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歐近日發表聯合聲明稱,由於在公平競爭環境、履約管理和漁業三個關鍵問題上仍存在重大分歧,英歐最終達成貿易協議的條件「尚不存在」。無論對英國還是歐盟成員國而言,堅持強硬立場既是談判技巧的體現,也受到各自內部政治經濟形勢制約。
英歐未來關係談判上周進入「衝刺」階段,英國與歐盟在談談停停之後,商定在周末前決定該談判是否繼續。截至發稿時,由於雙方遲遲不能彌合有關貿易協議的重大分歧,談判依然拖而不決。無論是英國還是歐盟,都在表示致力於達成協議,也反覆強調不排除談判失敗的可能。這種常見談判技巧反覆多次使用,倒使得談判局面更加撲朔迷離。
今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並進入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直至今年12月31日。英國和歐盟從3月份開始啟動以貿易協議為核心的未來關係談判。如果英歐雙方不能在過渡期內達成協議,雙方貿易自2021年起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重新實施邊檢和關稅等安排。
進入11月下旬,談判進程可謂一波三折。先是歐盟談判團隊一名成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雙方面對面談判被轉至線上。11月28日,雙方在倫敦恢復面對面談判後,對外展現的談判進展持續反覆。12月7日,英歐發表聯合聲明稱,由於在公平競爭環境、履約管理和漁業三個關鍵問題上仍存在重大分歧,英歐最終達成貿易協議的條件「尚不存在」。12月8日,英歐又宣布雙方已就執行「脫歐」協議有關遺留問題原則上達成一致。到12月9日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與英國將在當周結束前決定是否繼續談判。
無論對英國還是歐盟成員國而言,堅持強硬立場既是談判技巧的體現,某種程度上也受到各自內部政治經濟形勢制約。
從英國角度看,「脫歐」問題久拖不決再疊加疫情負面衝擊,使英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不久前更是用「近30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來形容目前英國經濟面臨的窘境,一旦談判破裂,對英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對於詹森政府而言,在英歐談判中作出任何實質性讓步,都會使其面臨巨大的國內政治壓力。
從歐盟角度看,其成員特別是法、德兩國囿於利益上的複雜糾葛,對於談判同樣糾結。
英國在12月初就曾指責,由於法國的幹涉導致歐盟在談判中態度強硬。有分析指出,英歐談判分歧觸及法國利益,特別是在漁業和公平競爭環境方面,這直接促使法國採取強硬立場。例如,在漁業談判中,英方提出要求歐盟漁船交還60%的捕魚份額,法國總統馬克龍堅持要求,法國捕魚業不能失去進入英國大部分捕魚水域的權利,法國總理卡斯泰則公開承諾,不會為了與英國達成協議而犧牲漁業。
經濟狀況則是德國的籌碼。德國聯邦統計局7日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德國工業產出環比上升3.2%;最新數據也顯示,德國今年10月份商品出口額環比上升0.8%,連續第6個月環比上升。經濟復甦狀況較好為德國表態增加了底氣。德國曾表示,如果英國繼續拒絕歐盟的要求,德國政府願意讓談判破裂,讓英國走向無協議脫歐。
不過,儘管德法姿態強硬,歐盟這邊也仍在為可能的談判結局未雨綢繆。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12月10日提出多項具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旨在確保歐盟與英國在未能如期達成貿易協議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航空、道路運輸等基本暢通,同時確保雙方在漁業領域繼續給予互惠準入。為了保持寬鬆的融資條件,歐洲央行也於12月10日宣布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資產購買計劃規模增加5000億歐元至1.85萬億歐元,購債至少持續至2022年3月份。
有分析指出,12月10日召開的歐盟峰會或許將成為英歐達成協議的「最後窗口」。雙方是抓緊時間談出成果?還是在各自強硬表態中失去機會?又或是將久拖不決的狀況繼續維持下去?答案也許很快會揭曉。(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