宸、馮友蘭、張東蓀、錢穆、顧頡剛、周作人、鄭振鐸、吳宓等著名教授在此任教,知名校友有外交家黃華、周南,文學家冰心、蕭乾,紅學大師周汝昌,藝術家孫道臨等等,人數眾多,在此就不一一記錄了。
民國時期的中國,私立大學與國立大學幾乎可以分庭抗禮。當時比較知名的私立大學除了上面提到的,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之外,全國還擁有著震旦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東吳大學、齊魯大學、聖約翰大學、華中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嶺南大學等十餘所國際知名的私立大學。同時全國也擁有著除了上面提到的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以外。全國還擁有著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十餘所國際知名的國立大學以及各省創辦的省立大學。
當然,燕京大學最美的還是其漂亮的校園。
燕京大學的校區又稱「燕園」,坐落在古老北京城的西郊海澱區,向來是歷朝歷代統治者修建園林景觀的重要地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是由大明萬曆皇帝的外公李偉的私人園林——「清華園」以及明代隱者米萬鐘的「米園」為主體構成。
公元1644年清世祖順治皇帝遷都北京之後,海澱一帶地區由於山水相映、景色宜人,逐漸成為了清王朝統治者修建皇家園林的特殊地帶。
後來經過康熙、雍正兩代君主的園林建造工程,如今的「燕園」故地已經有了一定的建築規模,然而真正奠定「燕園」規模的則是乾隆皇帝,乾隆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將明代的「勺園」進行了擴建整修,即熙春園。
而後來,熙春園被乾隆送給了寵臣和珅,而和珅掌管熙春園之後對便園子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擴建。
他將周圍一些坑坑窪窪的土地建成了一處湖泊,即如今的「未名湖」,(關於「未名湖」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初燕京大學成立之後,裡面的很多建築都是由投資人的名字來命名,但是到了「未名湖」這裡卻爭議頻頻,有好多人對這處湖泊進行命名,可是沒有一個能統一的,最後時任燕京大學的校長司徒雷登決定,既然湖泊的名字眾口難調,不如就叫做「未名湖」,此後這個名字再未改過,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和珅除了修建湖泊之外,並在湖泊之中分割出許多小小的島嶼,島上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四周綠樹長青景色宜人,最後和珅將這座新建成的豪華園林又改了個名字叫做「淑春園」,在當時號稱是「天下第一的私人園林」。
再後來,「淑春園」數次易主,並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慘遭侵略者的蹂躪,最終因無人管理逐漸變成了一座廢園。
1911年,出生於中國本土的美國教育家司徒雷登決定在北京成立一座教會大學,但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剛開始建校地址的選擇問題就讓司徒雷登頗費腦筋。有一天,司徒雷登跟朋友在北京海澱一帶閒逛,正好看見了荒廢已久的「淑春園」舊址,司徒雷登心中大喜,一下子就相中了這塊地。
最後經過他多方的奔走努力,終於從清朝「醇親王」後人載濤的手中買下了這塊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司徒雷登買這塊地只花了六萬大洋,並且其中的兩萬大洋被載濤捐出來做了學校的獎學金。
1921年,燕京大學對學校進行了重新規劃,聘建築設計師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
建國後,全國範圍內興起了調整學科、整合辦學資源的浪潮。開始了全面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一大批優秀的私立大學被取締。而這些私立大學裡的學科和教授則被分配到其他國立大學中去。因此當時舉世聞名的燕京大學就在這一場高校改革的浪潮中被吞沒,燕京大學大部分學科被併入到了北京大學,連燕京大學美麗的校園也歸到了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就此成為了歷史。
當時燕京大被拆分,部分系別被拆出去成為獨立的高校,比如燕京大學法學院變成了中國政法大學;燕京大學經濟系變成了中央財經大學;燕京大學歷史系變成了中央民族大學。
所以說,燕京大學是很多中國現代高校的鼻祖。
1952年,中國高校進行內部學科整頓,燕京大學被徹底取締而消失,這所學校剩餘的系別又被併入其他大學,其中工學併入清華,成為了清華大學工學院。北京大學則吸納了文、理兩個學科,之後還把學校移到了燕京大學原校址——燕園。而上面的牌匾也變成了「北京大學」,這就是所謂的「改名」。
所以從燕京大學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到,燕大和北大有著比較多的聯繫。
從燕京大學最初起名為北大到後面的拆分並校,特別是北大最後將校址搬到了燕大,北京大學可以在某程度上扮演了傳承者的角色。
當然,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