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個理念是仙道貴生,主張慈愛一切,不傷物命,道教在"慈心於物"方面,對動植物予以較多的關注。
道教把動植物看作是有靈性的,就像對待人那樣對待動植物。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子欲學吾道,慎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輕於彼。口腹樂甘肥,殺戮充飲食。能懷惻隱心,想念彼驚懼。故當不忍食,以證慈悲行。"
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當懷有對待人的生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
放生的真碲,便是勸告世人勿殺生。
有云:「諸罪孽中,殺孽最重。」戒殺最好的方法是吃素,斷絕一切肉食;但若是一時間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時就要多些放生,以積功德。
在放生的過程中,最大受益者還是放生的善信本身。因為在放生的行為中,善信不僅倘還了宿世的殺債,更為自己無形中創造了無數的福德因緣,福有悠歸!
首先,道教講究「隨緣放生」。遇見動物臨當被殺時,勸解救下,這种放生又等於救生。
其次,道教講究「擇物放生」。有些動物本身業障深重,沉淪惡道是自己感召的,強救不得。
比如專業養殖的動物本身就是供人食用或玩賞的,就算放生了它們也無法存活。與其放幾籠草魚,不如放幾條中華鱘更有意義。
再次,道教講究「隨時放生」。有很多善信趕在初一、十五等一些固定的日子,大肆買放生靈,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商販鑽了空子,不但專門捕來動物希望在這些天裡賣個好價錢,更加大了動物的死亡率,這種行為本來就是殺生的一部分。所以,道教不提倡大肆放生。
放生的本意,是將被捕捉的動物放回到其本來生存的大自然中,放生之後,要確保動物能夠生存,否則放生就成了「放死」。
放生要注意生態平衡,不能把一些生物放入不適宜的環境中破壞其他生靈性命。
相較放生來說,道教提倡的善舉是植樹。植樹是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善舉,有益而無害,所以,舉凡求福、消災、解厄、延生、求官求財,都可以種植樹木,福不唐捐。
放生的目的是為了救生,以慈善心,慈悲行救助弱小生命脫離死亡,重新獲得生機,還其自由,讓它們在相對良好和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過程。
所以放生應當遵守一些基本的準則和要求進行。
放生不能以個人的私心慾念為指導進行,而應當真正樹立起眾生心,放生如放己,救生須救徹。
不可以走過場,隨大流,形式化。放生前應當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確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這包括以五穀飼養其命和以五德能量飼養、安撫、淨化、植善根於其靈性之中。
同時要設身處地的考慮放生後它們生存的環境,尋找和確定良好的放生地點,確保救生的義舉能夠成功有效。
落網脫網獲重生,真性養德莫昧靈。
道生萬物命藏德,各化因果盡天命。
三官法旨護生靈,土地水神收護盡。
吾今放生淨殺業,道性慈悲證道心。
吾奉太上律令敕!
歡迎加入我們的驛站,為愛永保恆溫!